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尔斯39式冲锋枪
“一战”结束后的波兰,拥有从德国缴获的兵器生产设备,能够生产毛瑟步枪,20世纪30年代还自行研制出校官 手枪和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但冲锋枪、机枪依然靠进口。

1937年,波陆军指令国家军械厂开发国产冲锋枪。该厂设计师波托尔·威尔内夫斯奇斯以芬兰苏米M31冲锋枪为 基础,设计、试制成功一种9×19mm冲锋枪,但没有被波军选作制式。
后来,威尔内夫斯奇斯再次与华沙政府步枪厂设计师简·斯科尔齐平斯基合作(两人曾联合设计VIS 35式手枪,见《轻兵器》2000年第10期《波兰拉多姆1935式手枪的历 程》一文)开发新型冲锋枪。1938年制成样枪并申报专利。经 波军鉴定后,于1939年初被选作制式,命名为莫尔斯39式冲锋枪。该枪由华沙步枪厂生产。刚生产50多支时,“二战” 全面爆发,这些枪被紧急送往东、西部战线参战,后来全部 在战争中失落。

战后,在研究人员帮助下,波兰对莫尔斯的下落作了长时间调查,最后查明苏联莫斯科红军博物馆仓库中保存着3 支莫尔斯39式冲锋枪。长时间交涉后,其中1支生产号码为No.38的莫尔斯于1983年归返波兰,并在华沙军事博物 馆展出。
莫尔斯39式的整体结构与德国厄玛9mm冲锋枪相似,两者均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开膛待击。莫尔斯的主要 部件有机匣与枪管节套、复进簧与导杆组件、枪机、枪管组 件、下机匣组件、枪托、扳机机构、垂直握把与单脚架、弹匣组件。弹匣上方、机匣右侧设有拉机柄和抛壳窗。弹匣上方、机匣前端左侧,刻有表示制式兵器的“雕”的图案、华沙政府步枪厂的代码“F.K.",枪型号“MORS WZ.39"的下面有生产号如“No.38"。该枪的零部件几乎都是用机床切削加工制造的,外观精良,但成本较高、生产率较低。

该枪设计有3个独特机构。第一个是气体缓冲机构,是将枪机后方制成筒状,中空,并以装有复进簧的复进簧导杆代替活塞的机构。枪弹击发后,枪机在火药燃气作用下急剧后退,通过复进簧导杆压缩枪机后部的气体,从而使枪机后坐速度减缓。这种气压式枪机缓冲器均被芬兰苏米和德国厄玛两种冲锋枪采用。第二个是扳机前方的垂直握把及其内部的伸缩式单脚架。垂直握把用作辅助握把,单脚架用以射击时支撑枪,必要时可取下。这种单脚架设计,与厄玛冲锋枪的初型沃尔默9mm冲锋枪相似。第三个是新颖的枪机卡笋,当弹匣内的枪弹全部发射完之后,该卡笋使枪机停在后方位置。
闪电式冲锋枪
德军占领波兰时,波兰反德作战地下组织,最初是用被占领前隐藏的兵器及从德军夺取的兵器开展游击战的。到了 "二战”中期,得到英国等飞机空投兵器的支援,其中有大 量英制司登Ⅱ型9mm冲锋枪。后来,为了扩大兵器来源,华 沙地下工厂参考司登Ⅱ型冲锋枪,设计并生产了游击战用的 冲锋枪,命名为闪电式冲锋枪,德军称其为闪电冲锋手枪。 该枪未能大规模集中生产,只是由波兰反德地下组织的一些 地下小厂生产。

闪电式冲锋枪采用成形钢管和冲压件通过铆、焊工艺和销钉联接而成,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容易、成本低、性能良 好、可隐蔽携带等特点。
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开膛待击。结构上与一般冲锋枪类似。该枪的机匣呈管状。枪管用冷拉钢管制成, 膛线有6条及2条两种,枪管后半段有护筒,前段露出。护筒上有多个散热孔,后端有螺纹与机匣联接。拉机柄拧在枪机上,柄上有一个片状凸缘防止手指拉拉机柄时被机柄槽划伤。当拉机柄 向后使枪机到达拉机柄槽的保险缺口时,推入拉机柄,则使枪处于开膛保险 状态。快慢机为插销式,设在扳机框上,左端标有R,右端标有A,分别表 示单发和连发。弹匣容弹量32发,插在机匣左侧的弹匣仓口内,该弹匣仓可通过外侧的解脱卡笋绕机匣回转
90°,当转到机匣正下方成垂直状态时,不仅便于携带和存放,而且使抛壳 窗关闭,起防尘作用。瞄准装置由固定式片状准星和觇孔式照门组成。
该枪采用折叠式枪托,枪托折叠后正好位于机匣下方,便于隐蔽携带。 该枪托类似德国MP38和MP40冲锋枪的折叠托,但不是钢管而是厚钢板制成的。托底板用铝合金制成,底板的后 面有防滑刻槽和用波兰文表示的“闪电”标志。

该枪使用9×1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战时便于从德军夺取弹药作补 充。◆ 王正和 编译
(编辑/王晓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