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杀螨剂对武威地区玉米红蜘蛛药效的试验分析

来源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b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武威市民勤县进行4种杀螨剂对玉米红蜘蛛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种杀螨剂均能够有效防治玉米红蜘蛛,且防治效果相对稳定,具有速效性和长效性,对玉米植株生长没有影响。10%阿维·哒螨灵微乳剂处理速效性和长效性均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对防治玉米红蜘蛛效果好,既可在施药前期迅速杀死红蜘蛛,又有较长的持效性,是兼具速效性与长效性的理想药剂。
  关键词:玉米;红蜘蛛;杀螨剂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是优良的饲料、重要的工业原料和优质粮食作物[1]。武威地处河西走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好[2],是甘肃乃至全国重要的玉米产区,也是大田玉米和制种玉米主要产区,玉米的播种面积占耕地的30%左右,是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玉米红蜘蛛学名玉米叶螨,属蛛形纲、蝴蝴目、叶螨科[3]。主要有截形叶螨、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3种,红蜘蛛虽然虫体很小,但繁殖快、暴发性强。忽视防治或防治滞后,极易成灾[4]。螨虫具有刺吸式口器,多集中在玉米叶片背部,从植株下部往上转移,危害的叶片呈失绿斑点,随受害时间的延长,逐渐变黄,斑点变大,玉米花粒期遭受红蜘蛛危害常会出现籽粒授粉不良、灌浆速率缓慢、严重影响产量[5]。高温低湿是红蜘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在干旱少雨年份发生较重[6]。而武威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110mm,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气候条件有利于红蜘蛛的生长和繁殖,近年来,由于特殊天气原因以及玉米连作严重,导致红蜘蛛危害加重[7]。目前红蜘蛛的田间防治采用化学、生物、物理等相结合的方法,但是红蜘蛛隐蔽性高,发生初期不易被发现,不能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因此,当发生严重时只能采用药剂防治,然而长期、单一、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常造成严重的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8]。本试验为了选择出适合当地的防治药剂,进行了4种杀螨剂对玉米红蜘蛛处理的田间防效试验,以提高速效性与长效性,为玉米红蜘蛛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为20.8%阿维·四螨嗪悬浮剂(山东华阳和乐农药有限公司),10%阿维·哒螨灵微乳剂(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0%阿维·炔螨特乳油(江西正邦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0%四螨·三唑锡悬浮剂(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各处理编号及施药剂量详见表1。供试玉米品种为先玉335包衣种子。
  1.2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8年8月在武威市黄羊镇进行。当地海拔2 320m,日照时数2 800-3 000h,年均温度7.6℃,无霜期150-170d,试验地土质为沙壤土,土壤肥力均匀,土层深厚,灌溉条件便利,前茬作物为玉米。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清水为对照(CK),设置4个杀螨剂处理,20.8%阿维·四螨嗪悬浮剂(T1),10%阿维·哒螨灵微乳剂(T2),40%阿维·炔螨特乳油(T3),10%四螨·三唑锡悬浮剂(T4)。播前试验地基施有机肥6-7.5×104kg/hm2,玉米专用复合肥1 050kg/hm2保证底肥。玉米于2018年4月13日播种,进行人工播种,每穴1粒,播种深度为5cm左右,密度为8.5万株/hm2,在玉米拔节期追施尿素450kg/hm2,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保持一致。于 2018年8月6日15∶00-17∶00进行喷药,喷雾器械为 3 WBS-16 型手动喷雾器,采用常量喷雾,各处理用药量如表1所示,将药剂进行二次稀释后,加入助剂,均匀喷于玉米叶片正反面。每个药剂处理设置3次重复。
  1.4 调查方法
  1.4.1 调查时间
  在喷药前8月5日进行标记,调查标记点的叶螨数,做好记录,在喷药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和第20天分别调查玉米叶均螨数。
  1.4.2 调查方法
  调查时在标记点进行定点调查,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选择下部玉米叶片,每个点调查20株玉米,记录叶螨数。
  1.4.3 防治效果计算
  防治效果(%)=(1-T aC b/T bC a)×100。其中,Ta为喷药处理以后叶螨存活数量,T b为喷药处理以前叶螨存活数量,C a为对照处理前叶螨存活数量,C b为对照处理后叶螨存活数量。
  1.4.4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分别于喷药后10d和20d观察玉米植株,调查有无矮化、畸形、皱缩等现象。
  1.5 统计分析
  测定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SPSS 17.0版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多重比较采用Tukey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4种杀螨剂对玉米红蜘蛛杀螨效果
