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测试,会在第一卷命制一篇自然科学类或社会科学类的阅读测试题,俗称小阅读,必然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其题型主要是选择题。
一、考点剖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能够筛选文中的主要信息,过滤次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现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重要信息一般包括:1.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2.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高考来说,重要信息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与题目要求无关的信息都是次要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在小阅读的客观选择题考查中,就是要求考生按题目要求判断选项的正误。而在选项的命制中,命题者常常会设置一些干扰因素,以此来干扰考生的选择。而选项中设置干扰、陷阱的方式,基本上是有规律可循的,考生如果掌握了这些设错类型,就可从容应对。
(1)偷换概念。它表面上并没有将两个对象或概念进行调换,但暗中却将二者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或调换、或混淆等处理。
(2)因果混乱。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3)颠倒主次。即将该重点突出的却变成了轻描淡写,本是非常次要的东西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4)改变范围。“夸大其词”,表现为故意夸大某方面的内容;“故意缩小”,即人为地对某些内容故意往小处说。此时特别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
(5)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将本属于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移植”到乙事物身上。
(6)胡编乱造。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推断和想象”一类题中,命题者故意不顾文中信息,借“推断和想象”之名胡乱编造一些若有若无的信息,以此干扰考生答题。
(7)以偏概全。主要指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
(8)答非所问。选项与题干毫不相干,答与问游离,完全没有内在联系,纯属命题者有意提出来混淆视听。
(9)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10)混淆时间。就是指命题者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混淆已然、未然的情况。
(11)逻辑错误。有两种:一是条件不充分;二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且必要条件。
(12)指代不明。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
(13)信息遗漏。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陷阱”时,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
(14)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15)误划类别。把本属于同一类的拆开,说成两类或几类;或把本不属于同一类的合并一类。
二、答题
为了迅速、正确地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这类题目,考生应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手段和步骤。这些基本的阅读手段和步骤,概括起来就是:一扫二定三比较,四选五检全搞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音乐声调古朴原真、嗓音鲜润婉转、高亢雄浑,让人们犹如听到了来自高远的天籁之音;原生态的舞蹈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将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原型化的乡土风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苗寨的山歌闪烁如祖传的银冠,蒙族的乎麦宽广如无垠的草原;一曲十二木卡姆,一书“山药蛋”,一嗓子信天游;那古朴原真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的山歌吆喝、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都构成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在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把握各民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如: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劳动号子”,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山歌”,其语言韵调都有明显特点。
原生态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等;侗族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也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音乐我们还是第一次欣赏到,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原生态民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本届青歌赛上云南省代表队的原生态唱法选手纳西姐妹组合,以动情感人的《嫁女调》获得青歌赛第五名,很多观众都说,这个剧目唱得非常好,很有地方色彩,非常感人。
当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在发生变化。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虽然目前原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避免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下变质,在不断发扬中消失,最终沦为一种表演,这是我们值得深思和需要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文化的美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尊重!而不要去排斥!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原生态文化中那种纯洁美!
1.下列对“原生态”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某个地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且未经商业开发。
B.“原生态”文化具有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的特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
C.“原生态”文化的特质在原生态舞蹈上有充分的体现: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
D.“原生态”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它们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原生态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如苗寨的山歌、蒙族的乎麦、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
B.在歌唱领域中,原生态唱法只要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不会失去原生态歌唱的意蕴。
C.原生态艺术地方色彩浓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而我国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D.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许会像许多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文化现象一样快速消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原生态艺术有着独有的艺术语言和地方特色,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
B.原生态民歌因为唱法丰富,有味道,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所以,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胜一筹,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
C.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离开这块土壤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完全是不必要的。
D.目前,原生态文化生存的土壤正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果我们不去想办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那么,它最终会变质,沦为一种表演。
上面第2小题,即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时,首先要扫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社科类文章,以“‘原生态’文化”为说明对象。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说明“原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接下来,文章第二自然段介绍“原生态”艺术的语言特点,第三自然段介绍“原生态”艺术的地域特点,第四自然段介绍“原生态”艺术目前的处境及怎样保护它。接下来,可以根据选项内容,和“扫读”所获取的信息,快速划定答题区域。A、B项答案在第二自然段;C项在原文的第三自然段;D项涉及第四段。找到答题区域后,将选项逐一与答题区域内的文本进行比较,判断其正误。从原文看,B项说法太绝对,原文“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故B项错误。最后,将答案一一放入原文中进行检验,可知其是正确的。按照这个答题程序,也可以快速得出第1和第3小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
1.D 2.B 3.D。
【作者简介】
罗胤,高级教师,执教于重庆市合川云门中学,全国语文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学术委员,发表论文多篇。
