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a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化思想是数学教学和学习中重要的数学思想,通过其在教学中的点滴运用,引起教师和同学们对这一重要思想的广泛关注并有意识地使用,以提高教学质量。转化是把未知解的问题转化到在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的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通过不断的转化,把不熟悉、不规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规范甚至模式化、简单的问题。下面把我在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思想的在数学教学中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学习新知识时,适时运用转化,可使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例如: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时,如何求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问题,但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却是熟悉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消元,把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在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
  同样,我们可以运用这种转化的思想,把高次方程转化为低次方程,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无理方程转化为有理方程等等。 转化有等价转化与非等价转化。等价转化要求转化过程中前因后果是充分必要的,才保证转化后的结果仍为原问题的结果。非等价转化其过程是充分或必要的,要对结论进行必要的修正(如无理方程化有理方程要求验根),它能给人带来思维的闪光点,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们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转化的等价性与非等价性的不同要求,实施等价转化时确保其等价性,保证逻辑上的正确。
  二、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之间进行适当的转化,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已知全集I是不大于10的正整数,集合A是不大于4的正整数,集合B是不小于4且不大于7的整数,求集合A在全集I中的补集与集合B的交集。
  分析:首先要明白的含义,把它转化为文字语言就是:求集合A在全集I中的补集与集合B的交集。而求集合A在全集I中的补集与集合B的交集就要知道集合I,集合A,集合B的元素各是什么,把它转化为符号语言就是: I= {1,2,3,4,5,6,7,8,9,10}; A={1,2,3,4}; B={4,5,6,7}明白符号的含义及各集合的元素后,怎么求呢?我们再把上述问题转化为图象语言:
  可以清楚地看到:集合A在全集I中的补集与集合B的交集就是“A之外B之内”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显然:CIA={5,6,7} 不断培养和训练学生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意识,将数学对象以多种形式表示,联系地运动地观察、分析、思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重视多元联系表示,使学生养成善于将一个对象以数字的、符号的、式子的、图形(图像)的形式表示的习惯,从而发展思维能力,有助于转化能力的提高。
  三、解题时适时合理地进行转化,可使问题快速得到解决
  著名的数学家,莫斯科大学教授C.A.雅洁卡娅曾在一次向数学奥林匹克参赛者发表《什么叫解题》的演讲时提出:“解题就是把要解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数学的解题过程,就是从未知向已知、从复杂到简单的化归转换过程。看下面的例子:如果实数 x、y 满足(x - 2)2 + y2 = 3 ,那么yx的最大值是。yx=y-0x-0=k求yx的最大值就是求圆上点(x,y)与(0,0)连线斜率 k 的最大值。
  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无处不见,转化思想方法的特点是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应用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去进行。它可以在数与数、形与形、数与形之间进行转换;也可以在宏观上进行等价转化,如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普通语言向数学语言的翻译;还可以在符号系统内部实施转换,即所说的恒等变形。消元法、换元法、数形结合法、求值求范围问题等等,都体现了等价转化思想,我们更是经常在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进行等价转化。可以说,等价转化是将恒等变形在代数式方面的形变上升到保持命题的真假不变。由于其多样性和灵活性,我们要合理地设计好转化的途径和方法,避免死搬硬套题型。 在数学操作中实施等价转化时,我们要遵循熟悉化、简单化、直观化、标准化的原则,即把我们遇到的问题,通过转化变成我们比较熟悉的问题来处理;或者将较为繁琐、复杂的问题,变成比较简单的问题,比如从超越式到代数式、从无理式到有理式、从分式到整式等;或者比较难以解决、比较抽象的问题,转化为比较直观的问题,以便准确把握问题的求解过程,比如数形结合法;或者从非标准型向标准型进行转化。按照这些原则进行数学操作,转化过程省时省力,有如顺水推舟,经常渗透等价转化思想,可以提高解题的水平和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和训练学生自觉的转化意识,将有利于强化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变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技能、技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其他文献
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过程看,低年级应用题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简单应用题教学。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即使“朗朗上口”也不一定能掌握它的解法。有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学过的就不加思索的做出来,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
期刊
现代创新理论表明,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获得不是靠传授或是手把手的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得到的。在小学阶段,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一、在教学目标上, 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
期刊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面对
期刊
代数是初中一门重要课程。虽然小学高年级已引入了一些代数的初步知识,但为了提高初中代数教学质量,有必要抓好初一代数入门教学。  从初一代数教材看,知识结构出现了两大飞跃:一是负数的引入,完成了有理数域的建立;二是从具体的数过渡到以字母代表数,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其特点是概念多,基础性强,与小学相比内容较为抽象,方法更为灵活。  从学生的思维看,小学生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习惯于具体
期刊
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做计算题差错多,准确率低,学生的计算错误仅仅是因为粗心大意吗?他们计算出错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们的教学对策应加强针对性,根据不同的“病因”,开出不同的“处方”。  一、计算出错的原因  1、注意力发展不完善  小学生的注意力既不易集中又不善于分配,有意注意总是让位于无意注意,并且注意到的范围也比较狭窄。他们在观察试题中抽象
期刊
长度、面积、体积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关注,一是从知识之间整体的内在联系中开发育人的资源,二是从知识形成过程中开发育人的资源。  一、知识结构关系的梳理对于学生认识概念的价值  长度、面积和体积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结构关系。它们的内在关系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长度、面积和体积在要素构成上具有逻辑关系。几何形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点、线和面,其中,无数个点累积而成了线(
期刊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变的练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对应用题改变问题,改变条件或问题和条件同时改变的练习,达到目的。但“变”要为“练”服务,“练”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   一、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是就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
期刊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
期刊
21世纪,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就是创新。创新也就应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那么,怎样营造创新氛围,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欲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必须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
期刊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