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段及点评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v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一】
  师:课文的生字、新词,能不能读准确?(出示:撮嘴 呼唤 抑扬顿挫 亲昵地说 啧啧赞叹,生开火车读)
  师:好,刚才这四位同学读得怎样?
  生:一位同学读的是“亲昵(nī)地说”,其实应该读“亲昵(nì)地说”。
  师:非常好,请你再读一下,其他同学跟着读。
  师:谁知道“亲昵地说”是怎样的一种说?
  生:“亲昵地说”是小声地说,是带有一种感情的,说话的人跟听他说话的人有一种浓浓的亲情。
  师:请大家再齐读这四个词语。
  师:我们看第二组词语。再请一列同学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生读)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组词语是描写老人喂海鸥时的动作、神态。第二组词语是描写海鸥在老人遗像前和在接受老人喂食时的动作、神态。
  师:是啊,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老人与海鸥》,从课题上就可以看出文章可能是从老人、海鸥两个方面来写的。你现在能具体说说吗?
  生:我认为课文从第1自然段到第13自然段为一个部分,写了老人在世时与海鸥发生的故事,第14自然段到最后,写老人去世后,海鸥仍然到他的遗像前的故事。
  师: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生:同意)
  【教学片段二】
  师:课文的第一部分中哪个自然段最集中地写了老人对海鸥的情感?
  生:第一个是“褪色”,第二个是“步行二十余里”。老人生活十分艰苦,自己的布衣都已经褪色了,但是他还是要步行二十余里来喂海鸥。二十余里至少需要走上几个小时,但是老人依然坚持,这说明老人对海鸥有深厚的情谊。
  师:你刚才一个字的读音读得非常正确,请你带着大家再读一遍:“褪色shǎi”。
  生:我从“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cuō)起嘴向鸥群呼唤”,可以看出,老人认为海鸥是自由的精灵,他没有把海鸥当作自己的宠物,他给海鸥留下空间,让海鸥自己去吃;从“撮起嘴向鸥群呼唤”可以看出老人已经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从这位男同学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了老人把海鸥当成了——
  生:(齐)亲人。
  师:是啊,老人把海鸥当成了亲人,(板书:亲人)我们再来看看哪个自然段直接写出了这种关系?
  生:我觉得是第4自然段。我是从这里感觉到的:原来是亲昵(nì)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名字都是爸爸妈妈给我们起的,但老人却给海鸥起了名字,说明他把海鸥当成是自己的子女来抚养了。
  师:是啊,我们从给海鸥起名,也感受到了老人把海鸥当成亲人了。(屏显: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学生齐读)
  【教学片段三】
  师:刚才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从文章的描写中感受老人是如何把海鸥当成亲人的。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12自然段,边读边找一找,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老人把海鸥当成亲人的?哪些地方对你感触最深,请把想法批注下来。
  (生阅读批注,师巡视)
  师:请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生:我是从第9自然段:“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亲昵地说着话。”这句话中感受到的。只有人才能说话,老人却和一只海鸥说话,在别人看来,老人是自作多情,自言自语,而在老人的心里,却把这群海鸥当成了知音。
  生:我认为老人十年来这样亲昵地跟海鸥说着话,说明他是如此地爱着海鸥,他认为海鸥是他的孩子,他割舍不下这些孩子。
  师:我很欣赏你的这种感受。这位年迈的老人大老远,步行二十余里,来到翠湖边,边喂食,边会对他那些心爱的儿女们说些什么呢?
  生:我觉得他会这样说:“海鸥啊,海鸥,你们可不要忘记我对你们的恩情啊!”
  师:是啊,这是无怨无悔的爱。
  生:我觉得老人会说:“多么可爱的小家伙啊,快吃吧!我明天还会再来看你们的。”
  师:是啊,每天都会来的。还有同学在其他地方感受到了这份亲人般的关爱了吗?
  生:大家跟我看第7自然段: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阳光下飞快闪过,我怀疑老人能否看得清。每个父母都能从孩子群中找到自己的孩子,而老人能在海鸥群中找到每只海鸥,可见老人是深深地爱着海鸥的。
  师:双胞胎父母,有时也会辨不清自己的幼子,闹出笑话来,而老人却能从那么多的海鸥群中认出每一只。
  生:我抓住了这句话中的一个词“亲昵地变了调”,他是这样的热爱着海鸥,他甚至会在说话时调都变了。
  师:你们能试试怎样变了调吗?(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试试?大片的鸥群,老人坐在岸边,怎么亲昵地呼唤呢?
  生:(朗读,抑扬顿挫,充满喜悦)“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想象一下,假如那只“老沙”在远处,你怎么喊?
  生:老——沙——
  师:假如那只“独脚”正在忙着吃食,没有听见你的呼喊,你会怎么着急地再喊?
  生:“独脚,独脚!”
  师:看,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抑扬顿挫”。你还在其他地方感受到老人把海鸥当作亲人了吗?
