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时期上海滩的风云人物。他是浙江余杭人,然其一生大半时间在上海度过。《苏报》案发,章太炎一时名播海内外。章太炎晚年移居苏州,两年后在苏州逝世。
1936年6月14日上午7点45分,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因鼻咽癌并发胆囊炎、气喘病等症,在苏州锦帆路住所走完了他风云激荡的一生。章太炎一生著作丰盛,留给后人约有400多万字,其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刊入《章氏丛书三编》。此外,他一生主编或参与编辑的报刊、杂志共15种。
突然发病自撰预留《遗嘱》
章太炎致命的病因是鼻咽癌。他在中年的时候,鼻子就不太好,常常流清鼻涕甚至无端出血,但他从未介意,以袖子一擦了事,所以他的袖子经常是亮晶晶的,也许这就是鼻咽癌的早期征兆。
他身体状况的变化,最早发生在他大儿子结婚的婚宴上。那天,章太炎突然倒下并陷入昏迷,抢救以后脱离危险,但自此以后身体的状况就如江河日下。医生诊断为“鼻衄病”,此病今日称作鼻咽癌,是一种异常凶险的癌病。他生平嗜烟,自清晨起床至夜间睡眠,纸烟一根接着一根,几乎终日不离手。虽然得知患了鼻衄病,他也没有停止吸烟。
患病后,章太炎已有预感。他自撰预留《遗嘱》。《遗嘱》内容分为两项,前部为政治遗嘱,叮嘱子女“凡人总以立身为贵,学问尚是次之,不得因富贵而骄矜,因贫困而屈节”、“入官尤须清慎”、“若异族入主,务须洁身”。后部为财产遗嘱,章太炎对财产作了分配。章太炎的遗产有7项:一为善本书;二为自著书;三为勋位证书及勋章;四为存款22800元;五为苏州房产两套;六为余杭土地30亩;七为古玩若干。所有遗产,除万元赠女儿外,余皆归两个儿子共有。章太炎预留《遗嘱》后没有活到3年即离开人世。临终前,没有再立《遗嘱》。
蒋介石托同盟会元老赠币
逝世前1年,章太炎在病榻上想起辛亥前后昔日并肩的战友,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已经风烛残年,不禁感慨万千。他嘱咐门生搜集资料,欲为他们一一作传,以示后世。章太炎虽有雄心,但已无此力,仅作了《焦达峰传》、《秦力山传》等数篇,未能完成夙愿。
章太炎移居苏州后,开办“章氏国学讲学会”。章太炎在北京、南京等地的弟子纷纷请他讲学,章太炎以身体欠佳为由婉然谢绝。1935年3月的一天,国民党中央给章太炎来电,邀请他到南京讲学,并告诉他讲学地点及住地安排在中山陵附近,均已筹备完毕。章太炎复电国民党中央,表示身体患病,无法离苏。
电报拍发后的一天夜晚,章太炎已经入睡,时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的章太炎弟子黄侃突然到苏州造访,把门拍得很响。夫人汤国梨见是黄侃,告诉说先生已入睡,有事明天再说。黄侃要去敲先生的门,被汤国梨阻止。黄侃吞吞吐吐地说,日内如有人来找先生,请先生不要拒人于千里之外云云,言罢匆匆连夜离去。
黄侃离开苏州后两三天,果然有人来访,来者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丁惟汾。原来蒋介石获悉章太炎病情后,特派同盟会元老、国民党中央委员丁维汾作为国民政府代表前往苏州慰问,并赠币1万元作疗疾之费。章太炎与丁惟汾是旧识,曾同为同盟会同志,两人一见如故,开怀畅谈并同游苏州名胜。3天后,丁惟汾到章太炎居所告辞,章太炎将他送到大门外。章太炎回到居所,发现茶几上有一封信,打开以后,竟是一张1万元的银行支票,附一信笺。信笺上廖廖数语,以“都下故人”名义“致万金为疗疾之费”。
