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来源 :科技展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danmei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高校专业调整后出现的新兴艺术类专业,她一方面继承了播音专业的部分理论与成功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又兼容并蓄、开拓创新地融入了主持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内容。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然成为高校艺术类专业中备受考生青睐的热门专业。然而,纵观全国招录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院校,无论是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教材质量都良莠不齐。因此,作为一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青年教师,本着探讨专业学术的初衷,在认真总结过去几轮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相关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
  一、 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对象的认识
  对教学对象的认识,顾名思义就是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认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除一般理论基础课程是几十上百名学生在普通大教室集中授课之外,专业课程的师生比为1:10左右,即一名专业课教师组织10-15名学生围坐在演播教室内逐个演练,因此,对学生的认识就不能够仅限于姓名,应该尽可能的拓展,包括学生的年龄、籍贯、兴趣爱好、班内的好同学、好朋友等,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日常课程上、下的交流,掌握每一名学生的脾气秉性、专业特长,如此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引导和鼓励,尽早为学生确定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近若干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笔者总结发现学生们普遍具有如下一些性格或行为特点:
  (一) 内心的压力与外显的活泼共存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给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形象佳、气质好,为人活泼、多才多艺,越是在人多的场合,越是能够表现出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主持、表现才能,使得周围人员群体感觉到活泼、热烈而放松的氛围。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报考本专业的时候就具备良好的外在形象基础和历经层层选拔,更主要的是在入学后经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和训练,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接受专业的培训至关重要。播音与支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入学考试过程中,就比普通专业考生多了专业特长考核一项且竞争异常激烈,100:1的录取比例时有出现,给考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即便是顺利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在承载这家人期盼、个人愿望压力的同时,还需要承担远高于普通专业的学费负担。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心理成熟较早,他们在活泼、幽默的言行表现后,往往承担着一定的心理压力,表现为进入大三年级后,一些学生就会总结自己大学三年里的付出与收获,而类似的反思在普通专业学生中往往到即将大四毕业时才会有。
  (二) 理想的至尚与拜金的趋向同在
  与普通专业大学生类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们同样处于青春期发育后期,他们憧憬理想、渴望奋斗,希望通过自己的天赋与努力去顺风顺水的占领一座舞台,征服一片观众,使得自己成为聚光灯下唯一的天使,万众瞩目,实现自己至高的艺术理想。但是他们同样也是“80后独生子女大军”中的一员,是温室中的花朵,一旦经历到大自然无情的洗礼后,就会对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产生怀疑和畏难情绪。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本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两到三年的专业学习后,就需要到相关广电部门、单位参加实习锻炼,当问到学生们如何选择实习单位时,得到的回答竟是按照家长的资本多少或权力大小选择实习单位,或者被实习单位选择。因此,为了能够进入更高一级的单位实习,一些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就开始“走穴”、“赶场”积累“人脉”和资本,甚至不惜耽误正常课程,且振振有词“学的好,不如有钱又有人”。虽说,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距离,但在一些本专业学生身上,这种“距离”渐行渐远的趋势值得我们专业课教师关注。
  (三) 专业特长突出并文化基础薄弱
  有一年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一名专业组的女歌手在出色完成了演唱和声乐理论答题后,进入最后一个环节文化常识问答,题目是在美、日、中、法四国的国旗图案中指出法国国旗,原本踌躇满志的女歌手顿时脸色大变,犹豫再三之后竟然指着中国的五星红旗说“这是法国国旗”,霎时全场一片静寂,评委以为是选手是紧张出错,又紧追一问:“哪个是中国国旗呢?”女歌手抬手就指日本国旗说:“这个。”具备如此专业艺术素养和文化基础的人可能唯此一例,但是笔者学生中不知“床前明月光”为何人所做,不知“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什么精神的也不乏其人。每当恳切希望学生们有空多看点书,夯实文化基础、增强文学素养的时候,就有活泼好动的学生嬉语:“老师,我们考大学时文化课成绩就要求不高。现在都上大学了,就是要学好专业课,当好主持人,我以后不是想当什么诗人。”学生的话简单、明了,却实实在在反映了当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个现实:重专业特长、轻文化基础。如果追根溯源,这样的“现实”始于艺术类专业的高考招生,发展于院校培养理念,最终将“见效”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
  (四) 个人中心明显且集体意识淡薄
  后现代主义的“行为艺术家”曾表达过艺术的生命在于其独特性的思想,即与众不同,需要艺术家突出的个性。现代创造心理学也认为:个性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之一,一个社会个性程度越深,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就越强;反之,个性统一化程度越深,整个社会的持续创造力就越弱。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笔者也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培养艺术个性,提出个性化艺术构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艺术个性并非行为个性;独立思考并非特立独行。这一点或许是我们教师没有阐述清楚、或许是学生们没有理解全面,在我们的学生中不乏奇装异服者,不乏浓妆艳抹者。据学生辅导员反映艺术类学生管理也较一般专业学生困难,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学生寝室内矛盾多,班级内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学生们往往以“创作小组”、“某某乐团”的名义三五成群,对集体的事务、活动不闻不问,集体意识淡薄。
  二、 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内容的思考
  对一个学科专业教学内容的思考是庞杂而深邃的,仅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研究一个方面就远超出笔者现有能力,需要倾尽毕生去钻研。但是作为对本职工作的认识与思考,笔者又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在此仅对专业教学内容的思考部分做出粗陋的划分:即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研究、文化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四部分。
  (一) 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研究
  (二) 文化基础课程
  文化基础课程是任何专业大学生都必修的一类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其它不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所需要的文化基础性课程。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文化基础课程至关重要,需要在学校期间给学生尽可能的夯实文化基础,将学生培养成为文化领域的“杂家”,即学生不需要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但是他需要以扎实的文化基础去面对可能遇到的节目、被采访者和新闻事件的相关知识。须知,扎实的文化功底虽然不能使得学生在专业道路上走的多么高,但却能够决定他能走多远。
