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比较”抓“本体”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f19860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法”是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它除了能加深学生有意记忆,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外,更能在“本体性”教学视野下,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比较,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思维路径。当然,教学目标不同,选用的思维路径也有所区别。
  一、巧用“比中求同”,感知同类文体特点
  求同,即通过发现、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中的共同要素,以推测这一类别的信息的共同特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课文《牛郎织女》是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课文学习接近尾声时,笔者适度拓展,指导学生阅读四大民间故事的其余几篇——《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并思考两个问题:这几篇民间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这些民间故事能够在老百姓中间广泛流传?默读几篇文章之后,学生们开始交流他们的发现。
  生:我发现这四则故事都是爱情故事。
  师:是啊,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生:我发现这四则故事都是悲剧。
  生:故事中的两个人最后都没能在一起。
  生:都受到了别人的阻挠。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他们双方的身份地位很悬殊。
  师:是啊,以前的婚配讲究门当户对。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其实都是现实生活中一类人的代表。以《牛郎织女》为例,你知道他们分别代表哪一类人吗?
  生:织女代表非常有钱,地位比较高的那类人家的小姐。
  师:大家闺秀。
  生:王母娘娘代表有钱人家。
  师:达官贵人家的长辈。
  生:牛郎代表贫民。
  师:穷苦、身份卑微的老百姓。老牛呢?
  生:老牛像长辈。
  师:像个老者。看来,民间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现实生活中一类人的缩影。民间故事是来源于人民的真实的生活的,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现状。
  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民间故事广泛流传呢?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谈。
  生:当时他们不允许自由恋爱。
  师:那时候要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什么偏偏这几篇和当时环境不合的文章会流传呢?
  生:这是老百姓所向往的。
  师:是啊,民间故事还高于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自由恋爱的无限向往。
  “比中求同”的方法可帮助学生感知同一类型的文体的特点,如说明文、小说等,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做准备。
  二、妙用“比中求异”,感悟文本表达特色
  与求同不同,“比中求异”,强调发现、提取信息中的不同要素,以明晰信息各自的本质特点。这种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方法对学生自主感悟文本各自表达特色有重要作用。
  1. 题目拟定有深意。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有时候一个好的文题,在吸引读者的同时,也为读者理解文章主旨打开了一扇窗户。如何拟题,拟怎样的题,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所在。因此,“拟题”是检测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方面。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三单元第9、10课——《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都是传记类写人叙事的文章,勃朗特姐妹和霍金虽然都遭受了命运的残酷打击,但最终都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进行单元教材分析时,笔者就特别关注了这两篇文章的题目。虽然文本内容类似,但题目却各有特色。因此在制订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时,笔者就拟定了 “认识课文题目的特点,初步了解拟题的技巧”这一教学目标,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在两篇课文的教学中分别增设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对比拟题。教学第9课《小草和大树》时,在出示课题后,先请学生针对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有同学就提出:“文章写的是勃朗特姐妹的故事,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树’为题?”我赶紧顺势而问:“如果是你,会以什么为题?”学生有说“勃朗特姐妹成功记”“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事”……应该说,这些回答都是学生真实拟题水平的体现。在学生回答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文本,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后再来思考题目拟定的深意。
  环节二:对比读题。《轮椅上的霍金》相较于《小草和大树》,与学生日常拟题的水平较为接近。因此,教学第10课《轮椅上的霍金》时,笔者直接指名学生读课题。有的学生重读了霍金,有的学生重读了轮椅上的。通过比较发现——指向不同,重读的词语也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课题用的修饰语——轮椅上。