当时,1万元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章太炎知道他的病没有什么特别的治疗方法,无功不受禄,想把支票退回去。汤国梨想到黄侃的连夜造访,一定与丁惟汾到苏州有关。汤国梨提议,“章氏国学讲习会”缺少资金,除延聘讲师外,学生食宿等均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学生的经济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经济十分困难。汤国梨说,不如以蒋介石给他治病的钱作为国学讲习会的助学金,章太炎十分赞同,表示此举正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之意。
1936年春,章太炎病体日渐沉疴,自知来日无多,在病榻上作《太炎通告及门诸子启事》殷殷告诫及门诸子: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继承传统,光复华夏。
国民政府下达“国葬令”
1936年6月7日,章太炎吃了晚饭后照例在夫人的搀扶下在住宅的院子里散步。章太炎步履踉跄,突然昏倒在地。汤国梨立即请博习医院主任医师、美国人苏迈尔诊治。经过抢救,章太炎睁开了眼睛,但已无法起床。
章太炎在医学方面颇有造诣,曾经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章太炎回答:“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以章太炎的医学功底,他对鼻衄病的凶险应当是十分清楚的。但对于这样凶险的病,章太炎自己也束手无策。
6月13日,章太炎高烧至40度,持续不退。14日凌晨,章太炎口中吐出鼻菌烂肉2块,随即进入弥留状态。夫人汤国梨、好友李根源、医生苏迈尔等围绕在病榻周围,国学讲习会的学生每人手举一支点燃的香跪在卧室门外,为先生祈祷。夫人汤国梨贴着章太炎的耳朵问他有什么话要说,章太炎断断续续地吐出两句最后的嘱托:“设有异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孙毋食其官禄。”汤国梨等人点头称是。
7点45分,卧室中传出汤国梨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最后的时刻来到了,弟子们低低的啜泣变成号啕大哭。章太炎除了患致命的鼻咽癌外,还患有胆囊炎、气喘病和疟疾。逝世前数日,章太炎已不能饮食,章太炎仍坚持执卷临坛。他的家人劝告他卧床,他说:“饮可不食,书仍要讲。”弟子汤炳正与李恭见“先生目已瞑,而唇微开,像有什么话还未说完”,遂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以手托先生下颔,使唇渐合。
章太炎逝世的消息公布后,国民政府拨专款3000元作为章氏治丧费。社会舆论呼吁政府给予国葬,张继、居正、冯玉祥、李根源、丁惟汾、程潜、谢武刚、陈石遗等提议请国民政府讨论。7月1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作出“章炳麟应予国葬并受国民政府褒恤”的决定。7月10日,南京《中央日报》正式公布“国葬令”。 盖棺定论不愧“国学大师”
“国葬令”下,原本沉寂的锦帆路突然成为车水马龙的世界,苏州、南京、上海及全国各地到章府吊唁者,络绎不绝。亲自到南京来吊唁的有丁惟汾、张继、段祺瑞。拍发唁电或派代表到苏州吊唁的有蒋介石、冯玉祥、张群、张学良、杨虎城、孙科、于右任、陈果夫、吴佩孚、孔祥熙、李烈钧、唐绍仪、冯自由等。花圈、挽联从厅堂一直摆放到大门,连矮墙上的紫藤也挂满了白花,人们痛惜一代国学大师的仙逝,向这位国学大师表示最后的敬意。
章太炎的灵堂上,花圈、挽联无数。章太炎的弟子钱玄同撰写了一副114字的长联,对章太炎的一生作了总结:
缵苍水、宁人、太冲、薑斋之遗绪而革命,蛮夷戎狄,矢志攘除,遭名捕七回,拘幽三载,卒能驱逐客帝,光复中华,国土云往,是诚宜勒石记勋,铸铜立像;
萃庄生、荀卿、子长、叔重之道术于一身,文史儒玄,殚心研究,凡著书廿种,讲学卅年,期欲拥护民彝,发扬族姓,昊天不吊,痛从此微言遽绝,大义无闻。
