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生态对保定民间舞蹈的影响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si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保定民间舞蹈是在保定百姓们的日常生活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与保定的民风民俗关系密切。特殊的地缘因素、丰富多彩且富有特点的保定民间生活为保定民间舞蹈的发展给予了广阔的空间;特定的人生礼仪、生活习俗又为保定民间舞蹈的展演提供了重要的契机。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文化生态对保定民间舞蹈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文化;生态;民间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一、区域中心地位与保定民间舞蹈
  清康熙八年后,保定成为直隶省首府,直隶总督常驻于此。政治地位显赫,工商业发达。“以官宦云集故,保定之消费剧增,兼以府河经大清河至天津与京杭运河相通,津、保交往频仍,商业以是繁荣,迥异当年。”这是民国二十三年编印的《清苑县志》对保定商业的描述。工商业的繁荣为保定文化的发达提供了丰厚的经济后盾。在我国古代,城市的中心任务是政治和军事,所以历朝历代,每一个城市都会因为政治地位的高低而享有不同的规划和建设规格,政治中心城市可以更自由地调配辖区内的所有资源。在这方面,保定因为是直隶省首府,而直隶总督又位高权重,在城市建设方面自然占有很大优势。比如,在交通方面,保定就修有通向各个省会的御路和通向各个地方府城及重要城市的大道,这是直隶省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在晚清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因为直隶总督的显赫地位,保定又成为政府推行新政的首选城市。如朝廷提倡兴办新式学堂,当许多省还在观望的时候,直隶省早已闻风而动,抢先创办了各式学堂。到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颁布时,保定已经建立了五类、几十所新式学校,以至于随后的许多年,保定的新式教育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同时,保定作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特别是直隶总督分别于冬夏在保定、天津两处办公之后,保定与北京和天津的交往愈加频繁,并辐射到了周边广大地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天津是中国近代史上设立租界国别最多的通商口岸,又是直隶总督的常驻城市。这两大城市的公共管理方式、城市建筑形制、居民生活方式等深刻影响了保定的现代化启动,影响了保定的民风和民俗,促进了保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繁荣。所以,是区域政治中心地位为保定经济、文化的发达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也为保定民间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加速了舞蹈文化生态的演变。
  二、文化因素与保定民间舞蹈
  保定属于燕赵文化圈。燕文化是古代燕地的历史、社会活动所产生的文化遗存,其特点是刚烈而悲壮、任侠而好气、苍劲而激越。古代赵国的疆域在今河北包括了太行山东麓以及相邻的广大平原,所以赵文化源自三晋,是一种由经济繁荣而衍生的文化。由于长期与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相互交汇和撞击,使得燕赵文化明显地具有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二重性,既有勤劳、质朴、恋土恋家的农耕文化特色,也有一种慷慨悲歌、好气任侠、放荡冶游的游牧文化精神。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概括燕赵文化精神:“北通燕、涿,南有郑、卫。郑、卫俗与赵相类,然近梁、鲁,微重而矜节。濮上之邑徙野王,野王好气任侠,卫之风也。”韩愈在《送董召南序》中也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所以,人们总是用“慷慨悲壮” 四个字来概括燕赵文化的特征。
  今天保定的版图大致属于“燕之南赵之北”。西邻太行山,北枕燕山山脉,越过燕山,就到了少数民族居住的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因此,保定这块土地往往是历史上民族交融和冲突最为频繁的地方,燕赵文化中“慷慨任侠”的特征在这里体现的最为明显。宋代以后,集权政治的重压与频繁剧烈的战争则直接造成了燕赵经济、文化的衰落,慷慨任侠的特征开始式微。但是,在长期各民族的风俗习尚、文化特色的交融中,包括保定在内的北方孕育了我国古典戏剧杰出的民族形式---元杂剧,于是,保定民间舞蹈的萌芽开始以纯粹艺术的形式出现。“金元立国,并在幽燕之区,去河洛不遥而音韵近之。故当此之时,北曲大行于世。犹唐之有诗,宋之有词,各擅一时之圣,其势使然也。”由于多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由于元代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诸因素的作用,由于保定这块“畿辅之地”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保定民间舞蹈迅速生长起来。
  三、民俗活动与保定民间舞蹈
  保定民间舞蹈来源于民间,所以,民间百姓们的生活风俗是影响保定民间舞蹈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时至今日,在保定的社会生活中仍保留着一些独特的民间生活习俗,这些习俗为保定民间舞蹈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保定的民间百姓的生活习俗包括结婚习俗、丧葬习俗、礼仪习俗、节日习俗、各种禁忌等众多的内容。这里我们只就与保定民间舞蹈的发展关系比较密切的民俗活动来做一说明。