  环节三:对比课题。在两篇课文学完后,笔者又出示了两篇课文的题目,请学生思考:两篇课文的内容相似,但是课题却不同,请比较两篇文章题目各自有什么优点?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指出《小草和大树》这一文题引用了文中骚赛的话,与文章的内容有呼应,同时,和我们日常写人文比较直白的拟题相比更吸引人,也更能表现出勃朗特姐妹成名前和成名后的变化,更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有的指出《轮椅上的霍金》更好地表现出了霍金身体的特殊性,能更突出霍金身残志坚的品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笔者相机总结:一个好的题目能更好地突显文章中心;巧妙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能让题目更吸引人;题目可以与文章内容相呼应;写人文题目的可以关注人物的特殊之处。
  这三个教学环节基于单元整体关联设计,着眼于提高学生拟题的能力。在这一番比较之后,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文题。如《姥姥的剪纸》一文教学中,有同学就提及:“这篇文章看似写剪纸,其实是写姥姥,姥姥的剪纸饱含着姥姥对我的爱,姥姥的剪纸就是姥姥的象征,课文以‘姥姥的剪纸’为题,更生动也更有吸引力。”
  2. 题材选择有讲究。《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通过描写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的外形,想象这株柳的生长过程,并将其与家乡灞河边的柳树进行比较,赞扬了这株柳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解读教材时,笔者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其一,柳是极其平常的植物,而文章所描写的柳却那么与众不同,是什么让柳树从平凡走向不平凡;其二,课文描写的是青海高原的一株柳,为何花较大笔墨描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应该说,这两大问题,也是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两大矛盾点,它们既指向了文章主旨,又指向了文章写作方法。
  围绕这两个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做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比较。
  第一层次:比较读。指名学生读课文,通过朗读比较,了解课题所要表现的重点所在,即哪里的柳,多少柳,青海高原上的什么。这第一层次的比较为以下的两个环节的比较埋下伏笔。
  第二层次:比较柳。学生自主谈谈生活中对柳的认识,并将其与青海高原一株柳比较。学生分别从“柳的外形”“柳的生长地”“柳的生长习性”等方面比较,从而得出——生活中的柳是平凡的,而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不平凡的。随后,教学就围绕这一矛盾点展开。
  第三层次:比较“文”。这里的“文”,一指课文,二指被修改后的课文。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等教学活动,已经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不平凡有了较深入的了解。随后,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照理文章到这里已经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课文还要接下来写家乡灞河边的柳。这段文字能不能删去?说说理由。”如果说第二层次的比较只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立体的“柳”的形象,而第三层次的比较直指文章的写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一个立体的文章结构。
  三个层次的逐步推进让学生意识到,“写什么”和“怎么写”是有学问的。看似平凡的题材,如果能发掘其特殊之处,也能成就文章的不平凡;看似不平凡的题材,如果还能有特别的写作方法,终将成就文章的亮点。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小学语文本体性教学的本质体现。只有真正立足于“教语文”,以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为出发点,那么无论是“求同”还是“求异”都将指向小学语文的本体性教学,为学生真正地学好语文这一基础学科,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洋溢着纯朴、浓厚的乡情和自然天趣,具有活力热情、充实的审美境界。民间剪纸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构思,反映出人们真实的思想和热爱生活的真情,显示出他们独
三年前至今,我们学校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走过了一段“数字化环境下阅读教学范式”的探索之路,希望能以此为起点,为儿童一生的聪慧与高尚奠基。
众所周知,新课程实施以来,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涌现了较多新的题型.其中的“开放题”、“探究题”可说是比较典型(此外还有“情景题”、“实验操作题”等).由于“开放题”、
英语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口语学习,目前我国的英语口语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主,课堂训练为辅,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使学习者的口语得到提升,应该改变口语学习方式,把原版电影
随着新教材的出现,早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在农村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早读课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
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学生要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新创新理念,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同学们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创设和谐氛围,培
教学目标: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及表达好处,并能迁移写作。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感知详略  师:写人物特点,必离不开写事。为了表达奶奶这个“语言大师”老话多,用得妙
期刊
小学教学义务教材把过去教材中的单元复习改为“整理和复习”,这不只是表面的文字改动,“整理和复习”不仅是对旧知识的简单再现,查缺补漏,更重要的是对知识全面掌握,形成技
写作是学生用书写来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一种能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学科的学习成果主要体现在书写上.然而对于英语教学工作者来说,写作又是英语教学中的“拦路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