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路径选择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cen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居民可选择投资的金融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企业获取资金来源渠道不断增多,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媒介作用被弱化,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凸显。而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挑战,是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通过对当前的金融脱媒形势做出分析,依据近些年国有商业银行相关存数据指标,展开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并针对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如何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做出相应分析,探索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路径。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路径选择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发展以及金融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拓宽了资金供求双方的投融资渠道,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规模变小、利息收入比重降低,金融脱媒趋势开始显现。在此情况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变得更加便捷,且融资成本相对于商业银行贷款更低,使得商业银行作为传统融资中介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一、 金融脱媒的现状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明显。金融脱媒的概念,狭义上可以理解为由于市场利率高于存款机构的利率,导致部分存款资金从存款机构流出到市场上收益更高的金融机构;广义上不仅包括前者,更泛指资金需求方不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筹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直接进行资金交易行为的现象。金融脱媒化对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造成了冲击,具体来说:
  (一) 个人方面
  由于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物价的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居高不下,而对应的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商业银行的存款资产出现了负利率。近年来我国通胀年增率的变化常常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水平或不相上下,说明投资者的银行存款利率收入相对于物价的上涨幅度来说是非常低的,因此为寻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居民更愿意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并持有股票、债券、保险、基金等收益相对较高金融产品。
  (二) 企业方面
  伴随着我国近些年实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了限制,而且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也不断上升。这不仅影响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使得银行对贷款企业的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企业为寻求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脱离银行等受到较强管制且融资成本较高的金融机构,直接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和融资票据等直接证券来筹措资金。依据图1所示,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规模总量中的比重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2004年84.02%下降至2013年 54.81%,累计下降了29.21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企业的外部融资结构中有大概 45%的资金是通过银行信贷以外的渠道获得。
  二、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
  金融脱媒从经济学客观规律角度分析,属于我国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的金融脱媒发展与国际金融发展特征相一致,源动力都是政府力量的主导"近些年来,为了实现对金融脱媒的发展推进和突进金融非中介化,我国政府监督部门不断推行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过此类政策方案的引导,可以有效分散目前我国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l"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进人转折阶段的重要诱导因素就是我国的政府主导的在股权分置领域的政策改革,可以有效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进步和完善,这些也可以逐步缓解因为股票市场发展制度的深层次革新带来的制度瓶颈问题,目前,我国依然处在资本市场转折过度的发展阶段,这会带来间接的银行融资发展压力,国际上的重要基金组织以及财团资金流人中国市场,这不仅仅意味着对公司客户的实际金融银行存贷款量的削弱,与此同时还会替代银行进行财务咨询!投融资安排的各项经济类服务,这会严重冲击银行的自身业务发展"
  三、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居民储蓄存款份额下降,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面临挑战
  居民储蓄存款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近年来,随着多样化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居民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和渠道增多,储蓄存款出现大量分流。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放缓导致经营成本增加、盈利水平降低,使得商业银行减少了传统、稳定、安全、低成本的资金来源,这是對商业银行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经营模式最直接的挑战。虽然目前存款仍是我国居民主要的金融资产形式,但是储蓄比重的降低将导致商业银行在资金来源方面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必然对其资产配置产生影响。
  (二) 借款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对商业银行信贷依赖性降低
  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国债以及企业债融资。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中,作为间接融资的银行贷款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比重明显上升。2001 年我国企业依靠直接融资的总额仅为 398 亿元,到2010 年,总额已增至27,564 亿元,依靠直接融资的比重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而间接融资却呈缓慢下降的态势。由此可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崛起,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规模与比重不断上升,这将挑战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地位,虽然目前银行贷款在整个企业的融资中还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他所占有的份额却在相对的减少,其功能有弱化的趋势。其结果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贷款业务减少,利息收入降低,流动性风险逐步增大。
  四、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现实选择
  金融脱媒无疑将给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收入结构、风险管理等产生深刻影响。面对金融脱媒这个不可扭转的趋势,商业银行应该采取相应的举措,应对金融脱媒的挑战,以实现银行业自身的持续稳健发展。
  (一) 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更新负债业务模式
  负债业务是银行生存的基础,而居民储蓄又是负债的重要资金来源。但在金融脱媒趋势下,储蓄存款的分流使得商业银行部分资金流失。存款的流失不仅会影响其盈利能力,更会产生流动性危机,使商业银行陷入经营风险之中。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进行金融创新,以客户为导向,把握客户需求变化的趋势,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不断创造出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理财新产品,主动吸引顾客的资金。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与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联系,将传统的吸收存款为主的业务模式转变为既吸收存款也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吸收资金的模式。   (二) 转换业务经营模式,调整客户结构
  金融脱媒下传统银行业的业务经营模式受到了严峻考验。因此,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调整业务营销策略,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在业务经营模式转型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存贷业务和增值服务并重的业务发展和盈利增长模式,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客户结构调整方面,改变以大型企业为主的局面,拓展新型市场。鉴于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要加快信贷制度改革,放宽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约束,为业绩优良、资信较好的中小企业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
  (三)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是要积极参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金融脱媒会扩大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而资产证券化可以较好地化解这一矛盾。一方面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长期资产短期化,实现其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匹配;另一方面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手段出售一部分期限较长的资产,换取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可以改善商业银行运用短期资金支持长期业务发展的状况,从而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二是要积极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要大力开展中小企业贷款,实现利息收益最大化;另外,要提高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识别能力,有选择地投资短期融资券,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四)基于资金配置优化的创新路径分析
  商业银行功能创新使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限制更加宽松,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给借款人提供了更大的选择范围,这加剧了各类服务、产品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往往包括价格竞争,从而使借款人融资成本下降。同样的道理,信贷资产转让、准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等间接融资直接化的产品创新,同样导致各类金融产品充分竞争以及各类投资主体通过市场化竞价的方式购买该类产品,并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此类产品的交易元素和交易程序日趋标准化,風险管理手段也逐渐从过去非标准化的内部化管理手段向标准化的管理手段过渡,上述间接融资直接化的商业银行功能创新从各个层面降低资金交易成本,从而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五、结语
  金融脱媒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尽管资本市场的进步以及直接的多类型融资渠道拓宽会很大程度影响商业银行发展模式,但是也同时会迫使商业银行出现传统经营模式的变革。只有充分利用好金融脱媒环境下的市场机遇,积极改变经营观念和模式,才能推动各类业务发展,协助构建健康的新型银行体系。
  参考文献:
  [1] 孙兆斌. 金融危机、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J]. 深圳金融,2009,( 12) .
