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料与结论间“铺路搭桥”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angfeng0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议论文写作中,同学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在材料与结论之间。要么结论与材料不对应,两者脱节;要么简单的材料加结论,油水分离。怎样在材料与结论之间铺路搭桥,让材料表达得更充分,让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这里,我们简略介绍四种方法。
  追本溯源,缘因求果 缘因求果,就是依据材料,推求成因。论述中的标志性词语为“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看下面的文段:
  “给力”一词,原属网络语言,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意思是很有帮助、很有作用。2010年11月10日,一向以严肃和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竟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为头版头条标题,立刻引发如潮热议。文章介绍了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华丽转身,并用引题的方式总结了三条经验:改革攻坚迸发活力、政策创新激发活力和厚积薄发释放能量。如此潮的标题,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引发了强力围观。网友们纷纷大呼“标题给力”。
  分析 上段文字只是陈述材料,没有分析,也没有得出结论。如果不对材料进行分析,从材料中挖掘因果,陈述文字是苍白的。
  2010年10月,一向以严肃和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竟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为头版头条标题。如此潮的标题,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引发了强力围观。网友们纷纷大呼“标题给力”。(材料)之所以出现此等热捧现象,首要原因还是在于“给力”一词的网络属性与《人民日报》严谨平实的风格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毕竟,在一般人心目中,《人民日报》始终是一张刻板和严肃的面孔,容不得丝毫的灵动或娱乐。(因果性事理分析)今天,我们看到这张微笑的面孔,微笑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改变。(结论)
  点评 通过对论据定向分析,我们发现其原因是在于《人民日报》的变革,从严肃与灵动的对比中得出结论,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
  设置语境,假设推理 运用假设推理,进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让结论更具说服力。论述中的标志性词语是“如果……那么……/假如……怎能……”。看下面的文段: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 达·芬奇的老师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绘画基础,使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分析 这一语段陈述了达·芬奇的奋斗历程,并作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应该说有“叙”有“议”。但说理可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
  达·芬奇老师谆谆教导我们:“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材料)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假设性事理分析)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的寓意所在。(结论)
  点评 这一例文从事例反面的三个角度进行假设,采用排比、反问,语势强劲,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
  抓住关键,引申拓展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部分,对材料加以适当的引申拓展,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从而得出结论。看下面的文段:
  人生中的曙光从来都是历经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的。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屡屡失意而心灰意懒的年青人邂逅一位山寺老僧。老僧用名贵龙井招待之。但老僧冲泡的第一杯绿茶,年轻人饮后觉得无一丝香味;待第二次冲泡后,才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荡漾开来;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年轻人满载而归,从此奋发向上。
  分析 年轻人的“喝茶”行为与其后“满载而归,奋发向上”的结果中间缺乏引申拓展,也就不能以理服人了。
  ……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材料)闻着龙井的醉人浓香,年轻人心灵澄澈起来了:原来,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冲泡”次数越多,茶越香醇。如此,茶之精髓才一点点滤出。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一次次的“冲泡”才能陡现吗?要想曙光越璀璨,“冲泡”的次数不也必须越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引申拓展)于是年轻人郁积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脸上,从此奋发向上。(结论)
  点评 年轻人为什么会“满载而归,奋发向上”?其间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这里就是材料叙述的关键。以此进行引申和拓展,不但文气贯通了,而且年轻人发奋的原因也揭示了出来。这样,“理”就透了,读者也就服了。
  类比对比,辨析要点 此法主要是指寻找某些相同、相似的材料或者相反的材料,进行类比推理或者对比论证,从而得出结论。看下面的文段:
  河北传媒学院2008级学生李某开车撞到两学生被保安拦住,他叫嚣道:“我爸是李刚!”其父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事后,“我爸是李刚”成为网络上最火的流行语。有位网友描述的好:小时候我骗了人,奶奶对我说,没事没事,因为我爸是李刚;长大后我打了人,爸爸对我说,没事没事,因为你爸是李刚。如果坚守“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爹靠妈靠别人,不是英雄汉”这种理念,能出现“我爸是李刚”这样的话吗?李某撞人,本是一桩普通的交通肇事案,却让“官二代”一声肆无忌惮的叫喊,喊出了权力的扭曲和人性的冷漠。
  分析 材料很新,引述很到位,有一定的分析,并得出了结论,但不够深刻。
  李某开车撞人,却仗势叫嚣 “我爸是李刚!”李刚何许人也?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对此事的反应,网友有过这样的描述:小时候骗了人,奶奶说,没事没事,因为你爸是李刚;长大后打了人,爸爸对说,没事没事,因为你爸是李刚。如果坚守“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爹靠妈靠别人,不是英雄汉”的理念,能让“我爸是李刚”流行而让人不齿吗?看过这样一则材料:共和国上将张爱萍的儿子张胜在上小学时,上的八一小学,这是专门供共和国高级干部子弟学习的学校,里面的学生都很有背景。有一天,张胜回家对其父讲,同学们在比较自己父亲的官职,你爸爸是军长,我爸爸是部长……张爱萍马上把张胜转到一所普通学校去了。后来张胜也成为了将军。(对比材料)同样是官二代,一个嚣张,一个低调,因而就有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李某撞人,本是一桩普通的交通肇事案,却让“官二代”一声肆无忌惮的叫喊,喊出了权利的扭曲和人性的冷漠。张将军的严格要求,让我们看到的是面对权力的清醒和子女教育上的明智。(要点辨析)是的,我们向往政治的清明,向往人人平等。如果我们靠自己而不是靠父母,当“我爸是什么并不重要”能成为口头禅时,我们的社会就清明了,我们的前途也就畅达了。(结论)
  点评 抓住“官二代”现象,扣紧权力与人性的要点,在对比中进行辨析,使结论更可靠。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