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8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人公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这是很多人熟悉的一首歌,每当激昂的旋律响起,总能让人热泪盈眶。这也是“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最喜欢的一首歌。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她创建了我国航天员选拔与训练技术体系,建立和发展了相关技术。30多年来,她已7次送自己选拔培训的航天员飞上太空,为实现载人航天历史性的突破做出重要贡献,载人航天工程3个国家奖都有她。

临危受命:她把自己交给了载人航天的伟大事业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
   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交会对接,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茫茫太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而在地面指挥中心,黄伟芬时刻注视着3名航天员的一举一动。
   作为“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航天女教头”。为什么说她是女教头,因为她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航天英雄们背后不可或缺的人,直白地说,她是负责选拔和训练航天员的人。
   细想中国航天这几年的成就,总让人忍不住心潮澎湃。但其实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在1970年才艰难起步的。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立项实施“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工程立项之初,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体系。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没有成熟的训练体系,选出的航天员只能送去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培训。
   但是,这么重要的任务要怎样开始呢?
   一片空白。没有人做过,没有经验,没人知道怎么做,也没人告诉你该怎么做。
   “指令”已经下达,就没有时间等待,当时火箭在设计,飞船在设计,测控系统也在设计,所有的航天项目都需要做培训方案。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总设计师经过再三研判,决定把这个任务安排给小黄,说:“你把这个方案写了。”这个“小黄”就是黄伟芬,那年她刚28岁,航天医学硕士毕业后,留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里工作。
   初生牛犊不怕虎,临危受命的黄伟芬没有后退,“拥抱挑战”,从此,她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知难而上:她填补了我国航天员训练系统方案的空白


   熟悉黄伟芬的人都知道:只要她认定的事,就是豁出一切她也会干的。
   黄伟芬出生在江西赣州,在赣州四中81届高中生中,她不仅成绩年年第一,还舞得一手好剑,是赣州市武术队里的佼佼者。同学们最钦佩她的一点就是,认定的事,她就一定要做成功,遇到困难善于开动脑筋克服困难,解决难题。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非常好。
   对于黄伟芬优秀的综合素质,她的高中数学老师感叹道:“当时我每周三会举行一次高强度的周考,要求两节课做完试卷,能完成者寥寥无几,但黄伟芬每次都能按要求完成,一年下来,无一例外。这不仅因为她成绩好,还因为她顽强的毅力。”
   当年高考,黄伟芬考了499分的高分。报志愿时,面对各种选择,父亲鼓励她投身国防,为国效力!于是,黄伟芬就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设计专业,立志报效国家。
   正是凭着同学和老师们眼中的“顽强毅力”,接到训练航天员的任务后,黄伟芬开始了大胆的实践,她说:“我设计了一个大表发给七个系统,火箭也发了,飞船也发了,每个系统都发,让他们给我反馈,你这个系统对航天员有什么要求?你需要航天员操作你的什么设备?你出现了什么故障的时候需要航天员进行处置?先让他们提需求。我可能有一种从一团乱麻中迅速理清头绪的能力,一下子看到问题的实质。”
   “难啊!怎么会不难呢?”面对这项一切从“零”开始的工作,黄伟芬已经记不清当年的她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哭过多少回了。“哭完了,擦干眼泪继续干!”仅仅用了3个月,黄伟芬就交出了一份航天员训练总体方案设计,这不仅是我国首部航天员训练的顶层方案,也奠定了之后20年航天员训练的总基调。

天地对话:感谢您,黄主任,您的训练是管用的


   黄伟芬勇于创新的工作实绩,得到了各方认可,她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体系的负责人。此后,她带着不足30人的教练员队伍,用了5年时间,进行了七大类一百多个课目的训练教学,撰写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本航天员训练大纲。又通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航天员选拔方法和标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具有完整独立的航天员选拔技术体系的国家。
   黄伟芬他们完成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大綱”,更多的则是运用于航天实践。他们用这一套自我创建的选拔与训练技术,选拔训练了许多航天员,包括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八一勋章获得者航天员景海鹏等,为国家载人飞行任务选拔训练出了优秀乘组……
   我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在神舟五号落地后,给她打了电话:“感谢您,黄主任,您的训练是管用的。”据杨利伟透露:得益于黄伟芬的训练和选拔模式,他执行神舟五号载人航天任务状态极好,特别是最为关键的“倒计时3秒”,操作得当分毫不差。    航天员景海鹏也曾说,在他们的心里,黄伟芬是非常值得敬重的。
   此次“神舟十二”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实现交会对接,我国的航天员要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航天员们进入天和核心舱工作后,黄伟芬格外关注他们的“太空第一宿”,通过“天与地”对话,评估航天员的睡眠质量,评价他们健康状况指标。空间站内部温度在23度左右,黄伟芬说:“如果觉得热了可以调冷一点,如果觉得冷了可以调高一点。睡觉时用睡袋,把睡袋固定了,如果不固定,睡着的时候睡袋就会飘起来了。”
   从黄伟芬和航天员们温暖的 “天与地”之间的交流中,可以体会到他们之间的无比信任。这也是平日训练中,千锤百炼的磨合才会有的。

