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新闻发展历程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mao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体育新闻;发展;未来
  1体育新闻的发展历程
  1.1体育新闻的自在时期(1840年之前)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体育新闻是初始的形态,我国传统文化里基本没有关于体育的“新闻认知”,新闻史学家考据在唐代出现了近似公布消息的部门,其最重要的任务是传送边关战事与情报等,关于体育活动等文娱休闲没有太多涉及。尽管书籍、诗歌中存在着体育活动的出现,但是更多的是对体育信息的传播,而在古代体育信息传播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承认其中含有“新闻意义与价值”的内容,这也是体育新闻的萌芽。这是一个固然有一定理性但是却没有目的的自由发展时期。
  1.2体育新闻的传入时期(1840年-1909年)
  到了清朝末期,跟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我国也渐渐萌芽了新闻传播业,然而其基本上是西方人根据西方的形式筹办起来的。这时候所关注的体育活动大部分都是在“洋人”眼中有价值的事物。不管是《上海新报》、《时报》中的体育报道,还是《申报》这种中国近代历史以来最成功的商业报刊,大部分都是以西方传入的体育为主,这一时期无论是报刊的管理、出版还是报刊体育的内容都是以西方传入的方式而进行,所以称之为“传入时期”。
  1.3体育新闻的凝变发展时期(1909年-1949年)
  体育教育家徐一冰于1909年留日回国,并在上海创立了《体育界》,這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我国创办最早的体育专业报刊,由于中国人办报热情激昂,体育传播的意识加强,体育新闻报导在报刊中时常出现,公众也都接受了体育新闻,这一阶段还有了专业的体育新闻工作人员,创立了体育新闻记者的机构。由于《体育界》的开办,体育新闻的传播变成了一种延续的现象,这种传袭和承继恰恰是体育新闻继承性的首要标志,而体育新闻的继承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的为相对稳定,所以这一阶段被称为是体育新闻的“凝变时期”。
  1.4体育新闻的拓展时期(1949年-1993年)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报道开始在和谐安定的环境中展开新的发展,印刷媒体是体育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以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媒介为载体的体育新闻也有了新的转变。这一阶段,体育新闻被当作一个新闻种类获得了受众的普遍认同,体育新闻行业的建立,也涌现出了为从事体育新闻传播事业而特意培育的人才。媒体中有关体育新闻的关注度、报导量都有提升,这一时期被称为体育新闻的“拓展时期”。
  1.5体育新闻的繁盛时期(1993年至今)
  1993年12月,上海有线体育频道作为中国最早的专业化体育电视频道开始播出,代表着体育新闻在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大众对体育新闻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在体育电视媒介强势的发展带领下,报纸、广播、网络中的体育新闻都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体育新闻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建立起来,这个阶段被称为体育新闻的“繁盛时期”。
  1.6当前体育新闻的新发展
  传统媒体主要包含报刊、广播、电视及自媒体之外的互联网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传统媒体具有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局限性。现代数字媒介通过图文、声像、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依靠电脑、数字电视和手机客户端,经由网络进行传播,形成了新式媒体传播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包含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内容,能够全方位立体的对体育热点进行报道,使受众能够更加贴近新闻事实,产生身临其境感,与此同时,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更强,数字化通信技术的成熟发展让实时传播得以实现,在这方面,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了巨大的优越性;体育新闻的接收更加便捷,人们只要具备了移动设备,便可以随时随地想看什么看什么,对于体育记者来说,也不需要在得到信息之后回到编辑社处理,只要通过网络传输便可以上传最新鲜的体育新闻;体育新闻的传播方式更多样化,对主次新闻进行分类发布,并且在新闻中还配以音乐、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让受众更具身临其境感;最后是为体育新闻的交互传播提供了可能,受众在观看新闻后及时的用过新闻评论来发表意见,不同的受众便可以通过提取到这些信息反馈,从而能够更好的还原新闻事实真相。
  2结语
  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也促使了我国体育传媒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新闻事业经过自身成长而不断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体育新闻的学术科研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体育新闻学科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媒体机构与新闻学术研究部门还没有建立紧密联系,一部分体育新闻界的媒体只埋头于工作实践而不看重理论研究,于是便出现了理论与实践发展不同步的现象,我国体育新闻媒体发展需要不断的培养人才,将体育新闻的繁盛发展持续下去。
其他文献
