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订低碳发展路线图、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建立碳金融制度⋯⋯今年“两会”期间,围绕低碳经济的建议成为政协提案的一大亮点。九三学社在一号提案中建议,在探索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上,应以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业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方式转变。
作为低碳产业发展的抓手之一,绿色建筑概念并不是新鲜名词,我国建筑能耗现状怎样?未来如何通过政策、法规、制度、技术、资金和管理来推广绿色建筑?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山之石——后危机时代,绿色建筑大有作为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将建筑行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同时,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将发展绿色建筑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摆脱经济困境的重要手段。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任后发布的《经济振兴计划进度报告》强调:美国政府要将绿色建筑产业变革作为美国经济复兴的重心之一,近年内要对200万套美国家庭住宅和75%的联邦建筑物进行翻新,提高其节能水平。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对发展绿色建筑应对气候变化更为重视。英国2006年颁布的可持续住宅法规要求从2008年起,对所有新建建筑物能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强制性评价,到2016年所有新建建筑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全国房屋总面积已超过400亿平方米。我国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相对较高,而今后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16〜20亿平方米,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200多亿平方米,建筑能耗的持续增长将导致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还指出:发展绿色建筑可以节省有关能源的投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保障能源安全、减少贫困、改善当地和房屋的环境质量、提高居住者的工作效率和健康、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带动就业,等等。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不但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而且对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调研建议—实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重大行动计划
去年,九三学社中央以“发展低碳经济”为主题形成调研报告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这份建议报告认为,低碳发展,以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为关键,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可能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战略取向。其实早在2008年,九三学社中央确定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作为战略性课题长期跟踪调研,并联合有关部委、专家奔赴广州、珠海、东莞、深圳等地开展调研,其间考察了16家企事业单位,共召开了10场专题座谈会,听取了相关企业、政府部门的情况介绍,并深入探讨问题,交换意见。
经过调研之后,形成的报告建议:将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尽快启动低碳发展的相关基础性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实施若干低碳发展的重大行动计划;大力增强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创新低碳发展机制;健全低碳发展体制等。这些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其中一条具体建议是实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重大行动计划,有选择地建立低碳发展试验区,以比较效益高、量大面广、见效快的建筑节能工作与绿色建筑为抓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
认识——建筑是未来刚性碳排放的三大领域之一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提高碳生产力。所谓碳生产力,通俗的讲,就是每排放一定量的碳,所能够生产出的GDP或产品的实物量。在全球都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境况下,必需要实现碳生产力价值的最大化。
“低碳经济不必要、也不可能是零碳经济,而是一个提高碳生产力的过程。”在潘家华看来,“中国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低碳建筑和低碳消费是关键。”
低碳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词汇,当大家把减排的关注目光聚焦于产业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则认为,中国未来应当更多地关注刚性碳排放的领域。
仇保兴说:“产业的能耗会逐步下降,这是世界的规律。但交通和建筑的能耗会逐步地上升,最终,交通能耗占总能耗的30%左右,建筑能耗会占到35%以上,而且这两大能耗都是刚性的。”并建议,我们未来应当更多地关注绿色建筑、交通出行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这三大领域的刚性碳排放。
现状—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28%左右
建筑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4年,全球建筑行业产生的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约占2004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3%。欧盟学者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建筑使用能耗占其全社会总能耗的30%至40%,欧盟25国建筑能耗已经占其全社会总能耗的40.4%。
“我国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说,随着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衣、食”逐步向“住、行”方向升级,建筑耗能将成为未来20年主要能源消费的增长点。