章太炎的弟子马裕藻、许寿裳、吴承仕、周作人、沈兼士、钱玄同6人合撰挽联一副:
素王之功不在禹下;
明德之后必有达人。
在数不清的挽联和唁电中,人们都称章太炎为国学大师。张群则以8个字高度概括了章太炎的一生,这8个字是:“革命先进,国学大师”。
章太炎的弟子马裕藻、许寿裳、朱希祖、钱玄同、吴承仕、周作人、刘文典、沈兼士、马宗芗、黄子通等在北京发布《通启》:“先师章太炎发生不幸于本年六月十四日卒于江苏吴县,先生为革命元勋,国学泰斗,一旦辞世,薄海同悲。”章太炎的弟子们在北京为先生举行了追悼会。
章太炎的弟子鲁迅获悉章太炎逝世的消息时,他自己的身体已经出现某些症状。鲁迅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与章太炎逝世时间仅隔4个月零5天。鲁迅在病中专门撰写了《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文中说:“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汤国梨为章太炎选择了一口贵重的楠木棺材,价值3000元。棺材店老板素来仰慕章太炎的学问,仅以999元的成本价出售。章太炎身披五色旗安葬,这是他生前的安排。据他的家人回忆,当时一时找不到五色旗,即以五种颜色的丝绸拼接而成。章太炎的一生与中华民国结下不解之缘。1906年12月2日,在《民报》创刊1周年纪念会上,孙中山发表关于“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的演讲,演讲中述及“中华民国”。次年,章炳麟在《民报》第17号发表《中华民国解》一文,正式提出“中华民国”这一称号。中华民国成立后,以红、黄、蓝、白、黑五色图案作为国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章太炎身前留言“死后当披五色旗”,以示自己的民主共和理想不灭。
“金镖”首领成为不解之谜
章太炎去世后不过两个月左右,章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直到今天还是一个谜。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年约40多岁的妇人,操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辗转找到苏州锦帆路章家,对汤国梨自我介绍说,她从南洋经上海到苏州。她所在的组织以章太炎为首领,每日与首领保持联系,近日消息忽然中断,始悉首领去世。
南洋妇人问汤国梨说:“组织中有3支金镖,其中一支系由首领执管,未知首领去世前是否将金镖交给了夫人?”来人的一番话听得汤国梨一头雾水,汤国梨从来没有听说过章太炎在国外组织担任什么首领,也没有听说过什么金镖。至于每日保持联系,更是天方夜谭。
南洋妇人送40元礼仪,在章太炎遗像前跪拜行礼,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离去。汤国梨感觉此人并不像骗子,送来人50元作为程仪,从此以后没有消息。
来自南洋的妇人虽然蹊跷,但也不像是无中生有。章太炎一生出国4次,其中3次是日本,1次是南洋,而且在南洋时间不短。
1916年8月,章太炎赴广东肇庆面见岑春煊和李根源,谋“铲除帝制余孽”问题,然无人响应。章太炎十分气馁,遂出国赴南洋考察,谋在南洋华侨中寻找支持革命的力量。章太炎12月回国,在南洋时间长达4个多月。在这4个多月期间发生了什么?章太炎从来没有提起过。如果说章太炎被南洋组织公认为首领,他的夫人汤国梨不知道,这是有可能的。而如妇人所说,每日与首领保持联系,近日消息忽然中断,始悉首领去世,与章太炎共同生活的汤国梨不可能不知道。
南洋夫人不像是骗子。南洋夫人赠礼仪40元在前,汤国梨赠程仪50元在后,不存在骗财。究竟是怎么回事?可能成为永久的历史之谜了。
国难当头未能“入土为安”
