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eisd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也最简单适用的教学方法了。然而据我了解,很多教师对“提问”的运用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提问过于简单,学生随口便答;提问过于复杂,学生启而不发;提问过于集中,学生置若罔闻……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说到底,是提问缺乏有效性的表现。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当务之急的。
  1. 难易适度,深题浅问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提的问题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是”与“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使之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教学《失街亭》时有人设计了问题:“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这个问题未免过于简单,不富于启发性,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换一种方式向学生提出“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街亭对蜀军有怎样的重要性?”这样的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诵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培养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 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性思维。教师可结合课文,设计一些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发散性问题,即需要从几个侧面解释或有多种解释的问题。显然发散性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合理把握它的分配密度。如《背影》一文“月台送行”情节中,作者望着前去买橘子的父亲的背影,“泪水很快的流下来了。”对此,提问:“你认为哪些因素使作者望着背影而流泪?”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若问“别里科夫的哪些言行特别有趣?他的怪表现在哪些地方?”这样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处,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新颖别致,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问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还应在提问的形式上不断地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如在教《清平乐 •村居》时,“最喜小儿无赖”,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并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在这里“无赖”不是“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
  4. 设计的问题不能空洞面广,要有梯度 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设计提问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要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由易到难地回答问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因而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提问“如何评价课文中的两个骗子?”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可分解为: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安逸,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什么?骗子行骗的目的是什么?在童话的结尾有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为什么?这样,在教者的引导下,通过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提问,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容易掌握了。
  收稿日期:2008-12-24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将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此次课改的浪潮中,特别是看到其他学科的一些老师在课堂上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的实况,思考之余,不仅萌生了新的想法——假如把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到我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将会是何种局面呢?为此,我做了探索与尝试。  1. 将美术知识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上 在小学阶段,
期刊
【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得如何,对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对教学语言的掌握,教学语言的选用以及教学语言的作用,谈了一些浅肤的看法。  【关键词】教学语言;掌握;选用;作用    Value teaching language, exaltation teaching quality  Zai Rong-ming  【Abstract】In the educat
期刊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主体性教育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 实现教学指导思想的真正转变,体现主体性教育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的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人们在思想观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
期刊
【摘要】新课程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就是要求我们运用生活化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通过生活味十足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施教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严密性的前提下,对数学概念、语言等进行加工、修饰,破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使数学语言生活化;要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把数学
期刊
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以探究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已经将探究性学习延伸到了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了“问题教学”思维。这就是目前最时髦的“问题教学”。  “问题”要求之一:所提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即使这个问题设计的再完善,也不能发挥“问题教学”的作用。正如前面提到的,问题太难或太易,都不能激发学
期刊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常遇到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小学成绩很优秀,为啥到了初中特别是初二开设物理后,就老是回家说:“好难学”。这种学生在小学阶段是个优秀生,对学习功课感到比较轻松,可是进入初中后,尤其是从初二年级开设物理课开始,情况就逐渐不同了,“难”的感觉开始产生,学生普遍觉得学习功课越来越有压力。这种现象的产生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对物理语言的认识和熟练过程快慢、小学的教学方法和初中物理的教学
期刊
【摘要】英语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搞好英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如果教师仍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就可能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尤其,英语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期刊
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深入到教师队伍当中,许多教师已在阅读教学中践行这一理念,并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聚。那么写作教学是否也应该贯彻这一理念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据了解,在写作教学当中,真正贯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老师并不多,许多语文老师在写作教学的全程中,演的是主要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体现,因而,作文教学事倍功半,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作文教学要想得到
期刊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就是构建民主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环境就必须是民主的。以学生发展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课程,它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和归宿。  新课程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学习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
期刊
语文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值得我们再三斟酌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提问发挥有效作用,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内在学习的“自我需要”,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对此,我颇有感触,现在谈谈一己之见。  1. 改变方式,激活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的提问,总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被动性,缺乏学习的乐趣和动力。针对这一现象,我努力改变自己的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