  (三)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一些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两课”,无论是讲授课程的形式还是达到的效果都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理解党史理论与当前社会现实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能够切实提高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比如主持新闻类节目,就需要较高的政治理论及政治敏锐性和日积月累的时政常识。
  (四)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对当前社会发展进入特殊时期的应对举措。艺术类学生在多年接受专业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中,较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和锻炼,普遍具备较强的社会生存能力,但是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他们也有可能受到社会方方面面不良环境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心理辅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工作就业,也有可能危及他人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三、 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方法的思考
  方法是指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它是用以达到某一幕的手段的总合。人们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要从事一系列思维和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所采用的各种方式,通称为方法。 当我们在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之后,就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去更好的实现工作目的,要知道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德艺双馨,师为范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中要特别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系统培养,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艺术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和造就德艺双馨的人才。因此,对播音与主持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不能够仅停留在“两课”阶段,需要通过专业课讲授与训练过程中的点滴渗入式影响去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道德情操,使得学生感悟到朱自清宁愿挨饿不领美国救济粮,鲁迅面对白色恐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所在;明白秦桧虽擅长书法,但因人品差,世不传其作品,汪精卫写的妙文,却为人所唾弃的道理。
  通过对艺术类学生进行问卷式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认为在大学生活中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员依次是:专业课教师、同学、班主任、父母、行政教师、公共课教师和其他人等,而非艺术类学生则将专业课教师排在继同学、父母之后的第三位。 究其原因在于艺术类专业授课方式等的特殊性,专业课教师对学生长时间面对面的口传心授,使得双方间产生了类似传统的“师徒关系”。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间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对艺术类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要求更高,需要随时随地言出于心的传道、授业、解惑。率先垂范,在专业理论讲授和业务训练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相信对学生的影响深度和效果都是不言而喻的。
  (二) 激励潜质,适当引导(心理)
  根据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的研究,人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潜能只能发挥20%,而激励之后则能发挥出80—90%。 因此,人在受到激励的情况下开展工作,效果往往好于正常预期。笔者认为,在教育学理论中的“关注理论”也如出一辙,即教师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学生表现出对其的特殊关注,由此激发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工作、提出问题、努力学习的热情并最终收到良好效果的理论。具体针对艺术类学生而言,他们通常较同龄孩子强于掌握一定的艺术表演天赋或能力,性格外向,更容易受到“关注理论”的影响而产生出直接、明显的效果。因此,专业课教师可以尝试在授课过程中以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询问,哪怕是在众多学生中准确的叫出某位学生姓名等方式,以表达对学生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激励。至于激励学生什么潜质,笔者认为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总而言之孟子早就说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关键是激发“我固有之也”的这些资质。
  在充分激发学生潜质的基础上,专业课教师仍需要对学生们做出一些细致的引导,在总结笔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除却艺术专业发展方向等专业课程方面之外,仍需要心理健康和团队精神方面的适当引导。心理健康引导目的是使得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理解艺术,对社会上和艺术行业中的所谓“潜规则”、“急功近利”现象等做出恰当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反映。团队精神的引导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独立艺术思考、创作基础上,充分认识个人与团队、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合作、谦让、纪律理念。具体做法是建议专业课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即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并随时关注实践的方式、内容、效果及可能出现问题的应对预案。
  (三) 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外行人看来似乎就是简单的读稿、报幕、串词联台而已,其实她是一个复合型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声音条件、优雅的气质、标准的普通话和流利的口语表达,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新闻传播素质和文史哲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前者是成为一名基本符合要求从业人员的标准,后者则是成为一名有思想、有内涵专业人员的必须要求,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训练学生播音与主持专业素质和能力,还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得学生们认识到文史哲等基础性艺术理论知识和时事政治类新闻的重要性,而这些基础常识性知识的积累并非课堂讲授或者一朝一夕的背记就能实现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宝贵时间,踏踏实实的看几本书,修几门课,夯实自己的文化基础,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艺术素养,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新时期里有深度、有内涵、有层次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人员。
其他文献
“法兰西滥情”催生性感水果  现代草莓的培育史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早在石器时代我们就吃过草莓。几千年来,人们在温带地区采集野生的草莓。到了十六世纪,或许更早,人们开始在自家花园里一丛丛地种草莓。在美洲登陆之后,欧洲人发现了一种当地的圣女草莓(Fragaria virginia),它结的果虽然又小又多,但十分香甜。  十七世纪,探险家们把这个品种带回了法国。在十八世纪早期,法国军事工程师兼间谍阿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