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出土糟朽木器环境腐蚀作用与机理研究

来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eli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一般考古出土木器都具有糟朽木器的典型特征,通常器物因木质结构与形态的脆弱性易受外部因素侵蚀而受损,而其腐蚀状况或发生腐变往往与其所处的埋藏环境、发掘现场和博物馆馆藏环境有关。鉴于目前甘肃糟朽木器的保存状况,通过甘肃糟朽木器埋藏环境、馆藏环境及影响因素调查,馆藏环境腐蚀作用与机理的科学剖析,全面、客观和准确地揭示了藏品腐蚀受损根源及原因。环境腐蚀作用的机理如下:1)可见光、紫外线腐蚀机理是,在光辐射的作用下,纤维素发生初始光化学反应造成链断裂,并伴随产生多种化合物。2)纤维素在常温
其他文献
采用纳米薄膜试片代替块状金属试片,可以有效的解决藏展材料评估筛选中的测试周期长,误差大的问题,对薄膜试片进行数据化分析则可以避免人为主观判断的影响。本工作首先对圆
为改善Oddy测试法实验周期长,依靠目测判断腐蚀程度的状况研究建立了一种薄膜试片测试法,研发薄膜试片、设计成套测试容器与夹具、改变测试条件并结合数码采集腐蚀图像和对腐
为了防止有人以假乱真,扰乱古董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此通过三种青花瓷碎片(真品、高仿、粗仿)的热释光及微探针型X荧光分析对比,找出三者的不同。结果表明,热释光法可以直接给出真伪
本文针对高中生物学实验特点,设计如何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活动。
在现代修复理念的指导下,对两件汉代青铜器—博山炉、釜进行保护修复。通过现状记录、科学分析、制作工艺研究、修复方案制定、清洗除锈、粘接加固和封护处理等具体操作过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