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面对当今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每一个学校都关注的话题。教师们要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对学生开展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做了一些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方式
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其间蕴含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因素。创造性思维是指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凡是没有有效方法可供直接利用、不存在确定规则可以遵循的思维活动都属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辩证应用的综合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所展示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是激励学生思维发展的诱因,都可能触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高中生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原因
当代高中生的思维大多数缺乏创造性,其原因主要是受我国原有的教育制度影响。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家长注重考试成绩,学校注重升学率,这都严重的影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顺利发展。
1、在教学观念上,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按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不许学生产生怀疑和假想。如果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提出出格的问题,教师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把他们的思考引到自己设计的程序上,这就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制,束缚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例如:一个语文名词就是这种解释,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分。
2、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只重视结果,即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掌握却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忽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过程。美国心理学家诺曼指出:“我们让学生学习却很少教他们怎样学,我们要学生解决问题却很难教他们如何解问题,有时我们让学生记忆很多的东西但又不教给学生记忆的技巧”。这就造成了学生失去学习动机和兴趣,因而影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条件,学习动机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之一,它能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去探索与研究问题。例如在上语文课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件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做一些新奇的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在教室明显的地方悬挂一些名人名句和名人的相片,使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探索其究竟的欲望。
二、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
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2、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在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作者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做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
3、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个人创造性的解读。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可见,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结束语:
语文素养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要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积极探索各种途径。而它的养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没有一种终结状态,所以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带领学生共同努力,随着语文教育过程不断深入下去。语文教学中,要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学生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用的语文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创新精神、研究能力、科学素养,激发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高霞,杨明全.《新课程下的教师观与教师角色转变》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 钟启泉《教学模式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刘明远.《21世纪,谁来教综合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方式
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其间蕴含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因素。创造性思维是指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凡是没有有效方法可供直接利用、不存在确定规则可以遵循的思维活动都属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辩证应用的综合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所展示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是激励学生思维发展的诱因,都可能触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高中生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原因
当代高中生的思维大多数缺乏创造性,其原因主要是受我国原有的教育制度影响。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家长注重考试成绩,学校注重升学率,这都严重的影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顺利发展。
1、在教学观念上,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按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不许学生产生怀疑和假想。如果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提出出格的问题,教师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把他们的思考引到自己设计的程序上,这就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制,束缚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例如:一个语文名词就是这种解释,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分。
2、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只重视结果,即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掌握却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忽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过程。美国心理学家诺曼指出:“我们让学生学习却很少教他们怎样学,我们要学生解决问题却很难教他们如何解问题,有时我们让学生记忆很多的东西但又不教给学生记忆的技巧”。这就造成了学生失去学习动机和兴趣,因而影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条件,学习动机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之一,它能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去探索与研究问题。例如在上语文课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件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做一些新奇的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在教室明显的地方悬挂一些名人名句和名人的相片,使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探索其究竟的欲望。
二、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
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2、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在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作者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做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
3、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个人创造性的解读。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可见,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结束语:
语文素养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要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积极探索各种途径。而它的养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没有一种终结状态,所以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带领学生共同努力,随着语文教育过程不断深入下去。语文教学中,要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学生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用的语文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创新精神、研究能力、科学素养,激发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高霞,杨明全.《新课程下的教师观与教师角色转变》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 钟启泉《教学模式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刘明远.《21世纪,谁来教综合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