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儿,快乐的味儿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xiao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已有五个年头,一直在思考: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呈现怎样的状态,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课堂?为此,我在实践中摸索着。我立志要让课堂充满快乐,让同学们在快乐的学习中,体会生活的真谛。
  一、 教材之乐读出来
  我想:如果同学们在课堂上能大声地、美美地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那他就有了自己的体验,有了体验就会牢记于心。在教学苏教版小语教材《天鹅的故事》一文时,我让同学们先自己读读文中出现的三处天鹅的叫声,体会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能说出不同,但一读,就成了一个调。我随即问道:“这样读,能体现出不同吗?”同学们摇摇头。于是,我身体力行,边做动作,边发出这三种声调不同的声音,紧接着问:“听出来了吗?”有个学生立即举手:“老师,我明白了,我也想读。”于是,我请了他,没想到他读得比我还好。接着,更多的同学加入了朗读的行列中,有的读给同座听,有的读给小组听,还有的主动要求读给我听,同学们脸上洋溢着快乐。我想:此刻,他们体验到了朗读的快乐,而对课文的理解,也潜移默化地渗入他们的心田。
  二、 实践之乐玩出来
  语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何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呢?我常常会拿出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让同学们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一次口语交际课,让同学们开个义卖会,我提前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自己的二手物品。第二天,我刚走进教室,就看见桌子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说完要求后,我一声令下:“今天,就让我们的课堂做一回自由交易市场吧!”同学们立即炸开锅了。我观察:同学之间正在进行激烈的舌战,卖者想着如何高价卖出,而买者则极尽全力压低价格,还真有点做生意的范儿。我走近一个女孩身边,俯听她是如何将自己的笔卖出去的,只听她自信地说:“这笔外观好看,功能多样,我买来时,花了整整10元,现在五折卖给你,就一元吧!”我一听乐了,这折打得……周围的几个学生也笑她,她这才恍然大悟,开怀地笑了。我想:以后她再也不会算错账了。
  还有一次习作教学,要求同学们记一次体验活动,可以是当一回盲人,做一回老师等。我突然想到那次参加学校的暑期团队合作拓展训练时,有一个活动正好符合要求,何不将它搬进课堂,让同学们也体验一回。于是,我让同学们戴上红领巾,随我来到操场。我让同桌中的一位同学,将另一位同学的眼睛用毛巾蒙上,当一回盲人。另一位同学不允许说话,当一回哑人。两个人必须合作走完我设计的一段路程,当然,这条路上还有我精心设计的“埋伏”。同学们一开始很兴奋,可没走多久,哑人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不能让身边的盲人受伤。而盲人也很无助地将自己的安全完全托付给身边的哑人。同学们越来越认真,还不断总结经验,变换策略,最后,顺利到达目的地。在欢呼雀跃的同时,同学们也深深感叹:做一个健康人是多么幸福啊!