责任编辑 任占华
一、考点剖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能够筛选文中的主要信息,过滤次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现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重要信息一般包括:1.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2.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高考来说,重要信息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与题目要求无关的信息都是次要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在小阅读的客观选择题考查中,就是要求考生按题目要求判断选项的正误。而在选项的命制中,命题者常常会设置一些干扰因素,以此来干扰考生的选择。而选项中设置干扰、陷阱的方式,基本上是有规律可循的,考生如果掌握了这些设错类型,就可从容应对。
(1)偷换概念。它表面上并没有将两个对象或概念进行调换,但暗中却将二者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或调换、或混淆等处理。
(2)因果混乱。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3)颠倒主次。即将该重点突出的却变成了轻描淡写,本是非常次要的东西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4)改变范围。“夸大其词”,表现为故意夸大某方面的内容;“故意缩小”,即人为地对某些内容故意往小处说。此时特别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
(5)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将本属于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移植”到乙事物身上。
(6)胡编乱造。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推断和想象”一类题中,命题者故意不顾文中信息,借“推断和想象”之名胡乱编造一些若有若无的信息,以此干扰考生答题。
(7)以偏概全。主要指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
(8)答非所问。选项与题干毫不相干,答与问游离,完全没有内在联系,纯属命题者有意提出来混淆视听。
(9)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10)混淆时间。就是指命题者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混淆已然、未然的情况。
(11)逻辑错误。有两种:一是条件不充分;二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且必要条件。
(12)指代不明。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
(13)信息遗漏。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陷阱”时,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
(14)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15)误划类别。把本属于同一类的拆开,说成两类或几类;或把本不属于同一类的合并一类。
二、答题
为了迅速、正确地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这类题目,考生应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手段和步骤。这些基本的阅读手段和步骤,概括起来就是:一扫二定三比较,四选五检全搞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音乐声调古朴原真、嗓音鲜润婉转、高亢雄浑,让人们犹如听到了来自高远的天籁之音;原生态的舞蹈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将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原型化的乡土风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苗寨的山歌闪烁如祖传的银冠,蒙族的乎麦宽广如无垠的草原;一曲十二木卡姆,一书“山药蛋”,一嗓子信天游;那古朴原真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的山歌吆喝、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都构成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在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把握各民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如: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劳动号子”,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山歌”,其语言韵调都有明显特点。
原生态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等;侗族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也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音乐我们还是第一次欣赏到,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原生态民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本届青歌赛上云南省代表队的原生态唱法选手纳西姐妹组合,以动情感人的《嫁女调》获得青歌赛第五名,很多观众都说,这个剧目唱得非常好,很有地方色彩,非常感人。
当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在发生变化。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虽然目前原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避免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下变质,在不断发扬中消失,最终沦为一种表演,这是我们值得深思和需要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文化的美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尊重!而不要去排斥!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原生态文化中那种纯洁美!
1.下列对“原生态”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某个地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且未经商业开发。
B.“原生态”文化具有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的特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
C.“原生态”文化的特质在原生态舞蹈上有充分的体现: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
D.“原生态”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它们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原生态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如苗寨的山歌、蒙族的乎麦、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
B.在歌唱领域中,原生态唱法只要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不会失去原生态歌唱的意蕴。
C.原生态艺术地方色彩浓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而我国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D.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许会像许多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文化现象一样快速消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原生态艺术有着独有的艺术语言和地方特色,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
B.原生态民歌因为唱法丰富,有味道,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所以,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胜一筹,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
C.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离开这块土壤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完全是不必要的。
D.目前,原生态文化生存的土壤正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果我们不去想办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那么,它最终会变质,沦为一种表演。
上面第2小题,即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时,首先要扫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社科类文章,以“‘原生态’文化”为说明对象。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说明“原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接下来,文章第二自然段介绍“原生态”艺术的语言特点,第三自然段介绍“原生态”艺术的地域特点,第四自然段介绍“原生态”艺术目前的处境及怎样保护它。接下来,可以根据选项内容,和“扫读”所获取的信息,快速划定答题区域。A、B项答案在第二自然段;C项在原文的第三自然段;D项涉及第四段。找到答题区域后,将选项逐一与答题区域内的文本进行比较,判断其正误。从原文看,B项说法太绝对,原文“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故B项错误。最后,将答案一一放入原文中进行检验,可知其是正确的。按照这个答题程序,也可以快速得出第1和第3小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
1.D 2.B 3.D。
【作者简介】
罗胤,高级教师,执教于重庆市合川云门中学,全国语文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学术委员,发表论文多篇。
责任编辑 任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