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中外联合办学视野下复合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这一问题,介绍了中外联合办学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公外的教学现状,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加强教育教学创新,革新课程设置,深化培养层次与建立市场需求机制,强化大学外语教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以期进一步促进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公外教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整合资源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校的公共外语教学大多采用统一教学大纲、相同教学目标和能力标准,以通用教材授课为主,以应试教育为主线、教学形式与方法基本一致、公外教学与大学生的专业应用需求严重脱节、高分低能现象严重。(周流溪2003:2257)大学外语一成不变的基础教学定位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是所学知识与学生专业及职业需求关系不大,缺少能力和知识的衔接,这导致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四、六级高分通过,但在日常生活中听不懂、说不出甚至看不懂专业文献。从而无法满足学生对专业学习、撰写论文及今后T作上的需求。有些院校在大三时虽开设了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选修专业外语课,但讲授多以汉语为主、在课堂中夹杂些孤立的专业术语,定位不清,形同虚设,而非真正的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外语素质的提高。对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或缺乏专业技能的外语专业的学生,或是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但外语应用能力低下的单一型人才,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公共外语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值得大学外语教师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陈桂华(2002:58~59)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的大学俄语教学改革探析》一文中指出了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的中外联合培养将是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纯粹的外语语言技能课程在未来将逐渐退出大学外语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在国际环境下与某一学科、职业或者目的有着紧密联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本文研究的重大意义
本文对于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可以依靠联合办学,方便利用实践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国外的学习与生活,可以得到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利用联合办学的优势,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的语言能力以学以致用,弥补了外语学习中缺少语言环境的不足,同时学习了他国文化,了解了别国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先进的科学与技术。本研究坚持“专业十外语十技能”的改革模式,秉承“办学围绕市场转,培养人才规格随着需求变”的原则,共同培养精通外语、懂专业、掌握现代技能、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社会型的各类人才,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提供理论上的贡献。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中外联合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
三、调研步骤
本文调研范围是沈阳、大连8所与俄罗斯联合培养本科生的院校。调查对象是206名即将出国的大二后学生和回来的大四后学生(即2+2模式,最终成绩合格双方学校均授予学位的项目),对他们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和定量兼用法;调查工具是经过修改的归国留学人员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出国的最佳时间、授课教师的专业及国籍、教材使用版本、出国动机共4项,具体如下:
调研结果与分析:
从表1、2可以看出,学生更喜欢大二或大三初期出国(占72.23%),即“1+3”或“2+2”模式更受欢迎,大二初的即在国内学一年外语强化及国内的通识课,然后出去的占更大比例(占42.23%),而在国内时他们更喜欢国内国外专业教师配合着上课(42.23%)或培训后的专业外语教师上课(33.5%),尤其不喜欢直接由外教或国内外语老师上课。通过访谈得知,原因主要是:大学与高中时生活、学习环境、上课习惯,教师讲课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得适应一段国内的大学生活,另外大一时国内的通识教育课对学生也是非常有用的,想出国的学生通过一年或两年国内国外教师配合着上课,口语和听力会有长足的进步,对专业基础知识(双语的)的掌握也会很扎实,已具备出国进修课程的条件。
表1中,支持大四初(3+1)出国的人数非常少,只占9.22%,访谈得知:多数学生觉得前三年在国内学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都较扎实,最后一年出国时间太短,只能熟悉环境,练练口语、听力,开扩下视野,对专业提升不会有太大帮助,相反他们认为出国2年或3年,本科后考核合格与硕士连读,更深层次进行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完成本硕完整课题更有必要。
