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长沟通的妙招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ch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和家长经常产生矛盾,无论班主任怎么努力,总有家长不满意。加之双方沟通不畅,导致家校对立,严重影响了班级工作的开展和家校合力的形成。事实上,好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是讲策略、有技巧的,通过一些巧妙的招数提高处理问题的层次与境界,轻松实现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第一招 反向心理调节法
  反向心理调节法,专用于情绪失控的家长,是指对同一问题不同角度的心理反射。家长教育子女遇到困难来找班主任抱怨时,班主任要从积极方面去疏导,从不利中挖掘、寻找到令人信服的有利因素,使家长摆脱消极情绪。
  例如,某家长找班主任诉苦,反映孩子不肯做家务,甚至与父母争吵的问题。班主任首先要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孩子的父亲经常在外地,母亲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一手包办家务。最近因重感冒,全身无力,想教孩子烧菜,分担家务,结果孩子不仅拒绝,还大吵大闹,要去外面吃大餐。對此,班主任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分析孩子不想做家务的原因:父亲常年在外地,母亲觉得孩子缺少父爱,全心呵护孩子;同时又认为孩子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所以从不让他做家务。这就导致孩子以为做家务是家长的事,根本没有感恩意识。
  找到问题的根源后,班主任则要思考如何引导家长发现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这时可以选择运用反向心理调节法来疏导家长:孩子不愿做家务不是品德恶劣,而是缺乏感恩意识。只要在生活中主动培养这些意识,如家长与孩子一起分享美味食物,一起分担各种家务,长期坚持下去,孩子就能进步。经此点拨,家长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以及孩子的可塑性,经过家校联合教育,后来家长反馈,孩子果然愿意做家务了。
  这位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时,就很好地运用了反向心理调节法。虽然早知道家长溺爱孩子是引发问题的根源,但班主任并没有在家长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指责家长,而是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角度,在倾听和交流中使家长的情绪平复下来,然后再提出问题根源,让家长认识到自身问题,以达成有效的沟通。
  第二招 玫琳凯寓贬于褒法
  美国卓越管理者玫琳凯曾说:“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在批评前,先设法表扬一番;在批评后,再设法表扬一番。要力争在友好的气氛中开始谈话并结束交流。如果能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那你就不会把对方激怒。我看到过这样一些管理者,他们对某件事情大为恼火时,必将当事人臭骂一顿。这是毁灭性的批评,而不是建设性的批评。人的自尊心有时很脆弱,都希望得到表扬而不希望受到批评。”
  而班主任与家长的交流,也应遵循玫琳凯提出的寓贬于褒法,以尊重对方为前提,不直接指出孩子的过错,首先肯定孩子的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之处,交代请家长到校的原因,最后提出建议,给予鼓励、安慰和期望。比如有一个学生总是迟到,家长到校后,班主任可以这样说:“某某家长,你的孩子有很多优点,很上进,自尊心也很强。但最近经常迟到,这样不好,孩子如果不养成好习惯,未来也会受影响。这孩子天资聪颖,如果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一定会很优秀。”这样,家长会觉得班主任是为孩子好,愿意接受班主任的意见和批评。
  很明显,玫琳凯的寓贬于褒法,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表述委婉温和,既达到了帮助学生的目的,也易被家长接受,还实现了有效沟通。
  第三招 双向施爱化解纠纷法
  学生之间因矛盾而导致伤害性事故,是班主任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双方的责任认定往往是班级纠纷的根本。如何化解纠纷,避免事态扩大化?
  好的班主任常常运用双向施爱的方法,用爱去缓和冲突,化解纠纷。比如体育课上,两学生相撞,学生甲的脸颊被乙的眼镜架棱角划出口子,班主任把甲带去医院缝合伤口并通知家长。双方家长到校后,班主任温和地说:“甲同学特别坚强,划破口子没喊疼,也没有责怪乙同学,真是勇敢明理宽容的男子汉。”甲同学的父亲本来担心儿子“破相”,满腔怒气而来,看到儿子无大碍,又听到班主任的慰勉,心态马上平和了许多。
  班主任又对乙同学说:“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刚才还在为甲同学担忧,为自己的莽撞行为自责。”乙同学的家长本以为班主任会责难一番,心存顾虑,见老师关爱体谅孩子,就主动承担了医疗费用。最后,双方家长和和气气地与班主任交流一番后平静离开。
  班主任用关爱和宽容对待纠纷双方,实际上起到了示范作用,教学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妥善处理日常纠纷和矛盾。同时也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涉事同学的关爱,得到家长的由衷认同,为家校友好沟通夯实了基础。
  第四招 家教策略适时点拨法
  班主任和家长之间是合作关系,在家长遇到家庭教育难题时,班主任也要适时指导点拨,让家长教育孩子有章可循。在家长无助时帮助其掌握具体可行的家庭教育操作方法,是家校有效沟通能长久持续的根本保障。
  比如,针对许多学生回家后做作业常分心的问题,班主任可以指点家长运用固定学习情境培养法。让孩子拥有固定的学习环境,形成一种定向的学习地点,让孩子在该处坐下就条件反射般地想到学习,这在心理学上叫“地点动力定型”。
  在此基础上,家长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确保无声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并时刻防止孩子走神。站在家长的角度看问题,想家长之所想,为家长提供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法,着力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为进一步有效沟通提供驱动力。
  舒晓辉 摄
  编辑点评:
  班主任和家长的出发点其实都是为了孩子好,但现实教育中难以避免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双方达成有效沟通。为了化解矛盾,班主任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一定要讲究策略和技巧,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创建和谐的家校关系。
  (责任编辑 陈 殷)
其他文献
“站这儿!叶老师,请帮我盯下!”我正在批改作文,王老师拽着一个小男孩气冲冲地闯入办公室。  定睛一看,我忍俊不禁:老师面色阴沉,额头骨筋毕现,一副很生气的样子;学生则拳头紧握,倔强的小脸上满是不服。  稍作交流后,我目送王老师回去授课,然后示意那孩子靠近,他竟连头都不抬一下!  这“小毛驴”我当然认识,还很熟悉。小家伙长得挺结实,既聪明又听话,教过他的老师都赞不绝口,怎么升了一个年级后就完全变了样
计划生育30多年来,有一观念已在我们心里根深蒂固:一个家庭就应该只有一个孩子。我就是在这样的观念下长大,后来当了班主任,我的很多学生也是独生子女。如今“二孩时代”到来了,很多孩子接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何做好大孩的思想工作,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记得刚开始实行双独子女家庭可以生二孩的政策时,我班有一个女生的妈妈怀了二胎。当时,小姑娘非常抵触这件事,在家里大哭大闹,甚至
“学习卫生好榜样,窗明几净心情爽,遇到杂物要拾起,清扫保洁永不忘……”每次听到同学们唱起这首自编的歌曲,看到他们积极认真打扫卫生的场景时,我心中就会激荡起一丝欣喜。  开学后的几周里,教室的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杂物星星点点,桌椅对不整齐,黑板也擦不干净。虽然在组班之初就已经拟定了班级卫生制度,安排了值日学生,但学生自觉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总是敷衍了事、匆忙应对。为此,我课前经常要到教室督办,同学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