  1.结婚习俗。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保定人的结婚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大致规程没有发生变化,还保留着传统的相亲、定亲、迎娶、闹婚房等习俗。传统的保定结婚礼俗的第一步就是相亲,这是结婚的前奏,是经媒人介绍男女双方约定日子见面。相亲之后要“合婚”,就是请会看生辰八字的人合算一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不是相合,合,即成,不合即散。如果双方满意,且八字相合,就进入了结婚习俗的第二阶段——定亲。定亲是男女双方交换信物表明婚姻关系的确定。成亲是结婚礼俗中最重要、最热闹,也是最有看点的一个步骤。新郎要到新娘家迎娶新人,要由新郎带上乐队,一路放鞭炮,遇石贴喜,遇桩撒豆。乐队一般都是当地的唢呐班,当地称“响器班”。迎亲途中只要有人拦截,乐队就要停下来吹奏表演一番,有时一路上会停下来许多次,次数越多表明人缘越好。新娘下轿进家还要迈火盆,向新娘头上撒五谷或大米,之后举行婚礼入洞房。当晚街房邻居们要闹婚房,还有认本家、回门等习俗。音乐和戏曲在婚俗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围绕婚前婚后的一系列活动有大量民歌民谣,而且音乐、戏曲在婚礼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婚礼当天,新郎家一般要邀班唱戏,唱的大多是“龙凤呈祥”之类的喜庆戏,往往要演两三场,其中穿插着大量的具有喜庆气氛的舞蹈、杂技等的表演,一直持续到喜宴结束,客人离席。音乐唢呐声、戏曲的锣鼓声、演员们的歌唱声、乡亲们的哄笑声混合在一起,响彻云霄,热闹非凡。整个婚礼的红火、喜庆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戏曲、音乐和舞蹈烘托出来的。结婚习俗为音乐、戏曲、舞蹈的表演提供了长年连续不断的机会,大大推动了音乐、戏曲、舞蹈的发展。   2.丧葬习俗。
  在保定丧葬习俗也与音乐和舞蹈有密切的关系。保定葬礼上一定要请唢呐班吹奏音乐。来客吊孝、起灵、路祭、入葬等重要过程都要有音乐演奏。保定素有闹丧的习俗,丧礼上除了请乐队来演奏外,有些人家还要唱闹丧戏,要将人们失去亲人不平静的心情及强烈的怀念表达出来。高寿的人去世保定称之为喜丧,喜丧中总是要大办,不但要请乐班、戏班、现在有时还要请电影。戏班除了演出传统的《诸葛亮吊孝》之外,还有不少戏是专门为丧礼准备的,如《康府吊孝》、《秦雪梅吊孝》等,主家是希望通过戏中人物的悲伤来引起家人乃至旁观的人们的共鸣,借以表达对死者的深切怀念。丧礼上还经常上演《穆桂英挂帅》,舞台上杨门女将身着齐刷刷白孝服表演舞蹈和武打动作,与主人家的悲伤气氛相呼应,也很受人们欢迎。保定的丧葬习俗特别是闹丧时的戏曲、歌舞表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保定民间戏曲、舞蹈艺术的发展。
  3.礼仪习俗。
  在保定人的日常生活中,作客赴宴、逢年过节等都讲究一定的礼节。出生、节日、结婚、去世等时候都要举行重大的纪念活动。纪念活动的主要形式除了吃饭就是延请戏班,歌舞娱乐。保定人重视生辰,将出生视为人生的开端,要办喜宴,当地称“做九”、“吃喜面”。孩子满月、百天还要举行庆贺活动,亲戚、本家、朋友、乡邻都要来庆贺,主家要请乐班纳乐、戏班唱戏、或损献财物等。庆寿也是保定一项民俗,为十三岁以下的孩子庆寿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为老人特别是六十六、七十、八十岁的老人庆寿则更为隆重,要请大戏、唱大曲,这种热闹和喜庆的场面要持续两三天,戏曲和音乐多半“五女拜寿”、“丹凤朝阳”之类,充满了喜庆和欢乐的色彩。唱戏和奏乐用艺术的形式把一家人的快乐撒播到了乡邻四舍,使祝寿活动变得更加隆重、荣耀和广有影响。祝寿习俗把保定民间舞蹈推高到全民性的共同参与之中,极大地发展了保定民间舞蹈。
  4.节日习俗。
  保定的节日与全国大体相同,但在具体的庆贺方式上有些差异。春节是保定人一年之中的最大节日,主要活动有拜祭祖先、祭祀神灵、向老人拜年、除夕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初一早上起五更、放鞭炮、吃饺子、庆贺新的一年到来。春节是一年中较清闲的时候,人们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自娱自乐。戏曲自然是最活跃、最受欢迎也是影响最大的娱乐形式,很多村从大年初一开始唱戏,一直到正月十九添仓节才会结束,甚至整个正月都有戏在唱。这时候的戏以连台本的大戏为主,有时候一出戏会连唱好几天,一出大戏的开头或间歇时往往会安插一些歌舞类春节之后的二月二、三月三、三月十五、四月二十八等重要的节日也都要唱戏。乞巧节的时候,保定的姑娘们常常会举行各种仪式,比如在家中设一个神棚,手里拿着秤从街心将神灵请到自家设的神棚里,并在神棚前唱经、对经歌,有时也专门请戏班来唱戏,这时候的戏唱的多半是“牛郎织女”、“天仙配”之类,乞巧节是姑娘们的快乐的日子。
  总之,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是保定民间舞蹈产生和发展的深厚土壤,多种民间习俗的存在使唱戏跳舞成为保定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并推动了保定民间舞蹈的内容以及形式的进步。这样,民俗生活和舞蹈之间形成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难解难分的关系。保定民间舞蹈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迅速成长和壮大起来的。
  四、保定地方戏曲与保定民间舞蹈
  中国戏曲是在音乐、舞蹈、文学各种艺术成分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特征为“舞容歌声”,即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可以说舞蹈艺术始终贯穿于戏曲演员的表演之中。所以著名艺术家欧阳丁倩先生一再主张“中国的舞蹈演员应当学习戏曲中的片断和基本功,同时还要从戏曲中保留下来的舞蹈人手去研究整理中国古典舞”。
  保定是著名的“戏曲之乡”,是一个多剧种繁衍发展的地区,大约有地方剧种20余种之多。其中河北梆子、老调、丝弦、哈哈腔、北昆、高腔、京剧、评剧可称为全区性的剧种,其余的十几种可以说是区域性的剧种,其地域分布大致是:横岐调主要流行于涿州、涞水、定兴、徐水四个县;上四调主要流行于高碑店、涞水一带;新颖调主要流行于望都县;碰板调主要流行于高碑店;贤寓调流行于定兴县;十不闲和诗赋弦主要流行于涿州、涞水、定兴等县,晋剧主要流行于与山西省相邻的西部山区涞源县和阜平县;蔚县秧歌主要流行于涞源县;河南坠子主要流行于唐县;豫剧只在高碑店存在过一个专业剧团。
