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肝细胞损害敏感期的始动因素. 方法对44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均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干扰素治疗,定期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外周血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eAg、抗-HBc和HBV DNA含量,治疗前进行肝活体组织检查. 结果干扰素治疗后第6个月的HBeAg阴转率为75.0%,随访1年后为
【机 构】
:
510630,广州,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肝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肝细胞损害敏感期的始动因素. 方法对44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均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干扰素治疗,定期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外周血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eAg、抗-HBc和HBV DNA含量,治疗前进行肝活体组织检查. 结果干扰素治疗后第6个月的HBeAg阴转率为75.0%,随访1年后为68.2%.肝细胞损害敏感期出现率为47.7%,其平均出现时间(3.14±1.49)周,平均持续时间(8.24±3.52)周,ALT平均升幅为基础ALT的(1.73±1.13)倍.肝细胞损害敏感期出现有利于提高干扰素治疗显效(Fisher精确概率,P=0.028).治疗前外周血中HBeAg水平较高、肝内炎症活动度适中及HBcAg表达活跃有利于肝细胞损害敏感期的出现.从发生时间分析,外周血中的HBeAg和抗-HBc水平下降与肝细胞损害敏感期的起始相吻合. 结论肝细胞损害敏感期的始动因素可能为:干扰素治疗抑制了病毒蛋白的合成,导致外周血中HBeAg和抗-HBc水平快速下降,降低了对识别HBcAg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免疫封闭作用,从而激活了CTL细胞介导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毒性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甲状腺素水平改变对抗癜癎药物(AEDs)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将实验组Wistar大鼠分别予以苯巴比妥、苯巴比妥加甲状腺素、苯巴比妥加丙硫氧嘧啶等处理.处理4周后用马桑内酯(CL)诱发癫癎.2.5 h后,采血测定甲状腺激素指标,并测脑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苯巴比妥组和苯巴比妥加丙硫氧嘧啶组游离甲状腺素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促
目的了解广东省是否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方法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广东省人群、宿主动物感染状况;用聚合酶链反应初筛,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从标本中分离立克次体;用血清学试验、序列测定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检测860份自然人群及321份鼠类血清标本,发现健康人群平均阳性率为3.84%,各调查点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02.39,df=8,P<0.01),山区和平原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
目的分析系统性硬化病合并肺动脉高压(PHT)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1997-2002年合并PHT的28例系统性硬化病患者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后病情变化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照同期住院的未合并PHT的73例系统性硬化病患者资料相比较.结果共有28例系统性硬化病患者合并PHT(27.7%),其中20例患者为血管源性PHT,8例患者为由于严重的肺纤维化导致的肺源性PHT.PHT的发生多起病
目的观察人间质胶原酶(MMP1)基因高效表达对体外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了pcDNA3-MMP1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经脂质体包裹后,转染张氏传代人肝细胞,Western blot检测MMP1蛋白表达量.在体外乙醇诱导纤维化培养条件下,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复合物标志(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细胞周围Ⅰ、Ⅲ型胶原生成状况,图象分析仪半定量分析胶原纤维的相对含量(RCC).结果
目的观察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窦内皮细胞凋亡及异丙酚对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三组(n=8):A组,肝脏缺血30 min再灌注6 h,再灌注即刻从股静脉输入生理盐水10ml@kg-1@-1 60min;B组,再灌注即刻静脉注射异丙酚20mg/kg,继之输入5%异丙酚50 mg@kg-1@h-1 h;C组,给予假手术处理,未予缺血,余处理同A组.再灌注6 h后取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