  4种杀螨剂均能够有效防治玉米红蜘蛛,且防效相对稳定,具有速效性和长效性,由表2可知,随施药后时间的延长,叶均螨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防效逐渐下降,施药前叶均螨数均一致,施药后3d,T1、T2、T3和T4处理防效分别为85.13%、95.68%、89.09%和78.04%,各处理表现为T2>T3>T1>T4,处理间差异均显著。施药后7d,各处理表现为T2>T3>T1>T4,T1和T2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在施药后10d,各处理表现为T2>T1>T3>T4,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在施药后20d,各处理表现为T2>T1>T4>T3,处理间差异均显著。说明各处理速效性T2>T3>T1>T4,长效性T2>T1>T4>T3,T2处理速效性和长效性均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2.2 4种杀螨剂对玉米生长的直接影响
  由表3可知,喷施杀螨剂后对各药剂处理的玉米生长状况进行观察,结果表明,4种杀螨剂处理后的玉米植株均无矮化、畸形和皱缩等情况。在喷施药剂后,通过两次观察,各处理玉米植株正常生长,长势旺盛,叶片嫩绿,无药害症状和虫害病症,无药害現象发生,说明各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玉米生长安全,4种药剂在试验设计用量范围内对玉米植株安全。   3 讨论
  玉米红蜘蛛是影响玉米正常生长的主要玉米虫害[9],目前,普遍认为综合防治措施是较为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但是农户在防治过程中主要还是采用化学防治,化学防治见效快、成本低、投入少,由于农户在选择杀螨剂种类和用药量上不能科学的应用导致产生抗药性,并对天敌昆虫产生一定伤害[10],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药剂的选择以及控制用药量,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复配药剂可有效降低叶螨抗药性,对杀死玉米叶螨的效用有所增加[11]。
  玉米红蜘蛛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王琦等[12]人研究了宁夏地区玉米红蜘蛛发生规律性变化特征,指出在不同的气候、品种和管理水平下,二斑叶螨发生特点、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为玉米红蜘蛛预测预报奠定了基础,为红蜘蛛防治提供了参考;徐生海等[13]人研究了10种药剂防治玉米红蜘蛛的效果试验,认为15%杀螨特乳油、15%保丰乳油防除玉米红蜘蛛具有较好的速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红蜘蛛抗药性逐渐产生,单剂药剂药效降低。研究表明,玉米红蜘蛛对多种药剂产生抗性,国外很早就出现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产生抗药性的报道,甚至有种群达到了668倍的抗性水平[14],我国山东寿光、昌乐等地也有报道二斑叶螨种群均对阿维菌素产生了高达百倍的抗性;山东寿光二斑叶螨种群对哒螨灵和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甘肃兰州地区的种群对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15];而杀螨剂的施用不规范仍然较为常见,长期单一、大量的使用一些药剂导致红蜘蛛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16]。因此,合理施药是解决目前抗药性的重要措施。冯玉磊等[17]研究了6种新型复配杀螨剂对玉米红蜘蛛的防治效果,表明,40%阿维·炔螨特乳油、30%阿维·螺螨酯悬浮剂和13%唑酯·炔螨特乳油对红蜘蛛防效较好,在喷药初期见效快,后期药效持久。
  本研究分别对比了20.8%阿维·四螨嗪悬浮剂、10%阿维·哒螨灵微乳剂、40%阿维·炔螨特乳油和10%四螨·三唑锡悬浮剂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4种杀螨剂均能够有效防治玉米红蜘蛛,且防效相对稳定,具有速效性和长效性,在施药后20d,各处理速效性10%阿维·哒螨灵微乳剂>40%阿维·炔螨特乳油>20.8%阿维·四螨嗪悬浮剂>10%四螨·三唑锡悬浮剂,长效性T2>T1>T4>T3,10%阿维·哒螨灵微乳剂>20.8%阿维·四螨嗪悬浮剂>10%四螨·三唑锡悬浮剂>20.8%阿维·四螨嗪悬浮剂,10%阿维·哒螨灵微乳剂处理速效性和长效性均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喷药初期见效快,后期药效持久,能够有效控制红蜘蛛种群数量,适合武威地区玉米红蜘蛛的防控。
  大量的研究表明,交替、混配使用化学农药能够延缓抗性的产生,减少环境污染,提升效果,降低成本[18]。本研究中阿维·哒螨灵微乳剂不仅杀螨效果较好,阿维菌素兼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对红蜘蛛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天地生物无害,无残留,易降解,对环境污染小,和哒螨灵的复配制剂避免长期使用单一杀螨剂。因此,用阿维菌素和哒螨灵制作烟剂,具有杀虫谱广,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兼治多种害虫等特点,因此可进行推广使用。此外,在玉米生长季节内应科学、合理选择药剂,注意不同药剂间的交替轮换施用,防止红蜘蛛对药剂产生抗药性。
  参考文献
  [1] 李尚中,樊廷录,赵晖,等.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J].草业学报,2020,29(10):182-191.
  [2] 薛生梁,刘明春,张惠玲.河西走廊玉米生态气候分析与适生种植气候区划[J].中国农业气象,2003(2):13-16.
