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春暖桃李绽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pid199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圣卓先生
  师从岭南派大师赵少昂教授,得赵大师融汇中西的高超画技,也传承了名师敢於创新、保持自我独特风格的精神。以此鼓励着自己,他一直在“教”、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有的精湛画技倾囊相授给学生;也一直在“画”,坚持创作,坚持提升自己的风格,进而求得不断突破——以这种“教学相长”的精神传承国粹国画的发展,建立起岭南派的一座里程碑。
  【谭圣卓先生,广东新会人,1935年出生,岭南派大师赵少昂入室弟子,擅画山水、花鸟,现侧重以中西合璧的手法描绘水,在画坛中享有“谭家水”之称。自1972年开始,多次於中外各地举行个展。曾任教於香港文理书院三十年,现任谭圣卓师生画会会长,三十多年内教授数千学生,桃李满天下。】
  屡迁教学成心愿:“培养人才是我一生的目的!”
  谭圣卓先生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教育出无数傑出学生,他们师成之後,大多在商业或艺术界有关的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以国画技法裨益不同领域,让中华文明闪耀新的光辉。
  师出名门、日臻化境,谭圣卓先生多年以前便在国画界取得出色的成就,多次举行个展,慕名求画者众,因而扬名业界。
  1998年退休时,香港正处於回归初始,教育署希望各学校能增加关於中华文化的课程。奈何香港之前一直以西式教育为主,涉及祖国文化部分少之又少,因此谭圣卓先生应邀又走上了国画教育的课堂。
  “回归之前,香港对中国的艺术文化並不重视,国语、书法、国画等项目,中学都没有相关选修。教育体系也只是注重中、英、数,对美术、音乐、体育等不予重视。就绘画方面,只有纯粹的西洋画科目可选,连术科老师也很少。”香港回归祖国之际,各界都掀起一股对中华文化的重拾,教育界此时开始考虑加设相关课程,无奈在职的老师多数不懂或不精於书法、国画、国语、中国舞蹈等内容,只好寻找一些业内闻名艺术家对中小学老师进行辅导,谭圣卓先生,便是其中之一。谭圣卓先生在授课时,把自己所学国画技巧授予几个班的学员,想不到课程竟大受欢迎,更要求加开。盛情难卻之下,谭圣卓先生有感於大家踊跃的热情,不顾年事已高,坚持教学。
  谭圣卓先生先在地处铜锣湾的香港第一设计学院开课,教授内容扩大至设计方面,涵盖艺术、时装设计、广告等等。一段时间後,因为种种原因,他把教学地点转移到湾仔的香港艺术中心,得到了宽阔理想的教育空间,並在那里度过了十几年的教学时光。
  “当时不仅要去香港艺术中心上课,还要在家中画室教上门的学生,不得不两边奔走。後来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有时难以顾及,疲於两地开课,有点费时,所以就把教学完全在家里进行。”多年来,不断有高徒从谭圣卓先生的门下学有所成,开始於社会中发挥自己的能力。
  现在的香港,国画界、时装设计行业、室内设计行业,都有不少是经过谭圣卓先生悉心教导的学生,他们有的学得老师的国画技巧,有的摄取了油画、水彩、室内设计等丰富知识,不断完成属於自己的佳作,贡献於各行各业。
  作为艺术界中“传道授业”的老师,谭圣卓先生取得了桃李芬芳的喜人硕果。自然也是分享着学生每一份成功的喜悦,谭圣卓先生笑称自己可谓教授“美术全科”,课上课下,皆培育无数专才。而不少学生也取得很好的成就,荣升老师级别,开始教导新的学生。回忆自己多年的教学,谭圣卓先生如是说:“我对教学很有兴趣,觉得培养人才是我一生的目标。”
  多年作画成一格:“创作需要创新,好画不是照着样子就画好的临摹,而是要把自己的思想放进去。”
  在教学中,谭圣卓先生经常提及“创新”二字,他说,有创新,才是创作,才是“画家”而非“画工”。早年,他跟随恩师赵少昂先生学习。老师承传岭南画派,为当代该流派大师之一,还为其中引入不少西洋画法,在画坛中有独树一帜的鲜明创作观念,因此,谭圣卓先生於今日的教学与创作,皆重视且秉承恩师的“创新”精神。
  自幼对艺术感到兴趣的谭圣卓先生,初期学习西洋画多年,包括素描、水彩、油画以及室内设计、陶瓷等等,娴熟其中每项技艺。後来国画的魅力让他折服,因此他在经人介绍後,转而跟随赵少昂先生学习国画。
  老师承传的岭南派,是一种将中国画与西洋画混为一体的特色画法,在此基础上,他使之发扬得更加简洁,更带有现代气息的吸引力,那种寥寥几笔就能栩栩如生得画成一只小鸟的深厚功力,成就了一幅幅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徐悲鸿称赵少昂是‘画花鸟第一人’,画鸟技术很高超。无论香港、内地,有很多艺术家用水墨画鸟,都缺乏老师笔下的那种活力,因为老师在水墨画中融入西洋画的趣味,也深深地吸引了我。”谭圣卓先生在作画中,不仅吸收老师的精湛画艺,也体会到老师的创作精髓——创新:“画画不仅要精研技艺,更要跳出条条框框,老师因为走出了国画的固有模式,所以获得成就,今日我如同他一样,不断创新突破。”
