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可托佐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免疫学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auv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36000吉林省四平市妇婴医院
  摘 要 目的:观察口服复可托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免疫学的变化。方法:收集诊断为RRT的240例小儿,将其分两组,家长同意口服复可托的与未服用复可托的RRT患儿进行比较,观察服用复可托后患儿患病次数及血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计算200个淋巴细胞中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经临床实践证明,观察组120例患儿口服复可托后患儿发生RRT的次数明显降低,与未服用复可托的RRT患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检测后发现CD【sup】3+【/sup】,CD【sup】8+【/sup】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细胞亚群CD【sup】4+【/sup】/CD【sup】8+【/sup】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复可托可明显改善患儿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RRT的复发率。
  关键词 反复呼吸道感染 复可托 T细胞亚群 免疫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4.089
  反复呼吸道感染(reurrent Prespiratory infection,RRI),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经常发生会导致小儿贫血消瘦,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其发生与T细胞亚群的改变有关。2006年以来,我院门诊应用复可托佐治RRT,在应用复可托1个疗程后,跟踪随访1年,患儿感冒次数明显减少,又加以观察其免疫学变化,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年5月~2009年5月本院儿科门诊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240例,年龄6个月~3岁。就诊前近半年每月呼吸道感染1~3次。近期未接受免疫制剂、免疫球蛋白、激素及其他免疫调节剂治疗,样本分为两组,观察组口服复可托,对照组不用复可托,观察其RRT复发的次数。
  方法:两组病例均酌情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加服复可托(2mg/瓶),2mg用10ml凉开水溶解隔日睡前口服,疗程3个月。对照组常规针对上感抗炎,抗病毒治疗。观察患儿从开始用药4周后至停药1年以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及T细胞亚群变化。
  疗效评定标准:于服用复可托4周后观察,随访1年,①临床治愈:观察期未发病或偶有上感或不治自愈者;②显效:观察期发作次数减少,每年呼吸道感染次数减少≥6次;③有效:发作较前减少,每年减少≥3次;④无效:发作无减少,病情无改变。
  结 果
  疗效:两组比较,服用服可托1个疗程后,患RRI的复发次数明显减少,临床治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无效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1。
  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T细胞有多种表面标志,根据其表面标志和功能不同分成功能各异的T细胞亚群。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计算200个淋巴细胞中阳性细胞百分率。本组120例患儿中,有38例同意配合做该项检查。监测治疗前与治疗后患儿血清T细胞亚群的变化发现,治疗后CD【sup】4+【/sup】/CD【sup】8+【/sup】比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CD【sup】3+【/sup】,CD【sup】8+【/sup】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
  不良反应:观察组在用药期间和用药后未发现不良反应。
  讨 论
  复可托又名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是一新型口服多功能细胞免疫增强剂是从健康新鲜动物脾脏中提出的肽及核苷酸类复合物,并含有1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各种免疫调节因子,复可托经皮肤试验及体外分析,现知复可托具有下列作用:①特异地将供体某一特定细胞免疫转移给受体;②非特异地增强受体的细胞免疫体系;③改善单核细胞与含IgG复合体结合的能力;④具有促进干扰素及淋巴因子释放的机能。作用原理是,复可托进入人体后致敏淋巴细胞引起迟发型皮肤变态反应,可能系致敏淋巴细胞与靶细胞(如肿瘤细胞、抗原性改变的自身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或微生物寄生的细胞)相遇,即发起细胞免疫反应。这种反应通过下列4个环节实现免疫效应:①致敏淋巴细胞直接发挥细胞毒作用而杀伤靶细胞——简称杀伤效应。②致敏淋巴细胞与靶细胞或相应抗原接触时,可合成释放10余种可溶性淋巴因子(Lymphokines),通过这些因子及其他免疫活性细胞的相互配合而对靶细胞起杀伤作用——简称协同效应。③致敏淋巴细胞遇到相应抗原或靶细胞后,可转化成母细胞并进一步分裂增殖,形成更多的特异性致敏淋巴细胞群,以扩大生物效应——简称增殖效应。④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或靶细胞接触后,复制释放特异性可使非致敏淋巴细胞直接变成致敏淋巴细胞,以参加细胞反应——简称复制效应。通过以上环节起到增强免疫信息传递T淋巴细胞活化和受体调节,并增强T淋巴细胞的杀伤效应,协同效应,增殖效应和复制效应,提高患儿免疫功能,作为机体免疫平衡的免疫调节剂,有增强机体抗病作用。