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国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n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当然包括要发展优质的高等教育。这不仅涉及国家、民众、行业和高校本身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认识,也涉及与之相关的许多复杂问题。其中,与高校基本功能、管理体制、发展模式等紧密相关的问题需要关注,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改革思路有关的重大问题更值得关注。
  关键词:人民满意 中国高等教育
  在刚刚落幕的党的“十八大”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了未来中国教育改革的明确方向和全党全国在发展教育方面的基本共识。对于一个在历史上久经磨难、教育基础薄弱、经济正在发展的大国而言,在义务教育阶段依法保障广大人民的基本教育权益,目前已有了很好的基础,而要真正达到人民满意的程度,还需做各方面的努力。
  从总体上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自然不能排除高等教育,而要在高等教育阶段也使人民普遍满意,似乎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在观念转变与制度建设方面都需要大力推进。
  应该看到,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是卓越的。经过60多年的努力,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不仅有两千多所高校覆盖全国,在校大学生多年稳定在1,800万上下,博士生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高校建设的数量与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方面也令举世瞩目。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曾受重创。改革开放以来,其又受到来自拨乱反正、观念转变、思想解放、体制改革、市场冲击、加入世贸、依法治教、恢复民办等一系列重大变革的挑战,有许多适应性的探索与改革还不够理想与完善。
  所以在今天,要从“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角度去反思和设想,还有一些基本和重要的问题必须理清,有不少僵化的思路与制度必须调整。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使面向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不仅在发展与改革的整体设计上更加科学、合理与有效,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向着“人民满意”的方向坚定地前行。
  中国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须综合体现并充分发挥作用
  按照常理,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都需要具备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功能(某种意义上说,此三大功能含有文化传承的内容,故不特别提出)。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普遍问题看,这些功能都相对比较薄弱。
  在教育方面,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高校都做了诸如学分制、学生自主学习与创业、资助贫困生、引进高端人才、教授给本科生开课、开发新专业、加强评估、建设优质学科和课程、探索自主招生、加强职业指导等诸多重要的探索和尝试,但由于教育教学的僵化模式还未真正突破,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还未得到充分调动,所以,长期以来社会和媒体对高校的批评持续不断,认为中国大学普遍采用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高中模式的延续,无法与世界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媲美。近年来,民间出国留学的数量激增,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及其家长对国内高校普遍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方式缺乏信心。
  在科研方面,中国的高校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科研体系中的中坚,丰富的科研成果在教育教学和新专业设置,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在协调科研与教育、服务的关系方面,在管理体制的约束方面,“一刀切”的硬性要求,课题化、项目化的轰轰烈烈,崇信国外标准以致迷失自我,对知识产权的缺乏保护等,使得一些科研工作流于表面化和走过场,特别在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方面更为乏力。所以,社会影响不明显,也很难直接给高校的发展注入多方面的活力。
  在服务方面,中国的高校除了通过研究成果的社会化进行服务外,推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开展社会培训、承揽研究项目、传播先进理念、吸引国外留学等,都使高校在走出象牙塔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可。但从全球与市场的角度看,中国高校的服务是不充分、不理想的。我们认为,“教育产业化”在义务教育阶段,在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教育领域,是不宜提倡的,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反而需要加强。但在这一方面,我们的观念、体制都还十分僵化,致使高校的社会服务较之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可见,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总体而言还不能很好地达到“人民满意”的效果。也就是说,从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来看,改革和发展的空间还比较大,只要积极、努力和科学地探索,从总体上大大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是大有可能的。
  应兼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质量的普遍提高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近十年中国教育发展的明显亮点,也是让世界瞩目的重要成就。但从普遍规律和实际情况来看,如何应对大众化初期普遍存在的教育质量滑坡问题,应是首先要设计和解决好的。对此,我国教育界的准备是严重不足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一个最重要的变化不是人数增加了,而是由于教育对象的变化,教育教学方式也发生改变。如果依然使用精英教育时代的教育教学方式,其结果就是多数学生难以适应。针对这种变化,少数高校借鉴了西方“多元智能”的理论,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做了调整,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而多数高校却未能有效地完成这一转变。
  在教育教学的组织安排方面,受大众化的影响,不少高校都热心于拓展新校园,教师要奔走于多个校区上课,不少教师的周课时达到18节以上。因此,教师难有充分的时间备课、研究教材或与学生交流,同时还要为应付职称评定、完成年度工作指标做许多额外的工作,教育质量的维持与提高都缺少制度的保障。