如果没有有效的节能导向,建筑发展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承受之重。“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着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40%左右。据有关部门统计,按照目前的建设速度和能耗强度,到2020年我国新增建筑面积将达到300亿平方米,建筑耗能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约等于4.5个三峡发电站的年发电量。
九三学社调研报告的一条具体建议是实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重大行动计划,有选择地建立低碳发展四面区,以比较效益高、量大、面广、见效快的建筑节能工作与绿色建筑为抓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
“从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能耗占了60%。”仇保兴建议,避免盲目推崇集中式空调;改革北方地区的供热体制等。“选择什么模式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同样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制度—需要政策法规税收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
韩启德分析,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建筑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空间上,还面临着经济与产业的合理分工和布局问题;从城乡统筹上,还面临着城镇体系的合理规划和发展问题;从城镇发展上,还面临着科学的规划和适宜的建设技术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政策、法规、制度、技术、资金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全国工商联在今年“两会”关于低碳建筑的提案中认为,绿色低碳建筑是个系统化概念,管理部门不仅要在减排方面给予政策与财政支持,还应在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方面有所部署。比如,以减排指标来进行金融和土地等资源配置,设置不同的税费征收标准,改变单纯的“价高者得”的土地出让办法。如此一来,房地产企业也必将更加重视项目的品质,主动应用绿色低碳技术,这对于房地产行业将是一次革命性的产业结构调整。
该提案还建议,在目前暂未实行碳税的情况下,尝试将房地产开发企业累计的碳减排量实行积分制,设立“房地产碳税空转制度”。当条件成熟时,用于冲抵碳税和政策规定的其他税费。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举例说,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就没有严格的方法学指导,因此很难出台量化的指标作为科学依据。
曾在建设部工作过的赖明举例,他知道曾有人对北京民宅做过计算,如果采用保温墙体、隔热材料等节能建筑,按照北京地区的能耗计算,房屋新建的时候使用节能材料,3到5年可以收回成本,改建的话7年收回成本。“投入是上算的,为什么节能建筑推广不了?因为缺乏硬性的约束指标,节能材料用多用少一个样。”
“因此,要创新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瑞典就通过对化石能源课以重税,引导企业主动降低能耗和寻找低成本的新能源,避免政府陷入补贴什么节能技术、补贴什么新能源、补多少、如何防止权力寻租等的困境。”赖明说。
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曾表示,“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高度重视和发展低碳技术,把低碳技术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与相关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其中,绿色建筑技术方面将围绕低碳建筑设计技术、低碳建筑建造技术、低碳建筑能源利用技术以及标准等方面,注重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集成、示范及产业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建筑体系。
作为低碳产业发展的抓手之一,绿色建筑概念并不是新鲜名词,我国建筑能耗现状怎样?未来如何通过政策、法规、制度、技术、资金和管理来推广绿色建筑?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山之石——后危机时代,绿色建筑大有作为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将建筑行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同时,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将发展绿色建筑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摆脱经济困境的重要手段。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任后发布的《经济振兴计划进度报告》强调:美国政府要将绿色建筑产业变革作为美国经济复兴的重心之一,近年内要对200万套美国家庭住宅和75%的联邦建筑物进行翻新,提高其节能水平。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对发展绿色建筑应对气候变化更为重视。英国2006年颁布的可持续住宅法规要求从2008年起,对所有新建建筑物能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强制性评价,到2016年所有新建建筑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全国房屋总面积已超过400亿平方米。我国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相对较高,而今后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16〜20亿平方米,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200多亿平方米,建筑能耗的持续增长将导致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还指出:发展绿色建筑可以节省有关能源的投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保障能源安全、减少贫困、改善当地和房屋的环境质量、提高居住者的工作效率和健康、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带动就业,等等。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不但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而且对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调研建议—实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重大行动计划
去年,九三学社中央以“发展低碳经济”为主题形成调研报告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这份建议报告认为,低碳发展,以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为关键,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可能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战略取向。其实早在2008年,九三学社中央确定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作为战略性课题长期跟踪调研,并联合有关部委、专家奔赴广州、珠海、东莞、深圳等地开展调研,其间考察了16家企事业单位,共召开了10场专题座谈会,听取了相关企业、政府部门的情况介绍,并深入探讨问题,交换意见。