  三、 课余之乐亮出来
  进入四年级之后,我将儿童诗引入课堂,学生能从中找到更多的童趣。的确,当我第一次将《爸爸的鼾声》这首诗映示在大屏幕上时,有学生偷偷地在底下笑,可能觉得幼稚。一个男同学问我:“老师,这是你家宝宝读的诗吧。”我肯定地点点头,并说:“她和你们一样天真可爱,我相信你们也会和她一样爱上这些诗的。”果然一个学生小声地在底下念起来。我说:“读一读吧!”同学们放声读诗。读完后,他们笑了。我问:“说说为什么笑了?”一个女同学说:“他让我想起了我老爸打呼噜的声音,嘿嘿!”我笑着说:“你将这首诗读到心里去了。”其他同学也纷纷举手要求发表观点。讨论结束后,我说:“还想再读读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想!”我说:“那就快乐地读出来吧!”这样的体验是课文中没有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师范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有幸欣赏了薛法根老师《水》一课的教学,薛老师准确而透彻地解读作品,引领学生透过言语现象把握言语表达的艺术,直抵文本的“言语秘密”,令我回味无穷。现摘引三个教学片段进行赏析。  一、 概括场景,点明文本的言语内容  【教学片段一】  师:课文的第一句话谁记得?  生: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  师:(板书:缺水)课文的哪些句子、语段写出了缺水?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
期刊
近年来,马建明老师一直在自己的课堂中探索“言意互转,浑然一体”阅读教学实践,提出了“言意转换”的阅读教学主张,形成了“虚静、体悟与升华”阅读教学的审美结构。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让他的教学主张及教学风格更得到了精彩的演绎与提升。下面对此课教学片段作一赏析。  【教学片段一】  师:这种写法在这篇文章中多次出现,谁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一些不想跟别人说的事情,但是刘老师将
期刊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处深情话离别  白居易的诗,平实如话,浅近易懂。据说,他每次写好诗后,总是要念给不认识字的老婆婆听。只要老婆婆们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认真修改,直到她们听懂为止。  当然,自己的作品仅仅能让老婆婆们听懂还不行。想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成功,还需要将自己的作品在
期刊
一、 定格画面,感受“名”之文化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水》。(生齐读课题)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老师来考考大家。(师出示三幅图画)仔细看图,想想三幅画面对应的是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不能给这些画面分别起个名字?  生:第一幅图片是文中第1自然段,讲村民挑水的画面,我想到的名字是“挑水”。  师:村里人挑一担担水的画面,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也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挑水 一担水
期刊
读好句子,从基本的规范和技巧来说,主要是指在句子的停顿、重音和语调等几个方面达到基本要求。  一、 句子的停顿  所谓停顿,是指夹在一串音节中的空隙,这个空隙有长有短。“停”(本文中用“/”表示),指语音间的断;顿(本文中用“∧”表示),指语音间稍长一点的停留(语音不断)。  1. 停顿的种类  (1) 标点符号标示的停顿。标点符号是语句停顿的标志。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的相对
期刊
近年来,在乌鲁木齐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中尝试着进行了共同备课技术的实践,主要包括内容、工具、路径等,下面按照共同备课基本的路径做具体的阐释。  一、 运用工具,共同备课  我们采用的是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设计的备课模板:  模板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教学起点,是备学生,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有困难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因为学生懂的就不用教了。二是教学终点,是阅读这篇文章理解、感受的关键处,备的是教材,
期刊
体现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在诸多“情商”特征中“自制力强”以及“对人、事、物的热情”是每册教材中较为突出展现的,说明这两个特征是低年级学生容易理解并相对需要培养的部分。其次,教材中某一特征的展示较为直接和可操作性强。从各个数据统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各数字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在低年级培养学生某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情商”,建议给予一个相对统一、稳定的周期。  三、 运用教材中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良好“情商
期刊
我们这里讨论的“段落”,主要指课文中的“自然段”。它在形式上有明显的外在标志(通常是首行缩进两格),一看便知,无须辨析,所以习惯上又称“自然段”。  一、 读好段的规范要求  1. 读懂内容  对一段话的内容准确理解,是朗读好一段话的基础,同时,读的过程也是有效理解内容的过程。如——  怀素写字非常认真。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这样,怀素的字进步很快。(苏教版一上《怀
期刊
“章”在此指“文章”,即“独立成篇的文字”。读好章是朗读的综合训练,也是朗读的根本目的所在。  一、 读好章的规范要求  读好章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这里只是从“章”的整体这个角度提出几点要求。  1. 理解内容,把握基调,准确表达文章的感情  所谓“基调”,即作品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文章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一般来说,不同的文章基调各不相同。
期刊
【背景呈现】  在《孔子游春》一文第一课时的梳理课文环节,同学们清晰地认识到课文讲述了三个场景,也轻而易举地将后两处场景提炼为“论水”和“言志”,然而,我认为最简单的第一个场景——“赏春”(虽然课前也有所预料),学生们却是这样回答的——  小蒋:第一个场景是“游春”。  师:课题叫《孔子游春》,这篇文章的内容都是在讲游春,换一个词概括,好不好?(下面只有两位同学举手)  小余:看春。  小李:望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