章太炎生前曾两次为自己选择过墓地。章太炎向来崇敬抗击异族的英雄,他希望自己百年后能与英雄为邻。第一次选择墓地系在被袁世凯软禁期间,他说百年后希望葬在“攘夷匡夏”的明朝刘伯温墓侧。1936年,章太炎第二次谈到墓地问题,说百年后希望葬于抗清英雄张苍水墓侧。
章太炎逝世后,当时年已57岁的汤国梨颠簸着一双小脚,在杭州西子湖畔落实了墓地问题。可是,国民政府的“国葬”迟迟未能落实。据说当时章太炎的墓穴工程已完成过半,计划在墓侧建“太炎图书馆”的事情拖了后腿。章太炎逝世当年发生“双十二事变”,次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举国抗战,汤国梨据此断定安葬之事不得不暂停。
汤国梨对章太炎安葬一事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章太炎虽出生杭州余杭,但在杭州并无根基和产业,其遗宅和家属都在苏州。安葬杭州,完全是为了尊重章太炎的遗愿。苏州绅士李根源等得知汤国梨的想法后,建议改葬苏州穹窿山,至少要在苏州筑章太炎衣冠冢,以资苏人敬仰。 卢沟桥事变后,汤国梨快刀斩乱麻,决定就地入土。章太炎住所称章园,章园有一干涸的水池,下为防空洞,汤国梨决定将灵枢在此临时安置,遂于1937年7月将章太炎灵柩暂时入土,未料这一临时的安置竟长达18年之久。
章太炎灵柩暂时入土,著名画家张大千为章太炎画像,马相伯以陈子昂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题字,李根源请苏州集宝斋将画像与题字刻成石碑,竖立在章太炎墓前。
8月,章氏全家离开苏州。11月,苏州沦陷。一日,一群日军进入章太炎住宅,在章家后花园看到一座没有墓碑的坟墓,认定坟墓里埋有财宝,不顾章氏看门人颜寿荣苦苦劝止,开始动手挖墓。此时,一个日本军佐闻讯赶来,喝退了无礼的日军。数日后,这个日本军佐在墓旁立一木柱,上书“章太炎之墓”,此后章太炎墓没有再遭受日军骚扰。这个日本军佐至少在日本就知道了章太炎,此人是谁?没有人知道。
汪伪时期,浙江伪省长以国葬章太炎为诱饵,力邀汤国梨出任伪职,为汪伪政权涂脂抹粉,遭到汤国梨拒绝。直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党还都南京,汤国梨再次为章氏国葬奔走,国民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一直到蒋介石离开大陆,国民政府所发的“国葬令”终成一纸空文。
18年后终于实现国葬
全国解放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高等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浙江省省长谭震林、上海人民法院副院长叶芳炎等为章太炎安葬西子湖畔一事多方磋商,达成共识。
1955年4月3日,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为章太炎举行安葬仪式。墓址选在杭州南屏山麓荔枝峰下抗清英雄张苍水墓之侧,这正是章太炎先生生前看中的地方。先生灵柩迁入张苍水墓之东南,全部费用由国家负担,实现了真正的国葬。葬礼由被称为“现代三圣”之一的浙江省文史馆馆长马一浮先生主持,全国政协及江、浙两省党政机关送了花圈,各地发来的唁电、挽联等无数。章太炎先生生前的愿望,终于在18年后得到实现。章太炎灵柩移至杭州后,苏州原址作为章太炎衣冠冢,碑刻留原处。
遗憾的是,“文革”风暴来临,在风靡全国的“破四旧”运动中,章太炎的墓被“红卫兵”破坏,墓园遂成荒芜废冢。1981年10月,杭州市政府根据中央指示,重新修复章太炎墓,将其重新安葬。墓碑刻“章太炎之墓”,系章太炎生前亲笔所书,时间是先生在北京为袁世凯囚禁期间。原文“太”字,下为两点,系古体。
全国解放后,汤国梨定居苏州,曾任苏州市政协委员、民革苏州市委主委。“文革”中,汤国梨受到不公正待遇,家中许多文物不知下落。1979年,汤国梨整理章太炎书稿,出版《章太炎全集》。1980年7月27日,97岁高龄的汤国梨病逝于苏州,葬于杭州南屏山麓章太炎墓之侧。
