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快乐·消费·欲望”写作指导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spor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曾提出过著名的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按照这个方程式,物质消费大,快乐;反之,欲望小,也快乐。唯物质消费小,而欲望又大,才最不快乐。
  对此,你有什么体会吗?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以“快乐·消费·欲望”为话题写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所给的材料,在文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寻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与快乐为伴,但人生在世,到底怎样才算真正得到快乐呢?这个问题肯定是人异言殊,估计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没有谁能够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可是萨缪尔森的快乐方程式,却从经济学的理论高度给了人们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物质消费大,快乐;反之,欲望小,也快乐。唯物质消费小,而欲望又大,才最不快乐。”其精神实质是:快乐是相对的,它跟个人的经济状况和个人的欲望密切相关,但前者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其作用小于后者,后者是内因,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按照这个方程式,富翁可以有快乐,穷汉也未尝没有自己的快乐,尽管穷汉的消费小,但相应来说他的欲望也小;反之,如果欲望太大,物质消费却相对较小,高官富翁也快乐不起来,因为他们得陇望蜀,贪得无厌,常常是蛇欲吞象。理解了材料的精神实质,写作起来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快乐者或不快乐者(痛苦者)肯定不少,他们缘何快乐,又缘何不快乐(痛苦)呢?我们根据萨缪尔森的快乐方程式,是不难得出答案的。有人生意红火,日进斗金,有人位居要职,炙手可热,可是却没有快乐可言,因为他们的参照对象不同,消费档次不同;也有人经济拮据,入不敷出,却不但不见愁容,反而笑口常开,乐天知命,一副老天爷与我独厚的派头。此类现象,在我们的中学生中也是不乏其例的。有人家庭富裕,穿名牌,吃小灶,可是也不见其快乐如何,而有的同学家庭状况较差,但消费欲望不高,一心向学,倒也整天不亦乐乎。当然,也有个别同学家庭经济拮据,却盲目攀比,也要穿名牌,骑名车,打肿脸充胖子,能快乐吗?如此联系实际,是不难着笔为文的。
  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三概念的关系型话题,写作时必须分清三者关系,不可顾此失彼,只谈快乐,或只谈物质消费和欲望。从实际作文来看,个别不及格或低分的同学,无疑都是犯了顾此失彼、无视三者之间关系的毛病。
  至于文体选择,擅长议论的同学可以据三者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论证,写议论文;擅长记叙抒情的同学则可以通过记叙或编述故事来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要注意寓理于事,用所叙之“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写作中切忌照抄话题材料,泛泛而谈,空洞乏味,这也是许多同学无法得到高分的原因。
  【议论文示例】
  
  快乐方程式
  向明
  
  关于快乐的解释有多种多样。有的说,快乐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心境;有的说,快乐是一种美德;有的说,快乐的真谛在于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还有的说,快乐有人分享,才分外快乐。凡此种种,角度不同,出发点各异,难以形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说法。
  然而,快乐是比较而言的,却是个无法否认的事实。人间万事都有苦和乐两方面,谁能说自己生活中没有痛苦只有快乐,或者只有痛苦没有快乐呢?这就是快乐相对论的基本观点。为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提出了著名的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按照这个方程式,物质消费大,快乐;反之,欲望小,也快乐。唯物质消费小,而欲望又大,才最不快乐。
  日前的一项社会调查结果,似乎从另一侧面验证了快乐相对论。在对500位年龄在22至25岁北京城乡职业妇女的调查显示,受过较高教育的城市职业妇女,对生活的满意状态反而不如农村妇女。专家据此分析指出,城市职业妇女大多是白领阶层,从事脑力劳动,收入高,消费欲望也高。同时,她们的工作多样复杂,面临的刺激较多,对快乐显得不那么敏感。反之,农村妇女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生活较单纯,时间上比较自由随意,她们收入低,消费欲望也低,容易得到满足和快乐。
  其实,上述现象如果推而广之,恐怕不止限于白领,还有蓝领、粉领,甚至金领;也不仅是职业妇女,更有职业男性。试想,一位捡垃圾的人,若看到地上有可乐空罐,可能就很快乐了。而一个职业炒股者,一波行情下来,没有赚它十万八万,则快乐不起来。
  既然快乐是相对的,就不能不说到“知足常乐”问题。所谓“知足者日日神仙,不知足者日日苦海”,不少人误以为,它只是我国传统“劝世说”的箴言,殊不知英国作家毛姆就说过:“知足则贫贱亦乐,不知足则富贵亦忧。”还有拥有一切,包括荣誉、权力、财富的拿破仑,也曾对身边人抱怨:“在我一生中,从来没有快乐的日子。”相反,美国女孩海伦·凯勒是个又聋又哑又盲的残疾人,却由衷赞叹:“生活是多么美好!”人们问她:“你快乐吗?”海伦说:“我很快乐!”
  由此可见,这快乐相对论的道理,无论古今中外都具有类似或共通之处。所以,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如果实在觉得不满意或不快乐了,不妨可以检讨一下对快乐的认识问题。或者,干脆用萨缪尔森的“快乐方程式”,对自己的快乐因素来一番比照、解析。
  【简评】文章开篇切题,从列举人们对快乐的一般认识谈起,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论点:“快乐是比较而言的。”然后引用萨缪尔森的快乐方程式来加以论证,又以“社会调查”为事实论据,证明“快乐相对论”的正确,再“推而广之”,证明“快乐相对论”的普适性,最后提出人要“知足常乐”,虽说是老生常谈,但“真理是不怕重复的”,真理也是需要不断地重复的。文章事实确凿,论据充分,层层推进,逻辑严密,堪称“醒世恒言”。
  【记叙文示例】
  