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时期常见病,多发病,但绝不能忽视,经常发生会导致小儿贫血,生长发育缓慢,严重者可病发中耳炎、脑膜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还可诱发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这些均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应引起家长及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本文通过120例病儿服用复可托与未用复可托进行比较,服用服可托1个疗程后,患RRI的复发次数明显减少,临床治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总有效率98.3%,说明复可托可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复发率,对其中38例患儿治疗前后血清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表明,应用复可托后CD【sup】4+【/sup】,CD【sup】4+【/sup】/CD【sup】8+【/sup】比值均明显升高,从而显示了改善免疫功能作用,说明服用复可托能提高婴幼儿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预防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效果,未发现不良反应,且为口服剂型,使用方便,无色无味,易于患儿接受,是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一种良药。
  参考文献
  1 Strope GL,Stewart PW,Henderson FW,et al.Lung function in schoolage children who had mild lower respiratory illness in early childhood.Am Rev Resper Dis,1991,144(3):655-622.
  2 張俊红,钱幼琼,郑德元.反复呼吸道感染白细胞介数受体功能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7,35(4):211.
  3 胡仪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中华儿科杂志,1998,26(1):41.
  4 黄文瑞.多种微量元素佐治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疗效及免疫学观察.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2):152.
  5 卢海儒.复可托.中国新药杂志,1999,8(12):845-846.
  
   表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 两组RRI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X±S,%)
其他文献
为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卵巢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对接受IVF-ET治疗的62例不孕妇女,监测月经第2天、第8天、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卵
目的:观察心理疏导对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心绞痛疗效的影响,以供临床参考。方法:收治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均给予综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
为探讨健康教育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生活行为的意义,我们对12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前后的生活行为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正> 第一讲 循证医学简介第二讲 循证医学与治疗决策第三讲 用循证医学指导中西医结合科的建设第四讲 循证医学与西医病房管理第五讲 循证医学与外科领域中的应用第六讲 循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米索前列醇用于瘢痕子宫人工流产术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择2007~2009年妇科门诊瘢痕子宫早孕要求无痛人工流产的妇女62例,ASAⅠ~Ⅱ级。术前4小时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09年3月入院产妇200例,年龄24~30岁,孕37~42周,均为单胎头位,均为临产的初产妇;无头盆不称,宫颈成熟度好,无其他产科并发症;产妇均需>8小时(急产者除外)。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性无统计意义。  方法:①为每1组产妇指派1名助产士进行导乐陪伴分娩。这名助产士应具有生育经验及接生经验,对分娩有正确的认识;有良好的心理素
人类在21世纪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信息时代,知识创新成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育正面临
终止>8周的妊娠,尤其是早孕晚期(10~12周)的妊娠,常给临床医生带来难题。8~10周的妊娠,需要扩张宫口后使用较大号吸管吸宫;10周以后通常必须在充分扩张宫颈后行钳刮术夹出胎儿胎盘。而这种手术操作的技术要求较高,损伤也较大,子宫及内脏损伤并发症如羊水栓塞、宫颈撕裂、穿孔等发生率明显高于早孕吸宫术。近几年来开展大月份妊娠者的药物流产,对妊娠10~13周的孕妇采用了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的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农民收入、加速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
在20世纪早期,人们就认识到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和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存在相互关系。随后国内外的许多两者相关性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