1936年6月14日上午7点45分,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因鼻咽癌并发胆囊炎、气喘病等症,在苏州锦帆路住所走完了他风云激荡的一生。章太炎一生著作丰盛,留给后人约有400多万字,其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刊入《章氏丛书三编》。此外,他一生主编或参与编辑的报刊、杂志共15种。
突然发病自撰预留《遗嘱》
章太炎致命的病因是鼻咽癌。他在中年的时候,鼻子就不太好,常常流清鼻涕甚至无端出血,但他从未介意,以袖子一擦了事,所以他的袖子经常是亮晶晶的,也许这就是鼻咽癌的早期征兆。
他身体状况的变化,最早发生在他大儿子结婚的婚宴上。那天,章太炎突然倒下并陷入昏迷,抢救以后脱离危险,但自此以后身体的状况就如江河日下。医生诊断为“鼻衄病”,此病今日称作鼻咽癌,是一种异常凶险的癌病。他生平嗜烟,自清晨起床至夜间睡眠,纸烟一根接着一根,几乎终日不离手。虽然得知患了鼻衄病,他也没有停止吸烟。
患病后,章太炎已有预感。他自撰预留《遗嘱》。《遗嘱》内容分为两项,前部为政治遗嘱,叮嘱子女“凡人总以立身为贵,学问尚是次之,不得因富贵而骄矜,因贫困而屈节”、“入官尤须清慎”、“若异族入主,务须洁身”。后部为财产遗嘱,章太炎对财产作了分配。章太炎的遗产有7项:一为善本书;二为自著书;三为勋位证书及勋章;四为存款22800元;五为苏州房产两套;六为余杭土地30亩;七为古玩若干。所有遗产,除万元赠女儿外,余皆归两个儿子共有。章太炎预留《遗嘱》后没有活到3年即离开人世。临终前,没有再立《遗嘱》。
蒋介石托同盟会元老赠币
逝世前1年,章太炎在病榻上想起辛亥前后昔日并肩的战友,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已经风烛残年,不禁感慨万千。他嘱咐门生搜集资料,欲为他们一一作传,以示后世。章太炎虽有雄心,但已无此力,仅作了《焦达峰传》、《秦力山传》等数篇,未能完成夙愿。
章太炎移居苏州后,开办“章氏国学讲学会”。章太炎在北京、南京等地的弟子纷纷请他讲学,章太炎以身体欠佳为由婉然谢绝。1935年3月的一天,国民党中央给章太炎来电,邀请他到南京讲学,并告诉他讲学地点及住地安排在中山陵附近,均已筹备完毕。章太炎复电国民党中央,表示身体患病,无法离苏。
电报拍发后的一天夜晚,章太炎已经入睡,时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的章太炎弟子黄侃突然到苏州造访,把门拍得很响。夫人汤国梨见是黄侃,告诉说先生已入睡,有事明天再说。黄侃要去敲先生的门,被汤国梨阻止。黄侃吞吞吐吐地说,日内如有人来找先生,请先生不要拒人于千里之外云云,言罢匆匆连夜离去。
黄侃离开苏州后两三天,果然有人来访,来者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丁惟汾。原来蒋介石获悉章太炎病情后,特派同盟会元老、国民党中央委员丁维汾作为国民政府代表前往苏州慰问,并赠币1万元作疗疾之费。章太炎与丁惟汾是旧识,曾同为同盟会同志,两人一见如故,开怀畅谈并同游苏州名胜。3天后,丁惟汾到章太炎居所告辞,章太炎将他送到大门外。章太炎回到居所,发现茶几上有一封信,打开以后,竟是一张1万元的银行支票,附一信笺。信笺上廖廖数语,以“都下故人”名义“致万金为疗疾之费”。
当时,1万元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章太炎知道他的病没有什么特别的治疗方法,无功不受禄,想把支票退回去。汤国梨想到黄侃的连夜造访,一定与丁惟汾到苏州有关。汤国梨提议,“章氏国学讲习会”缺少资金,除延聘讲师外,学生食宿等均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学生的经济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经济十分困难。汤国梨说,不如以蒋介石给他治病的钱作为国学讲习会的助学金,章太炎十分赞同,表示此举正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之意。