  保定戏曲又存在本地剧种和外来剧种的差别。老调、保定丝弦、哈哈腔、横岐调、上四调、新颖调、碰板调、贤寓调、保定皮影等属于本地剧种,其余的则属于外来剧种。这些外来剧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受保定方言、习俗的影响,也为了适应本地观众的欣赏口味,与其原貌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已成为带有浓重保定特色的剧种了。比如昆曲由于长期流布于高阳县、安新县一带,已经形成了极具保定特色的高阳昆曲,且成为北方昆曲的前身,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
  保定民间舞蹈从戏曲的“做”和“打”中吸取了不少营养元素而成长壮大起来。保定许多民间舞蹈中有身段、有技法、有剑舞、有水袖功,这大多是从戏曲功法中吸收过来又应用在舞蹈表演之中的。比如定州秧歌,既有戏曲的声腔和情节,也有舞蹈的手、脚、肘的动作形态,有人说它是戏曲,有人则称它为舞蹈。由于保定戏曲的发达,许多民间舞蹈长期依附于戏曲,与戏曲合作演出。比如在一出大戏开演之前,总是先要演出一些地方性歌舞,借以烘托气氛,招徕观众。一些连台本的大戏在演出过程中,或者是其中的一折演完后,需要有一段时间的停歇,这时候往往需要一些民间舞蹈来压压场子,定定观众的心情。这种保定民间舞蹈与霸道地方戏曲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不仅使保定戏曲的“唱”和“念”部分形成了燕赵本地特有的风格,其“做”和“打”部分也完成了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气”的转化,使保定戏曲的武戏明显多于文戏,表现英雄豪杰的武戏内容明显多于表现才子佳人的文戏内容。而且,保定民间舞蹈从舞蹈形态、演出风格到舞蹈内容都具有了浓重的戏曲韵味。这种舞蹈、戏曲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关系,使保定民间舞蹈具有了独特、鲜明的表演形态和地域风格,进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彩云《浅析区域政治中心地位对城市现代化启动 的影响——以保定为析例》, 《西南民族大学》( 人文社科版) 2008-06
  [2]周大明:《河北舞蹈史》科学出版社2009年
  [3]宋德金《金中都的历史地位》,《北京建都8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版
  基金:本文系201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保定民间舞蹈与保定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课题号:2014031302)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近日,福建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和支付宝达成合作,推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手机查询、缴费等服务,并实现全省(不含厦门)覆盖.今后,福建省参保城乡居民通过手机就能用支付
期刊
摘要: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关键词:乔治·比才;法国作曲家;音乐  中图分类号:J6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从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全局出发,要求各级、各部门党委、政府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在山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大对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制定出台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国家战略层面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不断地加强与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
近代以来,面对着西方音乐理念的不断涌入,我国音乐家的音乐创作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受到“五四运动”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国乐改进浪潮中,刘天华无疑是其中最为成功的。文章对
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务操作技能。文章分析了中职会计教学的特点,介绍了中职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思路与方
在当今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被提上新高度,人才的培养、学生的理想教育、人性教育成为教育核心重点。中央及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喷子”现象日益引发很多学者的关注和不安,本文针对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喷子”言论的特点以及网络“喷子”横行现象的成因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
摘要:文章以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接着探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问题,最后,详细介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 培养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注重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为企业生产与发展提供服务的办学宗旨,以学生的上岗就业为工作导向,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大量的技术人才,所以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留守儿童由于隔代抚养,导致在物质、精神以及教育等层面都与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造成很多儿童产生了心理问题,本文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