经过调研之后,形成的报告建议:将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尽快启动低碳发展的相关基础性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实施若干低碳发展的重大行动计划;大力增强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创新低碳发展机制;健全低碳发展体制等。这些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其中一条具体建议是实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重大行动计划,有选择地建立低碳发展试验区,以比较效益高、量大面广、见效快的建筑节能工作与绿色建筑为抓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
认识——建筑是未来刚性碳排放的三大领域之一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提高碳生产力。所谓碳生产力,通俗的讲,就是每排放一定量的碳,所能够生产出的GDP或产品的实物量。在全球都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境况下,必需要实现碳生产力价值的最大化。
“低碳经济不必要、也不可能是零碳经济,而是一个提高碳生产力的过程。”在潘家华看来,“中国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低碳建筑和低碳消费是关键。”
低碳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词汇,当大家把减排的关注目光聚焦于产业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则认为,中国未来应当更多地关注刚性碳排放的领域。
仇保兴说:“产业的能耗会逐步下降,这是世界的规律。但交通和建筑的能耗会逐步地上升,最终,交通能耗占总能耗的30%左右,建筑能耗会占到35%以上,而且这两大能耗都是刚性的。”并建议,我们未来应当更多地关注绿色建筑、交通出行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这三大领域的刚性碳排放。
现状—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28%左右
建筑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4年,全球建筑行业产生的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约占2004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3%。欧盟学者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建筑使用能耗占其全社会总能耗的30%至40%,欧盟25国建筑能耗已经占其全社会总能耗的40.4%。
“我国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说,随着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衣、食”逐步向“住、行”方向升级,建筑耗能将成为未来20年主要能源消费的增长点。
如果没有有效的节能导向,建筑发展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承受之重。“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着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40%左右。据有关部门统计,按照目前的建设速度和能耗强度,到2020年我国新增建筑面积将达到300亿平方米,建筑耗能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约等于4.5个三峡发电站的年发电量。
九三学社调研报告的一条具体建议是实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重大行动计划,有选择地建立低碳发展四面区,以比较效益高、量大、面广、见效快的建筑节能工作与绿色建筑为抓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
“从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能耗占了60%。”仇保兴建议,避免盲目推崇集中式空调;改革北方地区的供热体制等。“选择什么模式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同样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制度—需要政策法规税收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
韩启德分析,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建筑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空间上,还面临着经济与产业的合理分工和布局问题;从城乡统筹上,还面临着城镇体系的合理规划和发展问题;从城镇发展上,还面临着科学的规划和适宜的建设技术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政策、法规、制度、技术、资金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全国工商联在今年“两会”关于低碳建筑的提案中认为,绿色低碳建筑是个系统化概念,管理部门不仅要在减排方面给予政策与财政支持,还应在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方面有所部署。比如,以减排指标来进行金融和土地等资源配置,设置不同的税费征收标准,改变单纯的“价高者得”的土地出让办法。如此一来,房地产企业也必将更加重视项目的品质,主动应用绿色低碳技术,这对于房地产行业将是一次革命性的产业结构调整。
该提案还建议,在目前暂未实行碳税的情况下,尝试将房地产开发企业累计的碳减排量实行积分制,设立“房地产碳税空转制度”。当条件成熟时,用于冲抵碳税和政策规定的其他税费。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举例说,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就没有严格的方法学指导,因此很难出台量化的指标作为科学依据。
曾在建设部工作过的赖明举例,他知道曾有人对北京民宅做过计算,如果采用保温墙体、隔热材料等节能建筑,按照北京地区的能耗计算,房屋新建的时候使用节能材料,3到5年可以收回成本,改建的话7年收回成本。“投入是上算的,为什么节能建筑推广不了?因为缺乏硬性的约束指标,节能材料用多用少一个样。”
“因此,要创新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瑞典就通过对化石能源课以重税,引导企业主动降低能耗和寻找低成本的新能源,避免政府陷入补贴什么节能技术、补贴什么新能源、补多少、如何防止权力寻租等的困境。”赖明说。
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曾表示,“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高度重视和发展低碳技术,把低碳技术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与相关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其中,绿色建筑技术方面将围绕低碳建筑设计技术、低碳建筑建造技术、低碳建筑能源利用技术以及标准等方面,注重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集成、示范及产业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建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