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嗜血分枝杆菌感染二例研究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hx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提高对皮肤嗜血分枝杆菌感染的认识。

方法

报道2例皮肤嗜血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病原学特点及治疗随访的情况。

结果

2例患者均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皮损均发生在外伤后,临床最初均表现为界限清楚的皮下结节,逐渐出现破溃结痂和脓肿形成。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上皮细胞肉芽肿形成或组织细胞浸润,伴有灶状坏死和中性粒细胞脓肿形成。抗酸染色可见大量的阳性杆菌。细菌仅能在含有铁离子的培养基中生长,病原体经PCR后测序符合嗜血分枝杆菌。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患者利福平、克拉霉素和莫西沙星联合治疗后3个月,病情好转。

结论

嗜血分枝杆菌感染常发生于免疫抑制人群中,继发于外伤,表现为皮下结节和脓肿,组织学符合感染性肉芽肿改变,分子生物学是鉴定本病的可靠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penA、ponA、porB和mtrR突变与深圳市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2011年深圳市淋球菌临床分离株296株,采用琼脂稀释法筛选出头孢曲松低敏株[MIC (0.06~0.50)μg/ml]53株。将头孢曲松低敏菌株以及按照1∶1抽样原则随机抽取的53株高敏菌株,共计106株淋球菌作为试验菌株。对所有菌株penA、ponA、porB和mtrR基因进行PCR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宽谱中波紫外线(BB-UVB)照射对黑素细胞增殖率、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用0、10、20、30、40、50、100、200、300 mJ/cm2 BB-UVB照射原代培养的黑素细胞,采用CCK8法测定黑素细胞增殖率、多巴比色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NaOH溶解法测定黑素含量。分别用0、30、50、100 mJ/cm2 BB-UVB照射黑素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非经典Wn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临床及组织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2000—2014年诊治的9例上皮样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9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34.5岁,就诊时平均病程8.3年。8例始发于肢端,表现为结节、溃疡及淋巴水肿。组织病理示肿瘤细胞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构成,可呈栅栏状排列,中央有坏死,肿瘤细胞共表达细胞角蛋白、上皮膜
期刊
期刊
患儿女,13岁。3岁时无特殊诱因肘膝踝关节处突发粗糙肥厚斑块。因无自觉症状及其他不适,未予处理。此后皮损从未消退,亦未扩大。肘膝部损害上覆1~2 mm角化性丘疹,损害群集成片,部分融合。踝关节处损害为环状角化性斑块。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及轻度角化不全、毛囊角栓、棘层肥厚、真皮乳头增宽、乳头内毛细血管扩张、管周单个核细胞浸润,真皮浅层少许非特异性细胞浸润。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皮损特点及组织病理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