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

来源 :学习周报·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u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核心素养大背景下解读“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理念对每个语文老师提出了深刻的挑战。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和生存之本,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并以此濡养学生的灵魂,对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家园进行研究,以期实现传统文化精粹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神家园;寻找路径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到宋代走到了顶峰过后便无可奈何地走向了衰落,到了近代更是愈见其悲,已如夕阳残照。虽然间或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感伤之情,但已不能对疲弊的社会产生任何热力,这是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外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合力产生的结果。正如鲁迅所说:“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勾荫绝朕,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如谓之萧条而止。”一种强盛的文化经过高度繁荣过后.必会跌入低谷。正如岁月之四季,经历了春华秋实,必将走向严冬的萧条与寒冷。但文化本身内在的生命力经过重新酝酿和激发,在一种新的土壤和环境下,必会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在旧枝枯杆上发芽抽穗,再达到新的繁荣。陈寅恪在讲到中国文化史时这样说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漸衰微,终必复振。譬如冬季之树木,虽巳凋落,而本根未死,阳春气暖,萌芽日长,及至盛夏,枝叶复苏,亭亭如车盖,叉可庇荫数十人矣。”
  五四以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盘否定与盲目批判给传统文化留下的只是一种无奈和深深的叹息,但无形中同时也使没落的传统文化被动地接受了一次全面的反省和内检。其中腐朽的、衰落的、消极的全被历史的过滤器淘汰,而传统文化中永恒的亘古不变的精粹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永远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并继续引导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当我们将自己的文化进行彻底的抛弃时,外国的学者却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为西方现代文明所困惑下的人们找到了一条新的精神出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其对人生乃至生命的终极关怀与审视直指“人类灵魂的核心”,并以其恢宏而无所不包的气蕴和恒久的魅力迅速征服了世界。这很快也反激起了我们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再一次思考与探索。这种否定之否定,淘炼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
  这种礼乐文化影响下的社会民众心态,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心态在生命的本源上更是向往一种和谐的音乐境界,但现实社会的严峻和各种社会因素与社会规范对人的硬性要求,使得“礼”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乐”的发展,表现在现实层面上则是“情”和“礼”的恒久冲突。从魏晋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到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到李贽的“童心说”,到晚明的“性灵说”,到戴震的“情感哲学”,直到鲁迅提出的“个性张,则沙聚之邦变为人国”,“情”和“礼”的冲突持续于中国文化的整个发展史。这种“情”和“礼”永久的对话和较量,形成了传统文化的个性特点,并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气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宣扬了一种“独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至高无上的“道”,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阐释了一种“无胜于有,以无为本”的哲学命题,主张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构画出一幅“小国寡民”“人们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图景。在个人修行上,道家确立了一套“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处事规范,追求一种“乘天地之正,顺六气之变,以游于无穷”的“逍遥游”境界。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众多知识分子退隐山林,放心于自然,追求一种超然尘外、忘怀世事、流连山水、访道名山的世外之境。道家文化的兴起及其对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的渗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隐逸文化”,并对后世文人性格和心态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其后的漫长时间里,传统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旦遇到人生失意时,常会披发入山,不再奉行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也不再奉行“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是寄身于名山,寻访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之境。
  禅宗讲究“悟道”,在“悟”的过程中寻求一种“禅寂”。在悟禅者的眼中,万事万物皆含有至上之道。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在人与自然的静默与观照中,人心返于自然,自然潜入内心,心象与物象融为一体,人和自然合二为一,达到一种“拈花微笑”“佛于万物”的无上境界。在广阔的自然中,在无穷无极的宇宙中,参禅者能在一片静寂中神游万仞,思接千载,能够直视生命的本源,悟出一切生死荣辱、成败兴衰皆是自然的规律,达到一种绚烂之极而归于平静的悠然之致。在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人中,王维参禅,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达到了一种禅境。东坡自己也参禅,其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现代的林清玄参禅,其作品轻灵飘逸,直指生命的真谛。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很多都在一种禅寂中悟出了生命的本真和自然,都能在禅的境界中为白己不安于现世的躁动的心灵寻找到了一片诗意的家园。
  这种在儒释道共同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显示出了其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同时也显示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张力。儒释道三种不同的文化因子各以其积极的因素长久以来支撑起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将以其不同的作甩共同影响中华文化在新的时期下的继续发展,不断对人类的生存本身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结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儒家积极入世的济世情怀、道家的忘我精神和对“逍遥游”的期待以及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慈悲情怀和对生命至高境界“禅境”的探索这些中国文化中永恒的内质,并不断导引当代人尤其是青年学生从烦躁喧嚣的现实生活中找回那份平淡的真实,指引他们从迷惘困惑的城市中拔身而出,寻求属于自己心灵的那份宁静与悠远,给生活一份诗意与平静。
  参考文献:
  [1]许继莹.从传统文化寻找信仰的力量——以郭子仪为例论忠诚对取得辉煌人生的启示[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02):30-34.