  快乐的价位
  宣心骋
  
  那是一袭怎样的裙啊!纯白的底色,粉红色的丝线,浅蓝色的小碎底花,衣领处的蕾丝,裙裾处的百褶……我静静地望着它,嘴角不由得上扬了,忽然急急向前,想要取下它,可是倏地,它竟飘远了,没入天边的黑暗中,我的心一沉,惊醒了。
  我睁开眼,自己仍躺在家中的小木床上。想起梦中的那条裙子,心里涌起一丝酸楚。那是昨天回家途中看到的裙子,竟然都入了我的梦了?真的是很好看的裙子呢,只是……我环顾家中为数不多的家具物什,叹了一口气。只是它的价格,恐怕得花妈妈的半个月的工资吧。我默默穿上色彩黯淡老旧的衣服,开门,迎接我的是妈妈不变的笑脸。“怎么了?不开心?”妈妈着急地询问。“没什么。”我简短回答,“我不吃早饭了。”我匆忙走出家门。耳边是妈妈急切的嘱咐:“不开心要说啊。”
  还没进教室,就听见里面传出的赞叹声。“哇,好漂亮啊!”“像个小公主一样呢!”一进门,就看见一群女生围着公认的“班花”。她今天穿了一条很漂亮的公主裙,正扬着笑脸接受众人的赞美。我装作若无其事地坐下,心底的嫉妒却像洪水一样泛滥。那条裙子一定价值不菲吧?为什么?为什么她家就那么有钱?为什么她就可以那样大手大脚地花钱消费,而我,却不行?为什么她就可以那样快乐地享受赞美,而我,却不行?我甚至于有些怨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能给我那么多的物质享受。我的拳头握紧,心底的难过,却像荒草一样蔓延。脑中,却有一个形象渐渐清晰,是那条裙子!对,我想要那条裙子!我笃定:那种价位的裙子,一定会让我快乐。
  那一天,我在半是焦躁半是痛苦半是期待中度过。放学铃终于敲响,我冲出教室,一路狂奔,可心思却开始越来越不坚定,我们家现在的处境……
  “哥哥,你看我这条新裙子好不好看?”“嗯,好看,真好看。”我听见两个脆生生的童声。不知为何,我慢下脚步,扭头,一个小女孩正在阳光下转着圈,她脸上的笑意像裙摆一般飞扬,旁边的小男孩也咧着嘴笑。他们的快乐如同这灿烂的阳光般纯粹,却刺痛了我的眼睛。小女孩穿的是地摊上几元一条的裙子,那她们,还能如此快乐?是因为她们要求的少吧!心里的一个声音在说。我愣住,想起父母真挚而朴实的笑脸,像是明白了什么。不是他们给的少,该是我要求的太多了吧。
  我慢慢踱步回家。迎接我的,依旧是妈妈的笑脸。这次,她的笑里竟带了神秘的味道。“看看,妈妈帮你买了什么?”妈妈从身后拿出一条纯白的裙子,没有花底,没有蕾丝,却依然很美。我开心地咧开嘴,笑了。“谢谢妈妈!”“只要你快乐就好。”妈妈的声音轻柔依旧。
  嗯,我会快乐的。因为我知道,快乐的价位其实很低;快乐的价位,在心里。
  【简评】文章通过对一条裙子的朝思暮想,对家境的体谅以及对小女孩穿地摊裙子不减快乐的观察,终于体悟到“快乐的价位其实很低;快乐的价位,在心里”的深刻道理。文章化虚为实,虚题实写,把抽象的话题写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可谓深得话题作文写作之诀窍。另外,成功的心理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
  [作者单位:江苏武进高中]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