1936年春,章太炎病体日渐沉疴,自知来日无多,在病榻上作《太炎通告及门诸子启事》殷殷告诫及门诸子: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继承传统,光复华夏。
国民政府下达“国葬令”
1936年6月7日,章太炎吃了晚饭后照例在夫人的搀扶下在住宅的院子里散步。章太炎步履踉跄,突然昏倒在地。汤国梨立即请博习医院主任医师、美国人苏迈尔诊治。经过抢救,章太炎睁开了眼睛,但已无法起床。
章太炎在医学方面颇有造诣,曾经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章太炎回答:“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以章太炎的医学功底,他对鼻衄病的凶险应当是十分清楚的。但对于这样凶险的病,章太炎自己也束手无策。
6月13日,章太炎高烧至40度,持续不退。14日凌晨,章太炎口中吐出鼻菌烂肉2块,随即进入弥留状态。夫人汤国梨、好友李根源、医生苏迈尔等围绕在病榻周围,国学讲习会的学生每人手举一支点燃的香跪在卧室门外,为先生祈祷。夫人汤国梨贴着章太炎的耳朵问他有什么话要说,章太炎断断续续地吐出两句最后的嘱托:“设有异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孙毋食其官禄。”汤国梨等人点头称是。
7点45分,卧室中传出汤国梨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最后的时刻来到了,弟子们低低的啜泣变成号啕大哭。章太炎除了患致命的鼻咽癌外,还患有胆囊炎、气喘病和疟疾。逝世前数日,章太炎已不能饮食,章太炎仍坚持执卷临坛。他的家人劝告他卧床,他说:“饮可不食,书仍要讲。”弟子汤炳正与李恭见“先生目已瞑,而唇微开,像有什么话还未说完”,遂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以手托先生下颔,使唇渐合。
章太炎逝世的消息公布后,国民政府拨专款3000元作为章氏治丧费。社会舆论呼吁政府给予国葬,张继、居正、冯玉祥、李根源、丁惟汾、程潜、谢武刚、陈石遗等提议请国民政府讨论。7月1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作出“章炳麟应予国葬并受国民政府褒恤”的决定。7月10日,南京《中央日报》正式公布“国葬令”。 盖棺定论不愧“国学大师”
“国葬令”下,原本沉寂的锦帆路突然成为车水马龙的世界,苏州、南京、上海及全国各地到章府吊唁者,络绎不绝。亲自到南京来吊唁的有丁惟汾、张继、段祺瑞。拍发唁电或派代表到苏州吊唁的有蒋介石、冯玉祥、张群、张学良、杨虎城、孙科、于右任、陈果夫、吴佩孚、孔祥熙、李烈钧、唐绍仪、冯自由等。花圈、挽联从厅堂一直摆放到大门,连矮墙上的紫藤也挂满了白花,人们痛惜一代国学大师的仙逝,向这位国学大师表示最后的敬意。
章太炎的灵堂上,花圈、挽联无数。章太炎的弟子钱玄同撰写了一副114字的长联,对章太炎的一生作了总结:
缵苍水、宁人、太冲、薑斋之遗绪而革命,蛮夷戎狄,矢志攘除,遭名捕七回,拘幽三载,卒能驱逐客帝,光复中华,国土云往,是诚宜勒石记勋,铸铜立像;
萃庄生、荀卿、子长、叔重之道术于一身,文史儒玄,殚心研究,凡著书廿种,讲学卅年,期欲拥护民彝,发扬族姓,昊天不吊,痛从此微言遽绝,大义无闻。
章太炎的弟子马裕藻、许寿裳、吴承仕、周作人、沈兼士、钱玄同6人合撰挽联一副:
素王之功不在禹下;
明德之后必有达人。
在数不清的挽联和唁电中,人们都称章太炎为国学大师。张群则以8个字高度概括了章太炎的一生,这8个字是:“革命先进,国学大师”。