  [2]李欣.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寻找“美”[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12):79.
  [3]赵爱玲.论依托传统节日寻找民族文化之根[J].成才之路,2018(13):17.
其他文献
摘 要:創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分析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话,远比教师直接灌输的效果好得多。新时期,物理教师应该付出更多努力,进行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再通过授课方法的创新、教材内容的补充、引导方向的调整,可以优化好教学效果,最终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本文具体分析了高中物理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希望能为其他教师实践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
期刊
摘 要:其实,孩子们最喜欢和成人一起玩游戏,尤其是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当你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你会发现孩子们长大了,他们会思考,他们有主见,他们还有责任感,他们会让你体会到更多的快乐,而你会在游戏中会更懂他们。  关键词:游戏;规则;自我管理  滑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大型玩具之一,滑滑梯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礼让精神,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学会自我保护。今天的户外活动,我便带
期刊
摘 要:文章针对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究,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基于行企业需求,立足桂林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给出了改革建议,探究了改革方向。  关键词: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改革;行企业需求;能力本位  一、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学研”课程体系科教融合度不够  现有部分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较单一,缺乏柔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调,实
期刊
摘 要:介绍了模拟驾驶舱这一新出现的模拟训练手段;对比分析了其与CBT、IPT、FFS等已有模拟训练手段之间的优缺点;研究了模拟驾驶舱在飞行教育中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模拟驾驶舱 全动模拟器 飞行训练  合格的飞行员除了应自发地运用飞行技能完成飞行,还应当自觉地运用航空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飞行操作,这也是飞行教育所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促进飞行学员将航空理论知识转化为飞行技能,是飞行教育机构所关
期刊
摘 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学团队;学习网;研究报告  市级电大基于学习网教学团队构建是加强师資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凝聚教师向心力的良好载体,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广阔平台。在基于学
期刊
磨课是一场语文教学旅行。磨课的过程就是一位教师围绕一篇课文进行试教、反思,再试教、再反思、再上课的过程。参加县级部编本阅读教学大赛,我选择了《风娃娃》这篇课文,《风娃娃》是部编本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材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安排了一些给人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教材,我经历了这课的三次研磨,在不断地改进中,与学生一
期刊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迎来了漫长的暑假。在这个盛夏的七月,在一个明朗的清晨,我们一家三口欣欣然开始了为期数天的假日之旅。  我们首先来到了《草原》,到了草原,我们看到了一群《牧童》在摔跤,其中,《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最为激烈,喝彩声一阵高过一阵。接下来,在《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中,蒙古族小伙子表演的《与象共舞》,又博得观众们的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还没等我们把美丽的草原多看几眼,我们就匆匆来到了《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逐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也需要跟上教育的步伐,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从而将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相结合,更好地促进我国素质教育在日常中的落实。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有效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专业素养过硬的师资团队。  关键词:教师能力;综合素质;师资队伍  前言  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做好能力和素质上的储备,只有自身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以及求真务实的价值追求,才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可以
期刊
摘 要:基于对校企合作和能力本位含义的深刻理解,根据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本文研究了基于行业、企业需求和能力本位的信息类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介绍了该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信息类”人才。  关键词:信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行企业需求;能力本位  “信息类”,即电子信息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科设置涵盖了当今世界上所有的电子科学领域。随着电子信
期刊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行业的推广和发展,推进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根据人工智能发展对财会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应探究培养会计人才需具备的素质,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手段、搭建系统化的综合实训基地、加强“复合型”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等举措入手,改进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综合型会计人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会计;人才培养  这几年,人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