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健委婉 洒脱飘逸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47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子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琴艺术家。他在继承广陵琴派中正、自由、跌宕、悠远的风格基础上,善于向其他流派学习,在长期的弹奏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根据自己的体会,结合自身的条件,逐渐形成了刚健委婉、洒脱飘逸的弹奏风格。如今,他虽已离开我们28个春秋了,但他的名字并没有因时间的逝去而被人们淡忘。在盛世来临之际,在古琴艺术一片勃勃生机的今天,张子谦先生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和尊敬。这足以证明他的琴技、琴艺、琴德早已载入史册、深入人心。今年是他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琴家琴人为了纪念这位古琴艺术大家,纷纷在全国各地云集,用举办音乐会、研讨会的形式,颂扬他在古琴艺术上的非凡成就和为古琴艺术作出的巨大贡献。这对启迪后生、净化当今的琴学氛围,都将起到积极深远的影响。
  虽然我学琴为时不晚,遗憾的是未能亲见过他,但对他一点儿都不感到陌生。因为在学琴之初,就常听老一代琴家赞美于他。近年来由于写作所需,更是常阅读他的著述,反复聆听了他的琴曲录音。今结合他所弹的几首琴曲,粗浅地谈一谈他的弹奏技巧和琴艺特点。
  张子谦先生自幼师从广陵琴家孙绍陶先生。由于受到浓郁芬芳的环境熏陶,加上聪明好学,为人宽厚,又能刻苦用功,深得孙绍陶先生的喜爱。在孙先生的精心培养下,他年轻时便在基本功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指力刚而不暴、轻而不浮,出音刚健而柔润、干净而松弛,所奏之曲跌宕起伏、酣畅淋漓,抚琴姿态朴实大方、洒脱自如。
  《良宵引》是广陵琴派众多名曲中的一首经典小曲。此曲虽小,但指法繁多,技巧性极强。它结构严谨、意境深远,犹如诗中的五言绝句,虽用字不多,但字字珠玑、内容丰富。此曲虽不为人所重视,但若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是很难弹出清幽深邃的意境的。张先生在乐曲初始之时,便将三个泛音的高低、强弱处理得恰到好处,其出音清脆明亮、晶莹剔透,如同清秋夜晚的明月星辉。这种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表现手法,一下子便将人引领至一个秋高气爽、幽雅宁静的深夜之中。琴曲技法中的剔、双剔、打圆、吟、猱等指法最显功力,都被张先生处理得游刃有余。均达的《溪山琴况》描述“疾而不促,缓而不迟,若吟若猱,圆而无碍,以绰以注,定而有伸”的美学标准。技法中的“撞”和“双撞”,意在增强琴曲骨力。在张先生的指下虽然改成了进复,但由于他指力深厚,或实上虚下,或虚上实下,力感十足,非但没有削弱琴曲的骨力,反而更增添了一份遒劲委婉之美。指法中的“打圆”在张先生的指下也处理得十分巧妙,七个音是有强有弱、有缓有急、有虚有实、有明有暗,强处明亮饱满,弱处幽微飘忽。一弦十三徽外的“猱”,张先生用的是从九徽处高位下指,此技法如高山坠石般飞落而下,其手势坚实有力、潇洒飘逸,其音色富有弹性和韧性,其气势苍古雄浑,使得琴曲更具幽古深遂的意境。《良宵引》在广陵琴派中是以散曲的形式弹奏,在他的弹奏下,节奏虽快,却处处交代得清清楚楚、干净利落,丝毫没有催和快的急躁感。在跌宕起伏、明快爽朗之中,让人感受到几多清雅、幽深、恬淡。由于张先生基本功深厚,又是每日弹琴不辍,虽至耄耋之年,灵巧的双手优游于弦上,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都是信手拈来。
  《忆故人》借助曲题,一般人弹奏多以抑郁、苍凉的泛音开始,抒写独处时对友人的深情思念和不能自拔的真挚感情。在张先生的弹奏中,却无一处听到低声传情、哀思婉转、剪不断意还乱、意惹情牵的愁绪,反而使人有节奏鲜明、铿锵有力的欢快之感,足以表明张先生学养广博、深谙曲理。从古人论诗“诗无达沽,文无达诠”的命题中,可引化出“曲无达沽”的释曲理念。“达”是为通达,明白、畅晓之意;“沽”为延伸和拓展。“曲无达沽”指同一琴曲的曲意理解,不同的听者可以见仁见智。换言之,琴曲作品本没有一个正确不变的意义,也没有一种确定不变的理解和解释。
  《龙翔操》是张先生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据说是孙绍陶先生为他指定的曲目。全曲以散曲的形式贯彻始终,曲调节奏明快,旋律抑扬顿挫、婉转起伏,技法难度较大。张先生经过数十年的精心推敲,运用深厚的指力、灵活的双手,以气带声,以声行韵,驾轻就熟地演绎了全曲。此曲音域宽广,取音上至四徽、下至十三徽外,在他弹来是高音不散,低音不飘。在许多音的处理上,他巧妙地运用了广陵琴派特有的技法——推指和拉指,使音韵似断非断、似连非连。其气力充沛,奔放洋溢,听之大有痛快淋漓之感。优秀的琴曲作品需要高超的弹奏技巧驾驭,一首琴曲如果弹奏得只是顺畅悦耳,而无内在的情感和实在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只能算是“华而不实,虚而无用”。