表2中,学生认为纯国内外语老师和纯外国老师上课的比率都不高,都不到7%,通过访谈得知:对于出国学生的先期准备课程,纯外教上课初期听不懂,专业也不熟悉,收效甚微;而纯国内外语老师上课,与专业脱节,没有语言环境等对出国学生来说没有太大帮助,所以这两种情况他们都不太赞成。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都喜欢中外联合双语教材和国内双语的(占70%多),更喜欢中外教师通过商洽、取其两国教材的精华联合编写的,国内双语教材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下降,而中外联合编写的双语教材逐年提高,他们对纯汉语教材逐年降低,到第四的降至4.9%,这就意味着想出国的学生对纯本国语教材不太感兴趣;对国外教材随着年级增加逐年上升,国外原版教材从大一时的11.7%上升到大四时的33.9%。究其原因:大一学生外语水平不高,专业术语不是太懂,同时又想尽快提高外语水平,了解更多专业知识,为了尽早和国际接轨,所以喜欢用中外老师联合编写的精华版教材;随着年级增长,外语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增多,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的愿望越来越强了,为后续的出国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6名学生中出国目的是不同的,好找工作和工作需要的占到67.96%,好找工作占的比例最高,可能与国内大学生众多,竞争激烈有关,他们有了执着的目标就会好好学习,学好要学的东西,也会培养这方面的兴趣。而遗憾的是工作需要的只占26.8%,不是太理想;出去开阔视野的占到20%。究其原因:部分人有可能对专业的兴趣度不是太高,外语较好,家庭条件也较好,孩子的独立性又较强,出去见见世面,再定方向,凭着国外文凭的牌子较好找工作。
综合上述四表,被调查和访谈的206名学生出国目的分成几类,但多数学生出国是为了好找工作和工作需要;他们认为为了完成课程“1+3”和“2+2”的本科模式更好些,为了深层次合作研究、长远的学科发展、专业的学术交流,“2+3”,“2+4”这种本硕一条龙培养模式更好,更有利于课题的连续和完整性;他们认为在国内期间中外教师商洽的取两国专业优势内容作为教材使用,由中外教师配合上课更好,更有利于出国学生的发展。总体来说,引进国外教师、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教材内容,满足外方的培养目标要求,同时要结合我方的实际,融进我方的专业特色课程,取长补短,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外籍教师负责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方教师负责基础外语和专业课的教学引导工作,强化学生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进入高年级阶段采用外方教材进行外语教学,以适应学生毕业后出国深造或在国内商贸部门、涉外企业就业的需求。
四、建议
1.提高中外联合办学层次
目前中外联合培养仅限本科阶段,只是共修课程,科研合作还比较薄弱,各大院校应积极拓展与外方高校进行长期的科研、学术合作,共同培养本硕一体的研究生、博士生的交流与合作。如“2+3”“3+2”“3+3”培养模式,这样可以使教育不断线,保障课题的连续和完整性,即培养专业十外语十深层科研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创新课程设置与建立市场需求机制
改进课程设置,相互商讨增添双语的应用性、实用性强的课程内容。(戴炜栋1999:3)为使教育国际化,中外联合办学的课程设置应是双方专家通过商讨并充分考虑实用性、循序渐进性、适度兼顾的原则进行整合,重新编写,将课程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处于相对同步的状态。
3.充分利用外方教育市场
为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时俱进,高校专业和外语教师可以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平台把握和充分利用外方的教育市场、教育资源,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为自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政府要有足够的政策保障
设立完善的奖学金制度、提供多样化的资助,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出国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在医疗保险、签证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关键词:公外教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整合资源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校的公共外语教学大多采用统一教学大纲、相同教学目标和能力标准,以通用教材授课为主,以应试教育为主线、教学形式与方法基本一致、公外教学与大学生的专业应用需求严重脱节、高分低能现象严重。(周流溪2003:2257)大学外语一成不变的基础教学定位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是所学知识与学生专业及职业需求关系不大,缺少能力和知识的衔接,这导致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四、六级高分通过,但在日常生活中听不懂、说不出甚至看不懂专业文献。从而无法满足学生对专业学习、撰写论文及今后T作上的需求。有些院校在大三时虽开设了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选修专业外语课,但讲授多以汉语为主、在课堂中夹杂些孤立的专业术语,定位不清,形同虚设,而非真正的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外语素质的提高。对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或缺乏专业技能的外语专业的学生,或是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但外语应用能力低下的单一型人才,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公共外语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值得大学外语教师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陈桂华(2002:58~59)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的大学俄语教学改革探析》一文中指出了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的中外联合培养将是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纯粹的外语语言技能课程在未来将逐渐退出大学外语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在国际环境下与某一学科、职业或者目的有着紧密联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本文研究的重大意义