章太炎的弟子马裕藻、许寿裳、朱希祖、钱玄同、吴承仕、周作人、刘文典、沈兼士、马宗芗、黄子通等在北京发布《通启》:“先师章太炎发生不幸于本年六月十四日卒于江苏吴县,先生为革命元勋,国学泰斗,一旦辞世,薄海同悲。”章太炎的弟子们在北京为先生举行了追悼会。
章太炎的弟子鲁迅获悉章太炎逝世的消息时,他自己的身体已经出现某些症状。鲁迅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与章太炎逝世时间仅隔4个月零5天。鲁迅在病中专门撰写了《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文中说:“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汤国梨为章太炎选择了一口贵重的楠木棺材,价值3000元。棺材店老板素来仰慕章太炎的学问,仅以999元的成本价出售。章太炎身披五色旗安葬,这是他生前的安排。据他的家人回忆,当时一时找不到五色旗,即以五种颜色的丝绸拼接而成。章太炎的一生与中华民国结下不解之缘。1906年12月2日,在《民报》创刊1周年纪念会上,孙中山发表关于“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的演讲,演讲中述及“中华民国”。次年,章炳麟在《民报》第17号发表《中华民国解》一文,正式提出“中华民国”这一称号。中华民国成立后,以红、黄、蓝、白、黑五色图案作为国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章太炎身前留言“死后当披五色旗”,以示自己的民主共和理想不灭。
“金镖”首领成为不解之谜
章太炎去世后不过两个月左右,章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直到今天还是一个谜。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年约40多岁的妇人,操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辗转找到苏州锦帆路章家,对汤国梨自我介绍说,她从南洋经上海到苏州。她所在的组织以章太炎为首领,每日与首领保持联系,近日消息忽然中断,始悉首领去世。
南洋妇人问汤国梨说:“组织中有3支金镖,其中一支系由首领执管,未知首领去世前是否将金镖交给了夫人?”来人的一番话听得汤国梨一头雾水,汤国梨从来没有听说过章太炎在国外组织担任什么首领,也没有听说过什么金镖。至于每日保持联系,更是天方夜谭。
南洋妇人送40元礼仪,在章太炎遗像前跪拜行礼,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离去。汤国梨感觉此人并不像骗子,送来人50元作为程仪,从此以后没有消息。
来自南洋的妇人虽然蹊跷,但也不像是无中生有。章太炎一生出国4次,其中3次是日本,1次是南洋,而且在南洋时间不短。
1916年8月,章太炎赴广东肇庆面见岑春煊和李根源,谋“铲除帝制余孽”问题,然无人响应。章太炎十分气馁,遂出国赴南洋考察,谋在南洋华侨中寻找支持革命的力量。章太炎12月回国,在南洋时间长达4个多月。在这4个多月期间发生了什么?章太炎从来没有提起过。如果说章太炎被南洋组织公认为首领,他的夫人汤国梨不知道,这是有可能的。而如妇人所说,每日与首领保持联系,近日消息忽然中断,始悉首领去世,与章太炎共同生活的汤国梨不可能不知道。
南洋夫人不像是骗子。南洋夫人赠礼仪40元在前,汤国梨赠程仪50元在后,不存在骗财。究竟是怎么回事?可能成为永久的历史之谜了。
国难当头未能“入土为安”
章太炎生前曾两次为自己选择过墓地。章太炎向来崇敬抗击异族的英雄,他希望自己百年后能与英雄为邻。第一次选择墓地系在被袁世凯软禁期间,他说百年后希望葬在“攘夷匡夏”的明朝刘伯温墓侧。1936年,章太炎第二次谈到墓地问题,说百年后希望葬于抗清英雄张苍水墓侧。