  [3] 朱玉溪,杨群芳,黄玉碧,等.朱砂叶螨刺吸胁迫对玉米自交系化学防御物质的系统诱导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9):2824-2828.
  [4] 吴委林,金大勇,艾哈迈德,等.人工诱发条件下玉米自交系对红蜘蛛的抗性鉴定及抗感性分类[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5,37(1):19-25.
  [5] 祖恒,徐前,秦玉川.不同农业措施对玉米截形叶螨及其天敌塔六点蓟马发生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30(2):183-187.
  [6] 贺达汉,赵晓萍,靳巧红,等.宁夏地区二斑叶螨的寄主植物选择及其季节转移[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5):447-451.
  [7] 郭磊.武威地区玉米病虫害发生与灾变特点及综合治理对策[J].甘肃农业,2014(22):81+83.
  [8] 张文年,沈慧敏,张新虎.8种新型杀螨剂对玉米叶螨的田间防效评价[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3,48(5):82-85.
  [9] 朱玉溪,杨群芳,黄玉碧,等.朱砂叶螨刺吸胁迫对玉米自交系化学防御物质的系统诱导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9):2824-2828.
  [10] 仝莉,郭文超,张炳坤,等.新疆北部玉米产区玉米主要害虫综合防治对策与技术[J].新疆农业科学,2007(S2):162-164.
  [11] 姚文飞,赵登宽.新疆伊犁垦区玉米叶螨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种子世界,2009(9):39-40.
  [12] 王琦,李欣,刘江山,等.玉米葉螨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初报[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6):11+7.
  [13] 徐生海,甘国福,王德卿,等.10种药剂防治玉米叶螨的效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1(10):36-38.
  [14] 徐丹丹,王少丽,何艳艳,等.我国二斑叶螨抗药性现状及抗性基因突变频率检测[J].中国瓜菜,2019,32(8):155-156.
  [15] 严柳,王琴,许巧楠.联苯肼酯与联苯菊酯混配对朱砂叶螨的联合毒力作用[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8,24(6):530-533.
  [16] 洪影雪,李祥,张金勇.14种杀螨剂对不同地区苹果园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评价[J/OL].果树学报,2021,38(1):99-106.
  [17] 冯玉磊,胡福平.6种新型复配杀螨剂对玉米红蜘蛛田间药效试验[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1):22-23+30.
  [18] 宋丽雯,沈一凡,岳秀利,等.截形叶螨抗哒螨灵品系和敏感品系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变化[J].昆虫学报,2014,57(3):323-329.
其他文献
【目的】全球季节性高温、干旱已经成为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本研究通过人工模拟阶段高温干旱气候特征,旨在探究夏玉米花期高温、干旱以及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其雄穗发育、生理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连续2年利用人工智能温室,采用盆栽试验,以郑单958(ZD958)和华农138(HN138)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CK)、高温胁迫(T)、干旱胁迫(D)和高温干旱复合胁迫(TD)4个处理,研究了夏玉米雄穗形态、花药、花粉结构、花粉活力及雄穗抗氧化指标和产量对花期高温、干旱的响应特征。【结果】2
摘要:分析了湘中低丘第四纪红土红壤、板页岩红壤地带人工栽培猕猴桃的不利土壤条件,构建出“关键期巧施硼钾肥增产、控氮补氯重钾增产增质、生物有机肥固本稳产增效”的猕猴桃优质丰产栽培土壤管理及施肥模式。该模式经推广应用,有效控制了试验点人工栽培猕猴桃的常见生理性病害,鲜果一级果率平均提高25.10%-31.56%,单产平均提高28.22%-32.18%,维生素C含量平均提高15.50%-18.25%,可
摘要: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进程加快,对作为农机化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和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措施的农机安全宣传教育,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如何适应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和农机安全生产的要求,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本文系统阐述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全面分析当前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形势下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对策,提高农机安全监管水平、助力农机化转型升级
土壤镉污染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水稻是镉吸收能力最强的大宗谷类作物。水稻对镉的积累及向食物链的转移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近年来在水稻对镉的吸收和积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本文从镉对水稻种子萌发、生长和发育、产量的影响;土壤中镉的活化、木质部装载运输、韧皮部向籽粒转移三个过程的生理与分子机制以及品种选育、土壤修复、农艺调控等防控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水稻镉胁迫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制定降低稻米镉含量的有效策略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通过对自育烤烟新品种(系)在永州烟区的试验比较,初步筛选出优良烤烟品种(系),为烤烟新品种应用于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V1(MsG28×云烟99)、V2(MSK32×毕纳一号)、V3(MsK326×韶烟一号)、V4(MS云烟87×南江三号)、V5(MSK326×云烟99)和云烟87(对照)6个烤烟品种进行区域试验,综合分析各品种的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烟叶经济性状等。[结果]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