  [2] 涂晓兵. 金融脱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D]. 武汉大学, 2012.
  [3] 于慧君.金融脱谋对我国商业银行存货款结构影响的效应分析[D].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历史转折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实体经济转型对中国金融服务、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均提出更高要求,它为适应世界经济复苏,从而有效摆脱经济不平衡的局面,也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一个新的局面。本文首先对在中国金融体系现状以及新常态下我国的实体经济对金融体系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概述,详细分析了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趋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得到更新迭代的兴起。互联网与许多领域交叉形成了新兴行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一种特殊结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将金融行业和线下用户联系起来,运用电脑、手机等设备进行金融操作,让用户可可以随时和金融机构进行互动,并且提供出精准的信息,使金融交易更加便捷。因此,互联网金融业发展势头相当迅猛,但是互联网金融也伴随着风险隐患。本文首先对互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下,在电子商务的强力推动下,传统金融业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成为时代的新宠儿。作为金融领域的重大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给传统金融业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给金融领域带来了一系列急需调和的问题,尤其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规制问题。本文首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及信息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进而对规
期刊
摘 要:自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以来,如何以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就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层面热议的话题。“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业态和金融创新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获取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及交易行为数据,从而为中小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因此,“互联网+金融”对创业、经济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对新业态与实体经济进行了概述,并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融资模式的差异、“互联网+金融”新
期刊
摘 要:金融投资理财在我国已经是一门十分热门的行业,金融投资理财的目的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这门行业的特点就是通过合理的资金分配和投入,来获得利润收入,不同与以往传统的实业利润收入。当然利润丰厚的同时也会伴随着风险,金融投资理财不仅关注利润点,同样资金安全和资金的流动也是其中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主要是来介绍一种复制技术在金融投资理财中的应用,以便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降低资金投资理财的风险以及增加资金的
期刊
摘 要:随着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经济金融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的稳健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鉴于地方政府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拥有一定行政权力,本文在解析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从政府的职能出发,阐述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建设中应承担的职责。然后,兼顾“政治人”与“经济人”的双重角色,剖析我国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的现实行为。基于此,提出地方政府应
期刊
摘 要:金融是政府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而金融運行状态构成了政府的政治约束,在利益的驱使下政府成为了决定金融安全状态的主导因素之一。政府既影响金融生存的环境,又直接作用金融体系、参与金融活动。本文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政府影响和维护金融安全的主要路径和方式,认为我国政府行为导致了很多金融风险但又通过实质担保提供了安全屏障,其中中央政府是安全维护的主导者,目前制度变迁手段在安全维护方面的作用正
期刊
摘 要:技术创新支撑的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内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必然需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大数据环境下,国家经济、社会市场、企业发展都将面临着技术创新的问题,而且数字技术是时代变革的产物,本文通过对大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在大数据时代下,国务新常态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应该从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人才等几个角度进行考虑,实施政府为主导,国企为主体研发的数字技术创新计划,建
期刊
摘 要:现代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服务对象是个人,为其提供存取款、贷款、投资、理财、汇划等金融服务业务,包括个人资产、负债以及中间业务等。在世界经济开放性趋势不可阻挡的大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個人金融服务体系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深入研究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我国与国外相比,个人金融业务存在很大差距。挖掘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新契机,提出未来发展的新策略对推动银行转变经济
期刊
摘 要:如今的人民币汇率早已经步入到了“6 时代”,中国国内许多行业,比如汽车制造业、纺织、服装、家电、化工等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要特别关注的是正在崛起中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本文将从人民币升值的原因,结合中国汽车出口行业的现状与人民币升值对其的影响,分析该行业受到影响的内外原因,进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从而来促进中国汽车出口贸易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人民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