章太炎逝世后,当时年已57岁的汤国梨颠簸着一双小脚,在杭州西子湖畔落实了墓地问题。可是,国民政府的“国葬”迟迟未能落实。据说当时章太炎的墓穴工程已完成过半,计划在墓侧建“太炎图书馆”的事情拖了后腿。章太炎逝世当年发生“双十二事变”,次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举国抗战,汤国梨据此断定安葬之事不得不暂停。
汤国梨对章太炎安葬一事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章太炎虽出生杭州余杭,但在杭州并无根基和产业,其遗宅和家属都在苏州。安葬杭州,完全是为了尊重章太炎的遗愿。苏州绅士李根源等得知汤国梨的想法后,建议改葬苏州穹窿山,至少要在苏州筑章太炎衣冠冢,以资苏人敬仰。 卢沟桥事变后,汤国梨快刀斩乱麻,决定就地入土。章太炎住所称章园,章园有一干涸的水池,下为防空洞,汤国梨决定将灵枢在此临时安置,遂于1937年7月将章太炎灵柩暂时入土,未料这一临时的安置竟长达18年之久。
章太炎灵柩暂时入土,著名画家张大千为章太炎画像,马相伯以陈子昂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题字,李根源请苏州集宝斋将画像与题字刻成石碑,竖立在章太炎墓前。
8月,章氏全家离开苏州。11月,苏州沦陷。一日,一群日军进入章太炎住宅,在章家后花园看到一座没有墓碑的坟墓,认定坟墓里埋有财宝,不顾章氏看门人颜寿荣苦苦劝止,开始动手挖墓。此时,一个日本军佐闻讯赶来,喝退了无礼的日军。数日后,这个日本军佐在墓旁立一木柱,上书“章太炎之墓”,此后章太炎墓没有再遭受日军骚扰。这个日本军佐至少在日本就知道了章太炎,此人是谁?没有人知道。
汪伪时期,浙江伪省长以国葬章太炎为诱饵,力邀汤国梨出任伪职,为汪伪政权涂脂抹粉,遭到汤国梨拒绝。直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党还都南京,汤国梨再次为章氏国葬奔走,国民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一直到蒋介石离开大陆,国民政府所发的“国葬令”终成一纸空文。
18年后终于实现国葬
全国解放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高等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浙江省省长谭震林、上海人民法院副院长叶芳炎等为章太炎安葬西子湖畔一事多方磋商,达成共识。
1955年4月3日,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为章太炎举行安葬仪式。墓址选在杭州南屏山麓荔枝峰下抗清英雄张苍水墓之侧,这正是章太炎先生生前看中的地方。先生灵柩迁入张苍水墓之东南,全部费用由国家负担,实现了真正的国葬。葬礼由被称为“现代三圣”之一的浙江省文史馆馆长马一浮先生主持,全国政协及江、浙两省党政机关送了花圈,各地发来的唁电、挽联等无数。章太炎先生生前的愿望,终于在18年后得到实现。章太炎灵柩移至杭州后,苏州原址作为章太炎衣冠冢,碑刻留原处。
遗憾的是,“文革”风暴来临,在风靡全国的“破四旧”运动中,章太炎的墓被“红卫兵”破坏,墓园遂成荒芜废冢。1981年10月,杭州市政府根据中央指示,重新修复章太炎墓,将其重新安葬。墓碑刻“章太炎之墓”,系章太炎生前亲笔所书,时间是先生在北京为袁世凯囚禁期间。原文“太”字,下为两点,系古体。
全国解放后,汤国梨定居苏州,曾任苏州市政协委员、民革苏州市委主委。“文革”中,汤国梨受到不公正待遇,家中许多文物不知下落。1979年,汤国梨整理章太炎书稿,出版《章太炎全集》。1980年7月27日,97岁高龄的汤国梨病逝于苏州,葬于杭州南屏山麓章太炎墓之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