  1972年谭圣卓先生逐渐在画坛上崭露头角。当年,他在香港举行个展,一位美国收藏家,因为太太是日本画家,因此对东方美术造诣不浅,他於个展中购买16幅谭圣卓先生的作品,随即把几幅卖给香港的名人,之後更销售大半,获利不少。他便提出要当谭圣卓先生的经理人,並购画回国在波士顿举行画展,竟然在当年除夕之前销售一空。如此佳绩,足以证明谭圣卓先生艺术价值已被国际收藏家所鍾爱。
  “後来断断续续,我的作品在日本、东南亚、广州、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地都办过展览,都得到大家的欢迎。”谭圣卓先生说道:“展览都是人山人海,我经常在上面即兴挥毫,供大家学习参观,有心的学生,能从我现场作画的过程中学到不少技巧。”
  而在“创新”精神中,谭圣卓先生作画中不仅体现出对岭南派很好的承传,因结合中外,在保存古人的精髓上,又採用脱离旧法的内容,既有国画气韻生动、讲究笔法的用墨,又有西洋画中,油画的凹凸效果、水彩的朦胧氛围。
  其中在画水的方面,谭圣卓先生更是造诣匪浅:他把岭南派的笔法、水彩、油画、国画等等结合一起,形成比较新的作品,水不是像传统手法那样只用线条表现,而用水彩或其它手法凸显,因主题的不同,画中的水动静各異,或展现为一池静水或成为端急激流,特色全不相同,难怪大家赋予谭圣卓先生“谭家水”之雅号。
  在教学中,谭圣卓先生也经常以此为例,详细解释自己的“创新”概念:“创作需要创新,好画不是照着样子就画好的临摹,而是要把自己的思想放进去。就像一篇文章写得好,其中的思想是最有价值的,可令读者拍案叫绝,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样才是最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这般教导学生,也如此鼓励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我的特色是用点、线、面创作,用点产生线条,用线条产生画。虽懂得规律,但很多佳作产生於创作中的偶发性,以後我也将继续追求这种创作,让自己的作品独一无二,即使本人第二次照搬,也无法画出首次成品的高度。”
  达到一定高度,方可作出成品;就如有了实力的国家,才能实现国富民强,治国如此,作画因此不能随便。本着对国画艺术的承传和发扬,谭圣卓先生一直一丝不苟的恪守着“创作”的真谛,为此他完成《岭南画画鸟解码》,以精细的笔触和详细的步骤,向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作画心得。未来,此书将推出後续,想必有更多业内或业外的有心人士,能从其中获益。未来,画坛将迎来再一次的春暖花开、又一片新的桃李芬芳。
其他文献
【本刊讯】11月9日,香港深圳龙城同乡会成立暨就职典礼在香港假上水彩园村丽都酒楼隆重举行,香港德利公司总裁宋启明任首届会长。  深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侨联主席马勇智,香港立法会议员、元朗区议会主席、BBS MH太平绅士梁志祥,深圳市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会委员陈苏,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鍾树根、陈克勤,香港大埔区议会议员黄容根,深圳市龙岗区政府副区长王延奎,龙岗区政协副主席郭雁通,龙岗
期刊
朱彦臻,今年11岁,现就读惠州市第一中学初一年级,从小喜欢研究机械构造,搞电子类小发明。2009年,第一个发明“一种台灯灯具结构”获得了国家专利,那年他仅7岁;去年8月,第二个发明“带有儿童娱乐和自发电装置的自行车”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今年8月,他为自己的第三个发明“一种空调冷凝水加湿器”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发明专利申请;上个月底,他被惠州市天煜照明科技有限公司聘为特约工程师,就太阳能台灯项目进
期刊
【本刊讯】2013年11月16日,香港邝氏宗亲会假九龙尖沙咀龙堡国际宾馆胡应湘堂举行第十八届理监事就职典礼,邝启涛先生担任新届理事长,众宗亲相聚一堂,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好一派亲和景象。  当晚,一百零一岁老人邝文炽先生担任大会的主礼人,他深有感慨地说道,“回忆当年筹建会所时共有22位宗长主持,可惜岁月不饶人,至今天只剩得本人,一人参加会庆,倍感珍贵幸运!”並表示响应筹建新会所之事,创设发展基金,