华声美乐只能悦耳,不能动心,给人带来的乐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张子谦先生的《龙翔操》则不同,会给每个听者留下久久难忘的印象,此正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细究他的成功之路,与其对于古琴的精力探索、研究、实践是分不开的。正如他在弹奏此曲的心得中所述:“肃穆逍遥,无我有我。”据说张先生早年即能将此曲弹得非常流畅,但在表达琴曲内涵方面也受到了许多困惑。“龙”本为虚构之物,如何用音乐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却是一件不易之事。后来是在孙绍陶先生建议下,通读《谈龙录》。并在李白诗中得到灵感,终而成为他的经典之作。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飘逸豪放、气魄宏大、神采飞扬,绘物述人多用比喻、夸张以及虚实结合的手法。如何让艺术的假象,变成感觉中的真象?从张先生弹奏的高亢挺拔、低回婉转、行云流水的《龍翔操》中,便能感觉出“龙”在空中腾云驾雾、在海里追波逐浪,时显鳞爪露于云端、时隐形入于深渊的景象。然而,如果过多的用音乐模拟事物,则会削弱音乐的艺术魅力。由于张先生对于古琴艺术的深刻理解,其在此曲的处理上,达到了无过无不及的境地。正如他所说:“肃穆逍遥,无我有我。”琴曲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的含蓄性和隐喻性。此曲的内涵更多隐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之道,寓意有政治抱负的人,要像“龙”那样善变化、兴云雨、能大能小、能屈能伸,影射出一种文人精神。《龙翔操》一曲无论在古琴音乐的美学方面,还是琴曲的内涵方面,都被他演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张子谦先生因此被冠以“张龙翔”的美誉,是实至而名归的。
  《梅花三弄》也是他的代表性曲目之一。张先生弹奏此曲时,下指沉雄老辣,出音干净利落,气韵圆通饱满,故而被称之为“广陵老梅花”。《梅花三弄》共由三部分组成。张先生在乐曲初始的散音部分,弹的是极为铿锵有力,一下子便将人引领到一幅万木凋零的严冬画面。接下来,一连串清澈明亮的泛音,又勾勒出梅花凌寒独开的景象。乐曲的第二部分,张先生巧妙运用了音色的强弱、刚柔、虚实、明暗对比关系和过弦无痕的按音技巧,将节奏处理得缠绵绕环,跌宕起伏中极富动感,鲜明地表现出梅花在风雪肆虐中临寒独开、迎风摇曳、清秀多姿、傲然挺立的形象。第三部分的音位多在高音区,在张先生的指下音色表现得更为清澈明亮,进一步深化霜晨雪夜中梅花傲骨、坚贞不屈的品格。结尾部分,在清亮圆润的泛音声中,渐慢渐收,表现了梅花的崇高品质。张先生的老梅花曲音清幽、音节舒畅,每听此曲,总给人“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心腑”的感觉,有荡气回肠、余味不尽之美。
  张子谦先生在研究琴艺的同时,还注重学术研究,先后撰写过《广陵琴学过去即将来》、《广陵琴派的沿革和特点》、《操缦锁记》等古琴文献,记载了民国前后的古琴状况,内容翔实丰富,给后人研究古琴近代史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他还是一位宽厚的长者,每遇同好批评,他都从善如流;每遇同好有难,他都尽力相帮。在文革期间,只要是他所熟悉的人受到冲击,他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给予经济或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在育人方面,他更是不遗余力、有教无类,培养的众多琴生中,许多成了当今琴界的中流砥柱。张子谦先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在继承中不忘创新,以饱满的热情改编过《菩萨蛮·黄鹤楼》、《念奴娇·昆仑》、《南泥湾》、《白毛女》等歌颂党和人民的琴曲。
  张子谦先生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无私奉献给了他所热爱古琴艺术。他对我国古琴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盛世之际,在古琴蓬勃兴起的今天,我们更加缅怀这位前辈古琴艺术大家。
其他文献
1998年,在第一届全国钢琴艺术指导学术研讨会上,业界把“钢琴伴奏”的称谓修正为“钢琴艺术指导”,随后一系列的发展变革悄然开始了。无论在哪一所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发展水平都要与民族声乐专业的发展水平成正比。为了更大限度地满足从业人员以及学生们日益增长的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以及学习需求,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在下文中分别从五个方面对该课程的发展变革阐述了一些观点。一、教学内容的
期刊
