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织构化表面润滑设计与发展分析

来源 :表面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u2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先进微细加工手段的可及化,近十年来,表面微织构技术有效促进了织构摩擦学的蓬勃发展。针对几种典型润滑工况下的摩擦特性,阐述了表面微织构技术的应用特征,尤其是表面微织构的实施对润滑区摩擦学行为的作用和影响。分析了表面织构在摩擦表面减摩抗磨、润滑减阻和防腐延寿诸方面的施用效果与发展潜力,在智能制造的现实需求下,提出表面织构技术快速发展的历史必然,并明确了表面织构技术应用与理论发展非协调之问题。进一步结合仿生设计思想,从表面微织构的几何结构设计和形貌拓扑优化等方面,评述了表面微织构设计理论与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算力的快速提升,低照度图像增强在文物数字化保护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Retinex是重要的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之一,其假设图像可以分解为反射图与光照图,然而大多数基于Retinex的方法在对图像进行分解时都会出现结果不确定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etinex算法的改进网络模型,该网络模型用较少的网络参数,并结合了注意力机制,相较于Retinex-Net,不仅处理速度提升大约1%
将温感变色微胶囊印制在具有加热功能的绒布面料上,测定印花后样品的变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蓝色印花织物开始变色温度为36℃,完全变色温度为47℃;优化的印花工艺条件为:粘合剂30%、交联剂15%、焙烘温度130℃、焙烘时间4 min.使用变色微胶囊印花后,可加热纺织品的图案实现了“动态”变化,同时还具有温度指示功能.
以废旧聚酯纺织品为原料,乙二醇为醇解剂,间苯二甲酸双羟乙酯-5-磺酸钠(SIPE)和聚乙二醇(PEG1500)为改性单体,经液相聚合得到了阳离子染料易染型再生聚酯(即r-ECDP);对其熔融流变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由样品的红外谱图可知,改性单体SIPE与PEG-1500均已成功引入到共聚酯中并生成了r-ECDP;r-ECDP熔体呈现较明显的假塑性,随着温度和剪切速率(γ·)的增加,其表观黏度(ηa)降低;随着改性单体PEG-1500添加量的增加,r-ECDP熔体的ηa也逐渐减小;r-ECDP的非牛顿指数(
为了验证废旧纺织品在线近红外谱库的实用性,利用383个未参与建库的聚酯、棉、羊毛、锦纶、真丝、粘胶、腈纶、聚酯/毛、聚酯/锦纶、真丝棉、锦纶/氨纶、聚酯/棉12类织物样品对所建谱库进行在线检索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正确率达98.7%,利用该谱库可对12种常见废旧纺织品进行在线识别和自动分选,为废旧纺织品回收分选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设备.
为探究不同规格塑身衣对其着装综合效果的影响,以制作款式、面料相同,但规格不同的7件塑身衣作为实验用样衣,对其进行着装综合评价实验,选取10名160/84A体型的女性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区间打分法,让受试者对塑身衣着装压力舒适性和塑形效果的各评价指标分别打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关键部位规格即下胸围为55.6 cm、腰围为50.4 cm、臀围为66.7 cm时的塑身衣综合评价最优.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将塑身衣着装效果的定性评价转化为定
为了改进日本新文化原型对女大学生的合体性,抽取146名女大学生,采用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扫描系统,并辅以马丁测量仪等测量方法,对抽样进行了系统的身体数据测量,对所测量数据采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对女大学生身体特征贡献率最多的6个主成分,进而计算因子得分高低,将女大学生形体划分为瘦体、标准体,分析其特征所在,最后采用回归分析得出原型纸样设计中各控制部位与身高、胸围的一元回归方程,为修正新文化原型提供参考依据.
魔芋葡甘聚糖(KGM)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其因无毒无害、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亲水性,已作为创伤敷料得到了广泛研究.但由于KGM单独作为创伤敷料无抗菌作用、力学性能差等,因此,通常需要与其他成分结合形成性能完备的创伤敷料.以KGM不同类型创伤敷料为出发点,总结并讨论了其性能及用途差异.
为了解决眼罩和耳塞在使用过程的不舒适、不方便问题,对人体头面部尺寸进行特征点测量和分析,依据测试结果改进眼罩主体结构设计,解决眼罩漏光问题;通过织物触觉实验、透气和透湿实验分别对真丝面料进行相关测试,为改进眼罩面料触觉舒适性和热湿舒适性提供科学依据;将耳塞与眼罩进行滑动结合设计,方便耳塞收纳与佩戴,帮助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提高睡眠质量.
导电胶带在发电玻璃中起着传输电流的作用,选择合适的导电胶带对降低碲化镉薄膜电池组件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失效的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使用1#、 2#、 3#厂家的导电胶带制备成3种碲化镉薄膜电池组件试样,然后对比3种发电玻璃试样在85℃下加热1000 h后导电胶带与碲化镉电池背电极间的接触电阻,并对3种碲化镉薄膜电池组件试样进行湿热、热循环及电致发光测试。测试显示试样1中,3种导电胶带与碲化镉电池背电极的接触电阻值中2#
采用改进St?ber法,通过调节反应物的配比对纳米SiO2微球的尺寸进行调控;同时,为改善SiO2与有机体系的相容性,采用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SiO2进行了表面改性.研究发现:乙醇和正硅酸乙酯的体积比显著影响SiO2的微球尺寸,乙醇用量越大,粒径越小;随着KH570用量的增加,SiO2表面羟基含量先急剧下降,后趋于稳定;含7%纳米SiO2的聚甲基丙烯酸酯(PMMA)复合凝胶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均明显增加.将纳米SiO2复合凝胶电解质组装为导电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