期刊
李永基先生 有着浓厚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他投身的行业,参与的社会工作,及为人处事之道,都能明显的看到这一共性。他关注社会,更加关注能源的利用。他与其团队,现今投身於新农村建设计划,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他深知任重道远,但惠利於民的梦想不会停息。他说为能夠参与到这个庞大的工程倍感荣幸,诚然,他是一位务实的社会实践家。  【李永基先生,瑞景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门大同中学校友会创会会长,厦门市
期刊
曾理清道长 是一位一心弘“道”之人。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将社会上一些偏离道教本真的东西重新拉回道教的轨道中,这是他的心愿,也是他许多年来所坚守的信念。他言:“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他深知,用有限的东西去推动无限的东西实在太难。然而,他仍旧在坚守,希望尽己之力,为道教做些有意义的事。因为,为了中华传统宗教——道教的传承和发展,实在需要一批有着弘道之心的人去扎扎实实地努力工作。“道”义存心间,一心行走
期刊
是千千万万的爱国华侨之一,年轻时,本可以定居海外,安居乐业,但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她从缅甸返回祖国,升学后在集美支教。文革中,移居香港,但更加坚定她的教育事业。栉风沐雨几十载,桃李芬芳遍中外,她一路走来,不变的是那份默默耕耘的决心与毅力。退休之后,亦发挥着光热,在年逾七旬之时,仍投身老年中心义工事业。她怀着千里善念,行走在路上,至今已十六、七年了。  【吴卉枝女士,缅甸归国华侨、厦门集美中学教师、
期刊
【本刊综合报道】7月12日——7月24日,“水墨风骨·书画同源——郑豪情水墨书画展”在珠海市图书馆展出。珠海市政协主席钱芳莉女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侨联副主席刘艺良先生、珠海市统战部副部长党组书记:曹少英女士、珠海市书法家名誉主席李焕池先生、珠海市政协书画院院长钱文炉先生、珠海市文联副主席黄傑锋先生、澳门书法家协会主席连家生先生、珠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杜国志先生、珠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容易寿先生、澳
期刊
由福建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全省第二十次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在福州召开,表彰了福建省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和先进个人39人。跳入闽江救人的福州市公交公司驾驶员李甲军、抓小偷牺牲的仓山市民林水华等人获表彰。  获奖者当中年龄最大的71岁,年龄最小的16岁。魏富贵获颁“福建省见义勇为英雄”荣誉称号,林智锋等9人获颁“福建省见义勇为模范”荣誉称号,梁思香等4位见义勇为巾帼勇士获颁“三
期刊
是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中国银行(香港)信託有限公司董事长,是众多其它社会公职的参与者、领导者。多重身份,造就了他长远的视野与广阔的胸怀;他关注社会发展,眼界广阔而独特;他心繫社会民生,看待问题客观而又全面。在此,他对“中国梦”、“文化强国”等数个热议话题进行了深层次剖析,一言一语中,体现出其眼观全局、心繫民生的大智慧与大胸襟!  【吴亮星先生,银紫荆星章、太平绅士、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期刊
郭浩满博士 在中国艺术界里,用几十年的心血打造了一个传奇,即艺术品推广平台——云峰画苑,这个收藏了一万多件近现代中国艺术家作品的画苑,是现代中国画最大的投资平台之一。在坊间,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加入云峰画苑的画家,就如同是加入了好莱坞的演员。”当然,郭浩满先生不仅仅作为构建优秀画家与艺术品市场之间的桥樑,他更是中国近代艺术市场发展的参与者、推广者、见证者。2010年,他又顺利推出“明清建筑家居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