交响乐是音乐艺术领域中的一个庞大体系,交响乐作品体裁形式多样,包括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幻想曲等等。交响乐作品具有复杂的音乐结构,哲理性的叙事方式,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面对一部交响乐作品(以下简称“音乐作品”),指挥者应如何进行音乐构思?应如何着手开展排练并指挥演出?本文试将交响乐指挥的工作流程划分为案头工作、组织排练、指挥演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阐述。一、案头工作  案头工作是指挥者深入研究音乐作
期刊
钢琴演奏速度是引发学界诸多探讨的一个课题,理论上,钢琴演奏的速度是由乐谱与表演风格决定的。演奏者有时会依照自己的理解对作品速度进行变化处理,即:拉宽或紧缩;有时则会遵循相对稳定的速度表演。速度何时稳定、何时不稳定,这些更多联系着表演者的个人风格。在实证领域,定量的IOI时长分析是较成熟的速度研究方法之一。IOI是inter-onset interval的缩写,意思是一个声音起奏的时刻到下一个声音起
期刊
一、南海“水上民歌”音乐概述  广西、福建、海南及周边地区的“水上民歌”与广东咸水歌一脉相承,是中原文化向岭南地区迁移融汇之后的产物,流淌着深厚的广东基因,也是早年海上丝绸之路上流动的“船上小调”。虽然“水上民歌”不能全部反映两广、福建和海南及周边疍民族群的文化传统,但具体而微,她包含了古越、客家、岭南文化的古风意韵。  中原人-疍家人-“水上民歌”,几个看似并不相关的名词,隐含着富有逻辑性的思维
期刊
独幕室内歌剧《挪威的森林》是2013年首届“中国室内乐歌剧创作推动计划”入选优秀作品之一。作曲、编剧马懋玄对村上春树原著《挪威的森林》进行了精简与改编,以隐喻的笔触、开放式的故事结构和主人公心灵独白式的“倾诉”,直击人类灵魂深处的诸多敏感话题。剧本以“独角戏”的表现形式,隐喻的笔法描述了孤独、回忆青春、迷失自我与自我拯救的艰难历程。编剧力求通过富有诗意的人物语言,与故事情节推进丝丝入里、环环相扣的
期刊
自古在燕赵大地的这片热土,孕育着多样文化,多种文明,民乐作为传统文化的分支,在河北的大地上有着一片广袤的天地;提起民乐,不得不想到“琵琶”这一东方乐器之王,提到琵琶不由脑海里显现出一位慈祥的老人——河北省著名琵琶教育家樊华丽老师。  樊华丽,琵琶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高级评委,河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艺术委员会顾问。1940年生于河北
期刊
独幕室内歌剧《蛊镇》取材于肖江虹同名中篇小说,是2013年首届“中国室内歌剧创作推动计划”入选作品之一,作曲刘天石当时正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跟随导师唐建平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为了符合室内歌剧时长不超过20分钟、声乐4人以内、室内乐队编制不超过8位演奏员的“计划”限定,编剧曹翘楚对剧中人物的名字、性别做了较大调整,以便于加强人物之间的戏剧性张力,提高舞台表演的辨识度。乐队编制采用笛子(G调梆笛/D调曲
期刊
在前一节中,我们讨论了,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中的如何防止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伤害,但是人的挫折,并非全部来自社会生活的人际交往,还有许多挫折与伤害,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理想的破灭,在人类生活的现实中,完美的理想状态难得一见,但是现实中美好的事物很多,当然也有很多令人遗憾的、有缺陷的、让人不满的东西,还有黑暗与残酷的现实存在。这是人类社会的现实常态!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正确了解、充分认识,可以预见到现实的常态
期刊
201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不仅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同时也是盛京戏曲院团成立60周年纪念。1959年11月11日,以“关外唐”为底蕴的国家京剧重点院团沈阳京剧院和传承“韩花筱”风韵的国家地方戏重点院团沈阳评剧院,同时在这一天正式成立。由此,百年盛京戏曲也展开了崭新的篇章。相较于沈阳京剧与沈阳评剧,“盛京戏曲”的概念在于其不仅局限于舞台范畴,而是旨在构建盛京戏曲学派的理论延伸。因此
期刊
近年来,随着中美音乐活动交流日益频繁,国内有更多的学者聚焦于对如亚当斯、菲利普·格拉斯、约翰·凯奇、科立安里亚诺、艾夫斯等一批美国现当代作曲家的专题研究,也有部分音乐专业院校引入了美国的音乐理论如申克分析、完全音乐理论[1]、里曼和声二元论等,这不仅完善了西方传统的音乐理论体系,也为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研究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鉴于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方面的思考,文章将整合美国多方位的音乐资源,借助美国现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