  从学生的角度看,由于大众化的影响,原有高校的教育资源难以适应快速增长的生源需求,不少学生缺少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缺少稳定、安静的学习环境。在一些高校每天等候进图书馆的长队可谓极其壮观,浪费了学习者的精力与时间。与美国相比,哈佛大学有90多个图书馆,我国高校原有的各院系图书资料室却多因用房紧张而取消,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为此,应该认真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时代教育资源的拓展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可用性等问题,借助现代网络和计算机运用的优势,将相关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切实在转变观念、制度、模式和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使大众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在提高质量上有充分的保证。   中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亟待突破和创新
  面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目前的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不适应。包括与高等教育相关的高考招生制度、学籍管理方式、就业指导状况、质量评价标准,以及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制度性困境。
  仅从我国高校的类型来看,因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所有制的不同,有国办、省办、市办、民办等之分;因双轨制体制的局限,也有学术型、职业型两大系统;因传统与功能的区别,还有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高校等分类。这种多元化格局的存在,本身是一种优势,有利于生态的完整,但在学历认证、行业评估、体系活化、学分互认、校际转学等制度未能建立健全之时,这种状况却给多数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带来更多的困惑和无奈。因为,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资源中,职业类、民办性质的高校虽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为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受我国现行的“双轨制困扰”、公私立之别的影响,致使民办和职业类高等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
  美国、日本等国家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都有效地通过发展社区学院、短期大学(两年制、低消费、低门槛,以地方性和职业性为突出特点)等进行过渡,再通过学历和学分互认,使低端的高校与高端的高校能相互衔接、形成整体。这类高校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升入高端高校的三年级;而高端高校也会因此使本校中途停学的学额得到有效补充。据此,不仅各类高校间的平衡发展有了重要的保障,而且也给所有在高校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与自由的选择。
  在俄罗斯,高中后的教育都被定位为“职业教育”,没有“普职之分”。如此,在世人心目中没有高校的等级意识,也使大学生的动手、做事等能力得到充分的关注与培养,更能使整个高校资源协同、整体地发展。与欧美等国的高等教育相近,高等教育类型的多元化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多元需求,使各级各类学校都发挥相应的作用。
  比较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建设,明显地存在着相互挤压、相互排斥、分等分级的不合理现象,也使得职业类、地区类、民办类的高等教育难以充分发展,难有自主创新的充分空间。若在改革的整体设计中,将这一问题有效地解决好,则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会从整体上大大提高效率,也能促使各类高校办出自身的特色与活力,成为国人乐于选择的,丰富、适宜的教育资源。
  应该指出,在这些方面的改革与发展,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基本思路必须要调整,向地方和产业领域的放权也势在必行。根据新中国曾经做过的探索经验,甚至还可以考虑由教育主管部门主要管理大学前教育;而将大学及以上的教育另设具有高端协调能力的“高等教育委员会”来指导和管理。因为,在高中后或第三级教育的发展中,需要跨界协调和管理的问题尤其多,是教育主管部门很难独立支撑和协调的。所以,为了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改革与发展更加和谐、有效,相应的制度变化、体制改革必须要走在前面。
  中国高校的校风、教风与学风需要优化和完善
  近年来,全社会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批评涉及到了高校改革的方方面面,在排除了主要的外部原因和影响之后,高校内部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等受到了最为直接的关注。
  对于一所以教育教学和科研为基本功能的机构而言,独立的意识、科学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和谐的文化、执着的追求、对真理的尊重、对公正的维护等,一直是高等学校的内涵与基础所在。自高校从象牙塔中走出,其特质便逐渐受到了来自社会越来越多的影响,如经济的左右、金钱的诱惑、市场的逐利、环境的制约、行政的挤压、名利的追索、数字的虚化等,都会使高校的传统优势和标准受到挑战,并发生许多令人费解的变化。在传统的高校中,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较偏重于学术方面的追求;而在今天高校的创新与发展中,实证、实用、探索的价值追求已经对这些风气的完善产生了多方面积极的作用。
  在此论及校风、教风和学风,绝不仅仅是反思宏观的问题,因为作为个体的高校,是有相当独立性的,并有可能真正起到推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当年英国的剑桥、牛津可以引领大学的发展;德国的洪堡确立了学术型高校的典范;美国的哈佛使研究型大学对社会的贡献更为巨大。在世界高校的发展史中,这些改革和探索的先行者,首先探索和影响的是高校本身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问题,致使高校的整体发展能得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改善。
  由此可见,中国高校若要达到人民期待的满意结果,不管外在的环境与条件如何,都是可以有所作为和发展的。因为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高等教育如果有了良好的风气,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以及整体的发展就有可能、有条件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而这样的转变与发展,需要高校本身练好内功,包括着力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改变评价管理导向、关注和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聚焦高校的基本功能,在总体上顺应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与本土化应相辅相成
