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探索

来源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B1230ZXC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结束后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逐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实践,从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养成勤学、好问、常动手的好习惯。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属于人文类学科,因此,教师要在讲授学生基本知识时,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伴随着人口的不断激增,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导致学生的课业压力、考试压力也频频增大,容易出现情绪和心理上的问题。为此,教师应将生命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字和语文的魅力,让学生看到生命的力量,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中职学校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可尝试探寻“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在中职学校的应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产业人才需求、行业标准有效衔接,这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具有深远意义。  一、“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的概念  “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是指形成以中职学校和企业双位主体,深度融合产业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把产业需求和教学
课程思政是让思政学科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将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政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以促进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注重“课堂有效性”。课堂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优良学风的形成,乃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等,都离不开课堂教学。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程改革必然要求。然而,热衷于追求“有效”教学时,往往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知识弱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格式化等,这些与“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课程思政的提出为思政教育延伸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寻求教育新途径提供了条件。课程思政是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的演变和升级,是通过“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方式,来深化思政教育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结合课程思政的理念,探析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内在联系及课程思政对思政课程的启示,提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径。
课程能力是教师从事课程活动和开展深度教学必备的关键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需要加强对教师课程能力结构的研究。教师课程能力模型由自上而下的文献搜集和理论基础探寻,以及自下而上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对中小学教师的访谈建构而成。之后通过专家评价法和问卷调查法,运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模型及编制的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获得由20个能力要点、34个题项构成的教师课程能力结构六维模型。该模型可以作为测量工具,考查教师的课程能力表现水平,为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着重强调的话题之一,也是各个阶段培养人才的重要理念。基于当前初中语文写作的发展形势,教师需要不断寻找多样化教学方法,通过情景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写作和阅读的兴趣,使写作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保障课堂教学活动内容更具吸引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作文成为整个语文教学中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作文水平,需要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写作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写作中,打破常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教师角色随着教育场景的变化而变化。迈入智能时代,教育时空的无边界性、知识样态的不稳定性、人机融合的教育发展趋势等特征日益凸显。与之相伴随的一种结果,是教学条件的智能化、教学关系的立体化、教学行为的人机交互性,而这亦是驱动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变革的根本立场。教师自我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一职业角色的性质、作用、目标和行为,主要取决于教师角色变革的价值逻辑。为此,该文基于价值理论的视角,建构了以价值基点、价值选择、价值规定和价值诉求为主线的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确立的价值逻辑框架。
本文以新疆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商务汉语”教学为例,梳理了近十年的教学现状,探讨中亚留学生“职场汉语的需求”“教学平台的搭建”“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应
本研究基于一项为期3年的中小学初任教师培训项目,以情绪劳动理论为视角,采用教育民族志研究方法,对初任教师表现的情绪伪装、情绪偏差、情绪失调3大类16种情绪困惑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