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追寻(一)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iwen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巍巍武夷山,绵延千里,滔滔赣江水,日夜东流。
  想到赣南自然想到红都瑞金,想到长征出发地于都,想到苏区精神,想到赣南采茶戏那缠绵委婉、激情奔放的歌声,这是一个文化的象征,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精神高地。
  (一)
  追寻初心的足迹,仰视不朽的丰碑。
  2019年5月,习总书记循着红色足迹,来到于都河畔瞻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原于都县城东门渡口,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深入潭头村看望苏区的父老乡亲,一言一行饱含着党中央对赣南老区的深切关怀,饱含着习总书记对赣南980多万人民群众的无限牵挂。他强调,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宗旨,要高举继续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苏区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追寻习总书记视察赣南的步伐,我怀着敬仰的心,行走在原中央苏区广袤的山川大地上,徜徉在那一段段艰苦卓绝的硝烟战场上,聆听着一个个动人心弦气壮山河的革命故事。曾记否?88年前“一张烈士证”、“75双草鞋”悲凄的革命爱情;曾记否?“八子参军”、“马前托孤”壮烈的革命情怀;曾记否?“苏区干部好作风”、“十送红军”鱼水情深的动人场景;曾记否?“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画面……打开记忆的闸门,脑海深处不断浮现出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滚滚烽烟,耳边想起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嘹亮哨声,那奔腾不息的历史洪流,那高高飘扬的革命军旗,那激荡山谷的搏杀呐喊,是那样地让我兴奋与激动,让我敬仰与崇尚。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这悲壮雄浑的歌声呼唤着我踏上了赣南苏区这片红色的土地。
  行走在赣南苏区,我被眼前的一座座山川、一条条江河、一所所村庄,一望无际的田野、果园,一派和谐繁华的街道、城市所吸引,这绿色的诗行,这跳动的音符,让我抑制不住地为之歌唱,蹁跹起舞。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耳熟能祥的诗句,让我从小就知道了“红都瑞金”,知道了那里是共和国的摇篮,知道了那里是让无数人向往的地方。今天,我再次来到瑞金,抚今思昔,怎能不慨叹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变迁?怎能不俯下身子汲取其无穷的精神力量?
  穿越时空,我回到了1931年11月。其时,中华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正在瑞金隆重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了,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从此,瑞金就成为了全国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领导的指挥中心,从此翻开了“当惊世界殊”的伟大篇章,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如火如荼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但见前来苏区学习的党员干部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到瑞金去寻“根”,到赣南去溯“源”,已成为人民当下追求的风尚,已成为全体党员的自觉行动。赣南军民用血肉之躯铸就的“苏区精神”,一道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成为了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这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播洒于赣南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所向披靡,流向赣江,奔向大海。
  行走赣南苏区,我想起了离赣州200多公里的井冈山。五百里井冈曾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共和国摇篮赣州一脉相承,开创了中国革命启航的帆船,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石。
  我站在黄洋界哨口举目远眺,云海茫茫,满山杜鹃,翠竹摇曵,苍松挺拔,再也不见当年的硝烟,但见游人如织,熙来攘往。此时此刻,心头涌上毛泽东主席《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反复默念诗词,仰望于斯,让我感慨万千,顶礼膜拜。据史载,1965年5月,毛泽东主席重上井冈山时,指着险峻的黄洋界,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就是黄洋界!当年我们就是利用黄洋界的险要地形,经过和敌人的几次较量,把敌人赶下了山。”93年过去了,黄洋界早已换了人间。