  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就是要抓住这些细节描写,从这些细节中去感受人和物。
  【点评】《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高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高年级的阅读课文怎么上?高年级的阅读课究竟要教学生学什么?这是执教老师需要很好思考的问题。孟老师的这节课,虽是大赛了,是在很短时间内备课就上课的一节课,很值得我们学习思考。主要启示有三:
  1. 继续关注并落实好字词教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许多教师在执教时,已不再重视字词教学,错误地认为这是一、二年级教师需要做的事情,殊不知,《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三个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孟老师在这节课中关于字词教学的设计和处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对字词教学的处理,不再像低、中段那样逐字、逐词识写、讲解,而是重点关注那些难读、易写错、难以理解的字和词。在“教学片段一”中我们不难看出,孟老师重点指导了“亲昵”的“昵”的读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亲昵”一词的意思。另外在字词教学上的亮点就是出示了两组词,这两组词融进了教师的思考和智慧,既在初读课文后检查了学生对这些新词的认读情况,更是利用这些词语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层次,收到了双重的教学效益。
  2. 落把阅读、体验、感悟的权利还给学生。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舍得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体验、品悟。在“片段二”中,孟老师提出了“哪个自然段最集中地写了老人对海鸥的情感?”在“片段三”中,又提出了“默读课文第1~12自然段,边读边找一找,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老人把海鸥当成亲人的?”这两个问题,老师没有告知,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完成是自己的,而不是老师的、同学的。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所要追求的。
  3.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教材是个例子,那教师就要有一双慧眼,从中发现最有教学价值的内容,然后教给学生。孟老师在这节课中教给了学生这样一些学习、阅读的方法:一是教学生做批注。在“片段二”中,孟老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老人把海鸥当成亲人的?什么地方你的感触最深,请把当时的想法批注下来。在后面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思路清晰,语句流畅,不少学生的感受独特、深刻,这都是及时做批注带来的良好效果。二是从关键词句、细节中去感受人和物。在“片段二”中,孟老师指导学生抓住“褪色”“步行二十余里”等词语,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情感。在“片段三”中,孟老师指导学生抓住“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亲昵地说着话”“老人能在欧群中找到每一只海鸥”等细节描写,来深入感受老人对海鸥胜似亲人般的情感。
  当然,孟老师这节30分钟的短课,还有一些需要强化的地方:一是从整节课来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的时间还是偏少一点。二是这节课是这篇课文的前30分钟的教学,如果能增加难写生字教学这一环节就好了,这样可以很好地完成“课标”要求每天语文课不少于10分钟的写字教学任务。
  (本课教学实录由王春荣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陈小平节选)
  (孟繁亮,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贝尔路小学青年教师;陈小平,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教学片段一】  师:这课的字宝宝看到你们这么聪明,它们也来和你们交朋友了。(师出示本课生字)你们都读准了音,字形你能不能很快地记住呀?  生:(齐)能。  师:我可是有点担心,现在咱们来互相帮帮忙,前面的同学和后面的同学四人合成一个小组,在小组里想办法把字宝宝记住,你们组还可以选一个特别难记的生字,一会儿给大家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  师:有些同学的识字方法特别好,讨论得也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现在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读完我想请你跟大家说说,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生读)  师:好,你来说。  生:从第2自然段中我能体会到天都峰很高,因为小作者说他站在天都峰的脚下,都能感觉发颤。  师:她的感受是山高。  生:他说他站在山脚下的时候就感觉那个山很高,不敢爬了,更突出了天都峰的陡峭和高。  师:她的感受是山的陡。  生:我找的句子是“我爬得上去吗?”这
期刊
师:今天,赵老师要和你们一起读一个有趣的故事,题目就是:《与众不同的麻雀》。(生齐读)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的头脑中一定产生了很多小问题吧,想不想说一个给大家听听?  生:那只小麻雀与其他麻雀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生:最后那只小麻雀怎么了?  师:这么多小手都举着,看来还有好多同学想提问。我发现大家都是爱思考的孩子。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师:
期刊
学校和家庭都是小学生品味书香的重要场所,只有家长和老师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方式上相互合作,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想让学生爱上阅读,增加阅读的广度和宽度,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下面以二年级必读书《鼹鼠的月亮河》为例,谈谈借助微信群开展线上亲子共读的实践与思考。  一、明确要求,布置任务  师:《鼹鼠的月亮河》这本书一共有27个小故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将一起完成一项“留声·为‘悦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帅:在世人的眼中,爱因斯坦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板书:伟大)可一位12岁的小姑娘却不这么认为,他眼中的爱因斯坦是这样的——(出示句子:“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
期刊
一、 初读:揭题解题,了解人物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女主人——(板书课题:女主人)刚才读过课文了,谁来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女主人?  生:镇定的女主人。  师:很好!一位镇定的女主人,课题就告诉我们了。课文就是围绕“镇定”来表现女主人的特点的。“镇”字笔画较多,伸出手,跟我一起写。(师范写)“镇”字左边是金字旁,右边表示它的声,是声旁“真”字,“真”中间有三横。(继续写“定”,补充完课题)  师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不能借助课题简单地说一句话?  生: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朋友在图画课上画杨桃,虽然画得不像,但老师……  师:能不能借助课题用一句话简单说?  生: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图画课上画杨桃的故事。  师:非常好。看来借助课题、拓展课题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尝试运用。  【点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对学生阅读能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与你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生齐读课题)你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吗?  生:主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这是哪儿的樟树?  生:是上海宋庆龄故居前院的樟树。  师:那该怎么读呢?(生读)  师:如果要把“宋庆龄”的“故居”凸显出来,怎么读呢?(生读)  师:一样的句子,在不一样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感悟和韵味,祖国语言就是如此有魅力,今天我们好好学学这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遇到生字翻翻后面的生字表。一边读一边想,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读书)  师:(出示:水窖 储水 膝盖)这三个生词你们认识吗?(生读)  师:“膝”是一个生字,怎么写能写得漂亮些?  生:撇捺要舒展些。  生:结构要左窄右宽。  【点评】2011版“课标”对写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白鹅在你们的脑海中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很高傲。  师:你从哪里看出它的高傲的?  生:(读)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可我没有听出它到底高傲在什么地方啊?想想看。  生: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它伸长了头颈,代表它像公主一样,用鼻子看别人,所以我看出了它很高傲。  师:掌声送给她,她已经把文字读成了画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