本文对于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可以依靠联合办学,方便利用实践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国外的学习与生活,可以得到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利用联合办学的优势,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的语言能力以学以致用,弥补了外语学习中缺少语言环境的不足,同时学习了他国文化,了解了别国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先进的科学与技术。本研究坚持“专业十外语十技能”的改革模式,秉承“办学围绕市场转,培养人才规格随着需求变”的原则,共同培养精通外语、懂专业、掌握现代技能、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社会型的各类人才,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提供理论上的贡献。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中外联合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
三、调研步骤
本文调研范围是沈阳、大连8所与俄罗斯联合培养本科生的院校。调查对象是206名即将出国的大二后学生和回来的大四后学生(即2+2模式,最终成绩合格双方学校均授予学位的项目),对他们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和定量兼用法;调查工具是经过修改的归国留学人员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出国的最佳时间、授课教师的专业及国籍、教材使用版本、出国动机共4项,具体如下:
调研结果与分析:
从表1、2可以看出,学生更喜欢大二或大三初期出国(占72.23%),即“1+3”或“2+2”模式更受欢迎,大二初的即在国内学一年外语强化及国内的通识课,然后出去的占更大比例(占42.23%),而在国内时他们更喜欢国内国外专业教师配合着上课(42.23%)或培训后的专业外语教师上课(33.5%),尤其不喜欢直接由外教或国内外语老师上课。通过访谈得知,原因主要是:大学与高中时生活、学习环境、上课习惯,教师讲课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得适应一段国内的大学生活,另外大一时国内的通识教育课对学生也是非常有用的,想出国的学生通过一年或两年国内国外教师配合着上课,口语和听力会有长足的进步,对专业基础知识(双语的)的掌握也会很扎实,已具备出国进修课程的条件。
表1中,支持大四初(3+1)出国的人数非常少,只占9.22%,访谈得知:多数学生觉得前三年在国内学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都较扎实,最后一年出国时间太短,只能熟悉环境,练练口语、听力,开扩下视野,对专业提升不会有太大帮助,相反他们认为出国2年或3年,本科后考核合格与硕士连读,更深层次进行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完成本硕完整课题更有必要。
表2中,学生认为纯国内外语老师和纯外国老师上课的比率都不高,都不到7%,通过访谈得知:对于出国学生的先期准备课程,纯外教上课初期听不懂,专业也不熟悉,收效甚微;而纯国内外语老师上课,与专业脱节,没有语言环境等对出国学生来说没有太大帮助,所以这两种情况他们都不太赞成。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都喜欢中外联合双语教材和国内双语的(占70%多),更喜欢中外教师通过商洽、取其两国教材的精华联合编写的,国内双语教材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下降,而中外联合编写的双语教材逐年提高,他们对纯汉语教材逐年降低,到第四的降至4.9%,这就意味着想出国的学生对纯本国语教材不太感兴趣;对国外教材随着年级增加逐年上升,国外原版教材从大一时的11.7%上升到大四时的33.9%。究其原因:大一学生外语水平不高,专业术语不是太懂,同时又想尽快提高外语水平,了解更多专业知识,为了尽早和国际接轨,所以喜欢用中外老师联合编写的精华版教材;随着年级增长,外语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增多,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的愿望越来越强了,为后续的出国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6名学生中出国目的是不同的,好找工作和工作需要的占到67.96%,好找工作占的比例最高,可能与国内大学生众多,竞争激烈有关,他们有了执着的目标就会好好学习,学好要学的东西,也会培养这方面的兴趣。而遗憾的是工作需要的只占26.8%,不是太理想;出去开阔视野的占到20%。究其原因:部分人有可能对专业的兴趣度不是太高,外语较好,家庭条件也较好,孩子的独立性又较强,出去见见世面,再定方向,凭着国外文凭的牌子较好找工作。
综合上述四表,被调查和访谈的206名学生出国目的分成几类,但多数学生出国是为了好找工作和工作需要;他们认为为了完成课程“1+3”和“2+2”的本科模式更好些,为了深层次合作研究、长远的学科发展、专业的学术交流,“2+3”,“2+4”这种本硕一条龙培养模式更好,更有利于课题的连续和完整性;他们认为在国内期间中外教师商洽的取两国专业优势内容作为教材使用,由中外教师配合上课更好,更有利于出国学生的发展。总体来说,引进国外教师、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教材内容,满足外方的培养目标要求,同时要结合我方的实际,融进我方的专业特色课程,取长补短,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外籍教师负责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方教师负责基础外语和专业课的教学引导工作,强化学生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进入高年级阶段采用外方教材进行外语教学,以适应学生毕业后出国深造或在国内商贸部门、涉外企业就业的需求。
四、建议
1.提高中外联合办学层次
目前中外联合培养仅限本科阶段,只是共修课程,科研合作还比较薄弱,各大院校应积极拓展与外方高校进行长期的科研、学术合作,共同培养本硕一体的研究生、博士生的交流与合作。如“2+3”“3+2”“3+3”培养模式,这样可以使教育不断线,保障课题的连续和完整性,即培养专业十外语十深层科研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创新课程设置与建立市场需求机制
改进课程设置,相互商讨增添双语的应用性、实用性强的课程内容。(戴炜栋1999:3)为使教育国际化,中外联合办学的课程设置应是双方专家通过商讨并充分考虑实用性、循序渐进性、适度兼顾的原则进行整合,重新编写,将课程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处于相对同步的状态。
3.充分利用外方教育市场
为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时俱进,高校专业和外语教师可以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平台把握和充分利用外方的教育市场、教育资源,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为自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政府要有足够的政策保障
设立完善的奖学金制度、提供多样化的资助,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出国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在医疗保险、签证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