  自20世纪以来,世界逐渐进入一体化时代,从2000年开始,中国也带着逐渐增强的自信加入了WTO,开始正视和迎接来自世界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人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一百年来,中国人的深层自卑是与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西化紧密相关的。但是直至今天,还有不少人对这一问题并不看重,对中国丰富的教育传统经验和智慧并不在意。在浮躁风气和僵化体制的双重影响下,人们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化与本土化关系的思考较为肤浅,相应的研究与探索也非常有限。
  试想,如果中国的高校不能在如何说好中国话、学好中国字、懂得并尊重中国的文化历史、知道如何借鉴传统与开拓创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仅为推进科学与经济发展的基础,则不仅不能被视为典型的、文化教育意义上的中国高等教育,而且只能被视为欧美教育的中国翻版;更不能为中国人找回自信、寻求自觉、追求自强提供起码和有益的支持。因为没有对自己文化历史的“自知”,就难以挺直腰杆。而在这方面,高等教育要担负最重要的责任。   在中国未来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除了需要继续向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重要经验学习外,继承和挖掘本土的传统资源是最明智的战略选择和最重要的改革策略。其原因是:中国有数千年连绵不断的教育历史和丰富的高水平人才培养经验。从尧舜传说到先秦诸子、从官学规范到私学多元、从幕府养贤到科举选士、从书院讲学到学派论辩、从热心西学到关注西政、从尊重实学到中体西用,都能使学术或大学的精神与当时的世界教育大潮交相呼应、平等对话。而今天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总体思路、基本概念、发展模式、评价标准、所用方法等,大多在重复国外几十年前的老套路。没有底气和自信与国外高教界平等对话,就很难教出充分自知、充满自信,具有自觉精神和自强能力的创新人才。
  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开始设立“国学”类机构,开办了涉外办学的孔子学院,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也有一些高校以“书院”为名设立教育、培训和研究类机构,试图在相对僵化的体制中进行一些超越体制的开放性探索;还有一些高校努力与地方政府合作,通过高校的教学研究力量为地方“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高水平的教育支持,共创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也使许多书院类的传统教育遗迹重新发挥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功能。这样的觉醒和探索很重要,但急需得到政府、主管部门、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因为越是中国化的探索就越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创新,而这类创新也越适应中国人的学习需求,越容易令国人满意。
  总而言之,在综合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时,人们对本国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和满意度才会有所变化,而在过去艰难的岁月中,民众对此的要求从总体上还是非常通情达理的。所以,在今天有条件办高质量、“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时,从党、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角度,一定要做好与时俱进的充分改革,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不断提升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为丰富和充实人民的生活贡献力量,为中国的发展与富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方晓东等著:《中国教育十大热点问题》,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5]程方平主编:《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杨东平主编:《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责任编辑:李艺英]
其他文献
近日,一份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发布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在网上引发热议。简单直接说,就是看全国哪个省份的居民最胖和最瘦!数据显示,全国肥胖率为11.9%,超重率为
期刊
依据IEC80000—13:2008《量和单位第13部分:信息科学技术》,对通信科技领域几个易混通信速率的量和单位的名称、符号以及二进制倍数词头进行了辨析,指出了其规范的表示。“,”Acc
城乡致富  从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任上风光无限,到被指控隐瞒石油期权交易的巨额亏损等罪名而判刑入狱1035天,在转战互联网等传闻后,低调出山任职葛洲坝集团的陈久霖(现名陈九霖)突然又被推到了媒体的风口浪尖上,媒体对其重新任职央企高管进行了种种评议。  陈久霖服刑期满回国时,《商界》曾在2009年6月以《弃卒陈久霖》为题对陈久霖进行报道。  在任职葛洲坝集团引发各方评论后,《商界》第一时间与其好友
西部蛰伏  去年4月23日,就在本田CRV多功能汽车上市的前一天,成都新大地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两款SUV在北京正式上市。这两款新车的名字是大地·魔兽(MUSSO)和大地·源动力。  新车上市仪式上,西装革履的李子豪站在他的魔兽旁边,脸上有着新郎官般的笑容。从这一时刻起,李子豪以及他的新大地被业界称为汽车业的新秀,并开始被人们所关注。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个行事低调的顺德男人已经整整在西部蛰伏了8
急诊科工作应急性强,风险大,没有规律,突发事件多,纠纷发生率高,给年轻门急诊护士身心带来很大的压力,本文通过对门急诊22名三年内年轻护士的培养,通过建立业务能力档案管理,
原材料大幅波动、劳动力成本上涨、外贸形势趋紧……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影响,当前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和税费偏重等问题突出。针对小微企业
青年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推动企业发展和进步的源动力.通过实践培养提升青年员工能力素质,打造优秀青年人才队伍对于建设国际综合性能源公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了国家的
坭兴陶的传统媒介,很多人理解为在地域性的特性,就是原有的产物、历史、文化、精神加予宣传推广。而笔者认为,应在前人的基础上,读懂前人,再创新。亦如齐白石前辈所言:“学我者生,似
中国木雕有着悠久历史,历经几千年发展后,木雕艺术从形式美逐渐朝着艺术美发展。从传统木雕而言,许多人物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都是创造题材。而现代木雕艺术且更加侧
目的观察甘露醇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用于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效果。方法对158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和特殊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