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师教得好不好要看学生学得好不好,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涵盖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刘延革、张丽丽老师基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构建“主题式”评价体系,从评
单元整体教学要把整个单元的课文(包括诗词和小古文)、阅读链接、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习作等各方面材料进行有机地梳理并整合,制定具体的单元目标和课时,再通过归类比较、创设情境、综合运用等方式展开教学,最终达到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互融共生。
中国古典诗歌推崇含蓄蕴藉的风格,常借助数字或特定词来营造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找到合适的抓手,于有疑处入手,让学生如庖丁解牛般游刃于诗中,剖析细微却又统观全篇,将古诗理解得入情入境,是教学古诗的难点。笔者在新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江南春》时,便从有疑处入手,剖析“千里”,以数字为抓手,让学生勾连所学,通晓诗境,妙学古诗。
小古文类文本教学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表达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教学的“牛鼻子”,入情入境,在“以古带今”“以今证古”的教学中达到理解文化、传承文化的目标。以《书戴嵩画牛》为例,小古文类文本教学言语实践之路径可以是:解题释义,激趣入境;初读古文,读准有境;质疑探究,理解沉境;趣读课文,渐入佳境;想象补白,身临其境;拓展阅读,探无止境。教师将言语实践的种子植入经典文言文的土壤之中,将小古文的独特之美带给学生,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扎下文学之根,焕发出生命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