关键词:新媒体思维;新媒体舞蹈;舞蹈新发展  1新媒体思维对舞蹈艺术的影响  什么是“新媒体思维”?人类进入21世纪,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艺术领域的开拓,当电视剧、电影等新媒体艺术传播形式频繁出现在大众面前时,新媒体表演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实际存在,当代艺术家们也开始思考舞蹈艺术的新发展。2000年1月,美国《舞蹈杂志》推出一篇名为《21世纪的21个大趋势》的文章,邀请了各位业内专家对21世纪美国舞蹈发
期刊
关键词:“一带一路”;绿色会计  一、绿色会计产生背景及概述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得千年大计。在各国政府积极研究建立本国绿色会计体系的推动下,我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同年6月成立的中国会计学会第七个专业委员会一一环境会计专业委员,标志着我国正式
期刊
关键词:2035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美贸易战  2035年是承前啟后的重要一年,连接着两个百年目标,是“关键点”和“加油站”。在最近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然后再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而2035年则是其中关键的连接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分两
期刊
关键词:基层文化馆;群众舞蹈;编排;创作  0引言  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这个大背景下,舞蹈以它广泛的参与度、简单的动作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很多人民群众的主要选择。从当今社会的“广场舞”热就能够看出这一点。但是,群众性的自发组织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作为文化事业部门,文化馆必须要有效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在满足群众的
期刊
关键词:姓氏;中韩日;汉字;姓氏起源  1.引言  从古到今,姓名对每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姓名作为人的符号,区别于他人。其中,代表家族的姓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发展而来的。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从而形成各自的特色,姓氏文化的形成也如此。三国的姓氏都是由一字汉字或二字汉字形成,但各国的姓氏的起源及内涵又各不同。本文通过对中韩日姓氏的比较,探讨三者之间的异同。  2.姓
期刊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机遇;发展  新媒体时代,简单来说,就是数字信息化媒体时代,是一种超越传统的纸媒而形成的新型媒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把握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转变党建思维模式,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创新方式方法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提升党建工作的服务能力成为新时期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课程
期刊
关键词:领导干部亲属;违规经商;问题及原因;治理手段  十九大之中明确提出了对腐败问题的零容忍,因此这就要求我国能够花费充足的时间以及精力来解决存在于暗中的腐败问题。领导干部亲属违规经商就是其中一种,这已经成为了广大领导干部落马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国早在1985年就推行过相关的规定内容,但是其收效却明显不高。在最近几年,我国又对此项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因此,重新审核领导干部亲属违规经商问题,并对其展
期刊
关键词:工程咨询;服务质量;意义;管理措施  引言  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取比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经济效益的获取和质量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只有工程的质量得到了保障,才能够使得经济效益获得更好的形成和发展。这样的关系也催生了工程咨询行业,同时也诞生了工程咨询质量管理工作。  1工程咨询服务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1.1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  对于工程质量咨询来说,它是服务
期刊
关键词:客家建筑特征;建筑色彩;包装设计  传承客家文化:时代變迁下,客家文化、客家传统建筑及聚落在人们视线中的逐渐没落、消失,客家独特的礼俗逐渐简化、消失,客家人共荣共生的生活形态不复存在,本文希望将客家建筑特色文化用于更多设计,让新一代年轻人了解客家建筑的发展脉络及生活形态,凸显客家建筑文化的差异性,延伸客家文化,重视地方文化。  1.客家建筑形式和文化精神  1.1客家建筑形式  在客家文化
期刊
关键词:高校;大数据;信息茧房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部落化”到“非部落化”再到“重新部落化”3种社会形态。网络社会也是如此。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网络信息社会中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在经历了webl.0、web2.O时代之后,伴随社交网络一同到来的是网络用户的部落化。  一、网络社会部落化的成因  网络用户的部落化其实伴随着全球化同时而来。在全球化不断打破壁垒的同时,网络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