身先士卒:所有训练课目试训,教员先上


   30年送11位航天员飞上太空。黄伟芬和她的团队用对祖国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战友的热爱,践行着航天人的使命与初衷。
   航天飞行是一个高风险的旅程。在人类航天史上,已经有22名航天员献出生命。所以航天员的选拔和培训比飞行员更严苛。训练课目,细分了很多方面,包括医学、生理、心理,还有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等。
   训练内容多且严格,黄伟芬的要求也很严格。她说,训练少一分钟都不行。而且对于所有训练科目,她都会先亲自体验。水下模拟失重训练、离心机、转椅、四柱秋千、跳伞,尽管这些项目会使人产生不适,以及会剐伤、碰伤和崴脚,但她项项不落。
   在做高难度水下训练时,需要一次在水下4个小时,对体力是很大的考验。有人担心地问:“男女可以差别对待吗?”黄伟芬斩钉截铁地表示:“男女从来没有区别。”她曾笑言:“中国要是选女航天员上天,我可以是最佳人选。”
   这些年来,排除“险情”的大小操练,黄伟芬经历过太多。于是,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和传统——所有教员团的教员需要带头上阵,亲自参加所有训练课目的试训,直到总结出最合理有效的方案,再用于航天员的训练。
   根据多年的实践,黄伟芬他们先后取得2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奖,出版有《航天员选拔与训练》《航天员出舱活动医学基础》《超凡生活》等多部专著和科普类书籍。