  漫步在井冈山崇山峻岭中,郁郁葱葱的翠竹依然丰茂,清澈凛冽的山泉依然甘甜,八角楼的灯光依然亮亮堂堂,大小五井、会师纪念馆、革命博物馆等传统教育基地依然人山人海,在这里让我体会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蓬勃力量,让我体会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英明伟大。
  随游人登上五指山峰顶上,瞭望远处,峰峦矗立,林海茫茫,万壑争流,云雾缭绕,一幅如诗如画之美景让我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在井冈山路的商业街上,尽显高楼林立,商铺栉比,人头攒动,车水马龙,让我体味到了“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的真挚情怀,让我目睹了井冈人民扬眉吐气、幸福美满的日子。我想那些长眠于此的英雄们,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们,看到今日欣欣向荣之井冈,一定会如愿以偿了,终可安息笑慰了。
  此次从井冈山到赣南苏区,是一次学史明理、增信、崇德、 力行的再教育,那里的一山一水已化作红色的血脉流淌在苏区人民心里,那里的一草一木已化作红色的灵魂根植于中国人民心中。
  过去、现在、将来,我们永远都不会忘却这块红色的土地,永远要把共和国这座不朽的丰碑牢记心底,奋勇前进。
  (二)
  驰骋红色赣南,赓续精神血脉。
  贛南山川纵横、河流遍布、田野阡陌、村庄美丽。在这片红土地上,客家儿女勤劳善良,淳朴勇敢,城乡繁华,多姿多彩。
  从赣州这座古老的宋城驱车前往瑞金100多公里的路途上,听同行的友人介绍,瑞金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在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前称“瑞金监”,归雩都县管辖。至唐天佑元年,因在此掘地得金而名,金为瑞,自始称之为“瑞金”。瑞金是人民共和国的“根”,有着无比丰富的红色资源,有着许多让人景仰的革命故事,有着无数让人难于忘怀的峥嵘岁月,红色的脉搏跳动在每一寸土地上,红色的旋律弹奏着最动听的歌儿。
  瑞金叶坪的红军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13米,塔基为五角形,塔身为炮弹形的红军烈士纪念塔,正前方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8个有力的大字,正南端有一座四方形的“博生堡”,东北角有一座三角形的“公略亭”。我站在红军检阅台上,环视着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60多万牺牲的苏区军民而建立的红军广场系列纪念建筑,心中升腾着一股喷薄而出的宏大力量,通透全身,如沐甘霖。此时,天际边仿佛又传来了毛泽东主席:“同志们辛苦了!”“红军万岁!”“苏维埃共和国万岁!”那宏亮的声音,似乎我又闻到了红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弥漫硝烟,看到了当年隆重庆祝“一苏大会”胜利召开的历史画卷。我知道从那一刻起,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扬帆起航,一个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即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赣南苏区已变成赤色的世界,90年前共和国摇篮的诞生地正在描绘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篇章。走进叶坪、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信步来到当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王稼祥等领导居住及苏区中央局机关办公的旧房子前,走进“一苏大会”的旧址谢氏祠堂、红军无线电总队、《红色中华》报等旧址,听讲“十七棵松”、“十八杆红缨枪”、“烈士村”等红色故事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这个根本宗旨。所以至今保留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诗碑,才有了传唱近90年的歌谣“红井水哟,甜又清……”,才有了“红井”成为世界人民仰慕的圣地。历史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共产党,人民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共产党人。回望走过的路,深刻的历史证明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高于天,苏区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让赣南红旗漫卷,风景独好。
  当我站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八子参军”和一尊身前摆满草鞋的陈发姑雕塑前,听完“八子参军”壮烈牺牲和军嫂陈发姑一生用75双草鞋守望丈丈归来的爱情故事后,我已泪流满面,悲痛不已。据统计,瑞金当时只有240000人,就有110000人参军参战,有50000人为革命捐躯,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17166人,仅长征路途中就牺牲了10800人;购公债68万元,借出25万担谷子,长征时存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2600万银元一并用于支持革命,这是一组干燥的数字,却也是最生动的数据。我想这不正是瑞金人民大爱无疆的生动体现吗?不正是苏区人民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待续)