没有人会知道我,但是……


   中国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都是托举火箭上天的力量。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无名英雄。
   “这是一个国家的重大战略工程,作为个人,我为自己能够参与这项工程感到非常幸运。”黄伟芬曾对刚进科室的年轻同事说:“我们都知道加加林,但是我们没有人知道,谁把加加林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注定要做无名英雄。”
   在黄伟芬带领下,航天员训练的所有课目都要有教员、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先试训,载人航天就是——“以平凡成就非凡,以无名造就有名”的事业。
   其实,每次航天载人飞行前,航天员紧张,她更紧张。黄伟芬曾分享过一张2003年大家和杨利伟出征前的合影。她说:“照片上,我们都非常开心地围着杨利伟,但实际上我们内心既忐忑不安,又恋恋不舍。”现场看到翟志刚和聂海胜两人不断叮嘱杨利伟注意事项,我的眼泪一下夺眶而出,立刻转身进了卫生间。”对着卫生间里的镜子,她泪流满面,然后又迅速调整好情绪,擦干眼泪,洗了把脸,让自己平复下来,出去招呼大家一起拍照。
   她說那时心想,“我绝对不能哭,因为我是这个现场的指挥,我要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那这现场的后果不堪设想。”
   今年6月17日“神十二”的3位航天员出征前,他们凌晨两点半就起床做准备工作,一直忙到晚上12点多才睡觉,6月18日早上6点钟又起来了。
   黄伟芬跟大家说航天员们太辛苦了,他们对自己要求挺高的。但大家不知道黄伟芬在发射前三天就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根本就没有合眼。
   20年来,中国航天员队伍一次次出征太空。每一次任务的圆满完成,她功不可没。有记者问她:“你们是航天飞行背后的无名英雄,却没什么人知道你的名字,你会觉得亏吗?”
   “没有人会知道我,但是……”57岁的黄伟芬缓了缓情绪,又说,“不亏。”《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写到了她心里,“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歌颂我,不渴望你报答我,我把光辉融进,融进祖国的星座……”
   是的,“不亏”!
   由于长期从事并负责我国航天员选拔与训练技术体系创建及相关技术研究与实践,为国家历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黄伟芬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中国航天基金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
其他文献
★情感咨询★   我和老公结婚半年了,婚前没有吵过架,现在却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我感觉这半年,我俩的感情都被消磨得差不多了,继续这样下去,似乎只有离婚了。   其实,引发矛盾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比如我每次洗碗的时候,喜欢用抹布擦一下,他看到就会生气,说这样不卫生,用很大的声音责怪我;每次他打扫卫生的时候不大仔细,我说他,他就生气。   他说自己性格就这样,其实一开始没生气,但只要我和他抬杠,
期刊
★相亲故事★   准备了半个多月的“爱情巴士”黄山漂流活动结束了。虽然老天不给力,最终没能漂流成功,但在我们的精心安排下,旅途中充满了欢声笑语。看到那些单身青年开心的笑容,我不禁想起在活动报名阶段,一些持观望态度犹豫不决的青年人。难道就不想多认识几个朋友吗?   生活中,有外向可爱的女孩,也有含蓄内敛的女孩,后者在恋爱中比较被动,需要男孩主动向她们走过去。我们在这次“爱情巴士”活动中看到,一些积极
期刊
96岁的黄永玉亲手为夫人写了一份讣告,告别陪伴了自己70余载的夫人。“尊敬的朋友,梅溪于今晨(5月8日)六时三十三分逝世于香港港怡医院。享年九十八岁。多年的交情,因眼前的出行限制,请原谅我们用这种方式告诉您。”  半个多世纪如白驹过隙,两人相遇之时还是民国时代。遥想当年,一个将军之女爱上流浪小伙的故事,如今看来也像是一段任谁都写不出的童话。  “小屋三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
期刊
每当我看到孩子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在学校里无忧无虑、欢乐嬉笑的时候;每当我向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瞧着他们那红润的脸蛋,接触到他们那天真稚气的目光的时候,我的心头就一阵紧缩,情不由己地想起我那已离开人世多年的孩子——小蓬头。他出生的时候,正赶上劳苦大众同三大敌人进行浴血奋战,他没有尝过甜蜜的奶糖,没有裹过温暖的襁褓,甚至连奶有时也吃不饱。还没等他懂得人事,就被国民党反动派夺去了幼小的生命。   那是
期刊
《中庸》里说:“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指一个人独处时,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所以,慎独历来被看作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   对于舒华来说,孤独是一种习惯了的、却又必须打破的生存方式。所以,关于他的此慎独,非彼慎独。   近来,只身一人在省城打拼的舒华越来越害怕孤独,在他心里,“慎独”早就跨越了道德领域,来到他的生存空间,给他施加了天大的压力。   如同捷克
期刊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维系中华文明的根脉等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驻村规划师的横空出世,无疑成了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刘琳就是安徽省潜山市万涧村的驻村规划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乡村振兴故事……传统村落是文明的见证者,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名牌大学硕士毕业,别人都是到大城市去求职发展,可你却想扎根乡村,真不知道你是
期刊
2016年3月,安徽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争取省政协妇联界别支持在马郢捐建了一所“儿童快乐家园”,它架起了志愿者老师服务乡村的桥梁。通过持续实施乡村儿童成长课程体系和微心愿、生日会、图书馆、快乐暑期行等主題活动,让村里的孩子拓宽眼界、丰富知识和感受关爱。   马郢,合肥市长丰县一个原不起眼的村庄,短短4年吸引了112位志愿者老师和数十家支教机构参与共建马郢“儿童快乐家园”,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一颗种子,
期刊
本文主人公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也是唐山大地震45周年祭。大地震带走了24万条生命,留下了4200多名孤儿,党育苗便是其中之一。   长大成人后,每每谈及那场巨大的灾难,党育苗总会动情地说:“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我是被解放军叔叔从满目疮痍的废墟中救出来的幸存者……”废墟里被救起,她姓了“党”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
期刊
本文主人公      熟悉电视节目《非你莫属》和《爱情保卫战》的人都知道,舞台上的主持人涂磊经常表情严肃,任凭嘉宾的情绪多么激动,他也能面不改色,理智面对。而比他的表情更酷的,是他的点评,就像是根根利箭,无比精准地直戳人心。   有人说,涂磊是一个犀利的媒体人,但谁也不能否认,涂磊的话虽然刺耳,却总似良药,能给人诚恳的情感建议和理性的婚姻解读,一语点醒梦中人。而涂磊在给别人婚姻忠告的同时,也有着自
期刊
本文主人公   一对夫妻、两匹马、一架车、400天,从新疆伊犁到湖北襄阳行走3000公里,他们依旧在路上。一袭红衣飘飘,两挂銮铃叮当,并肩信马由缰,看最美夕阳,望无际雪山,观浩瀚星空。   他们一路上捡拾收获,也学着不断放下。这场纵马旅行,让郑景泰张雯晴夫妻的人生更加丰盈。为圆梦,暂离尘世喧嚣   立夏后,郑景泰和张雯晴经过短时间的休整,再次骑马上路,从湖北襄阳往福建方向奔去。   “起舞,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