其他文献
看到挂在阳台上空空的鸟笼,我便会想起那只陪伴过我,给我带来快樂时光的小八哥~杰莉。不知它现在身在何方,过得怎样,是否也会想起我。  我和杰莉相遇在一个初秋的傍晚,骤雨初霁,天气凉爽了许多。我早早吃过晚饭,来到汝河河畔散步。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野花和秋草的芬芳弥漫在空气中,草尖上挂着盈盈水珠,晶莹剔透。西边红霞满天,不时传来猫头鹰的叫声,秋虫也在草丛中鸣唱。突然几声鸟的凄厉叫声传入耳边,我快速朝着令
期刊
项羽愚仁。鸿门宴放走刘邦,恐怕是项羽的愚任思想在作祟,爱面子,怕其他诸侯耻笑。其实,项羽杀人多矣!“坑襄城降卒,弑秦降王子婴,杀义帝楚王心,坑秦卒二十余万,何必在乎区区一个刘邦?  项羽不能用人。刘邦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期刊
窗外,暮色四合,袅袅的炊烟冉冉升起,渐渐融入无尽的空间。我仿佛听见我的母亲倚在门口,大声地呼喊她的儿女回来吃饭。童年的生活像一幕幕旧电影在我的脑海中一一闪现……  我的家乡在一个离县城十几里远的农村里,记得儿时家家都垒有灶台,烧锅做饭,我家也不例外。記得母亲最拿手的是摊煎饼,这可是一个技术活。母亲首先舀上几勺面搅成面糊,里面兑上一点盐,葱花。然后才在锅里倒上一点油, 小火,待下面变成焦黄后再翻个过
期刊
每到瓜果飘香的季节,我就会想起小时候父亲种甜瓜的情景,想起夏日在瓜棚里度过的那段最温馨最美好的时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生产队把少量的土地承包给个人,父亲也承包了6分地,承包费每年60元,准备种甜瓜。为延长甜瓜的生长期,父亲先在家里育苗,用坏的脸盆铁桶、旧的泥盆瓦罐,先装满细河沙,然后将甜瓜种子均匀的插进沙里,浇适量的水,覆盖薄膜,白天搬到室外阳光下,黑夜搬进室内,当
期刊
这是一块贫瘠的土地,贫瘠得亩产不到300公斤;这是一片脆弱的环境,脆弱得水土流失比比皆是;这是一处复杂的地势,复杂得沟壑纵横,这就是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海东市南部,也就是青海拉面的诞生地——化隆回族自治县。  “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寓意: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生活的轨迹不止一种,思想的认识不止一语。只要认准目标,义无反顾,脚踏实地,就会走出一条理想的人生之路。  凡是有一个认
期刊
近日重读司马迁《陈涉世家》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时,其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豪气冲天、慷慨激昂的至理名言,顿时让我联想到了赣粤边际的小山村王侯,想到了子宫山的传奇故事,想到了百千年的漫漫石街路,想到了千万挑夫“运盐”到中央苏区的悲壮史诗,这无数厚重的历史,秀美多姿的山水,如诗如画的山村,逝去的经年旧宿,今日的富足繁华,让我不由自主地心之所向,满怀着冀望走进了秀美的王侯新村,开启了一次绿色与红色交
期刊
我从睡梦中睁开眼睛,黑夜已经过去,微明的晨光隔着竹笆窗照进屋内。房间里的一切,窗前的竹桌、靠在墙角里的锄头……都在朦胧中沉默着,似乎像我一样困倦。今天是星期日,我心头一阵松弛,又闭上眼睛,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等待阳光爬上窗棂。  突然,一声凄厉的叫喊,凶恶的喝斥声、猛烈的撞击声同时从土坯墙那边传来。惊恐使我不能再安心享受被窝里的美景,我爬起来穿衣服,心想:邻居家又爆发“战争”了。我推开门一看,邻居老杨
期刊
王先生今年50来岁,中等个子,放暑假后老婆带着儿子回了乡下老家,他一人居住在市里。晚上他不喜欢外出散步,唯一 嗜好,就是喜欢洗完澡后,置身裸体地占在阳台前向下看外边的风景。  对面楼上住着位40来岁的杨女士,她的客厅正好对着王先生的落地阳台,每次看到王先生肥胖的裸体,都觉得特别羞涩,甚至恶心,吓得不敢往对面正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杨女士向小区物业反映了这一情况。  小区物业负责人找到王先生,说明
期刊
何为艺术?  字典上的解释为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音乐、舞蹈、美术、雕塑、文学、曲艺、戏剧、电影等。  其实,依笔者愚见,艺术者,一言以蔽之,就是“伪装”。依此推論,艺术工作者,就是“伪装者”。  何以见得?  举例来说,一位画家画了一只老虎,不论这只老虎是如何的威风凛凛栩栩如生,终究只是一只纸老虎,是假的。即便还有人能够打造出布老虎塑料老虎电子老虎,甚至有人披上虎
期刊
一  秦钟现在的身份有两种,一种身份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副处级),正儿八经的公务员,另一种身份是部下属改革后新组建的副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总支书记、主任,法定代表人。当组织部找他谈话时,秦钟还是很愉快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秦钟工作三十多年,以前也任过单位的法人,那是在二级单位的时候。现在,第一次以这样的身份任一个单位的法人,觉得改革真奇妙,感到很新奇,心里稍微起了一点小波澜。  秦钟把这个消息当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