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的六维分析

来源 :中国数字电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h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看到,融合是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按照这一定义,三网融合可以理解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这三种不同的事物合成在一张网络上,也许这正是为什么早在十余年以前就有人提出“三网合一”概念的原因。
  
  经过十余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在只提“三网融合”了。这里边除了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外,根本原因在于,人们都认识到了这三个网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除了个别专家与学者还在坚持“三网合一”(而且认为这里的“一”是指互联网,这和十余年以前的三网合一里的“一”的内涵也已经完全改变)以外,大多数都认可或者默许了“融合”是在某一种物理网络介质上的多元的业务呈现。
  由此看来,既然三网融合的融合已经不是指三个事物合为一体,那么,这里的融合就超越了字典里融合的概念,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解构。以下就从网络、业务、市场、运营、终端和监管等六个维度展开分析,同时剖析一下当前有线电视网络需要改进的地方。
  
  网络维度
  
  技术是融合的条件,网络是融合的基础。按照三网的划分,对应着的技术领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主要包括电信网的固网和移动通信网技术、广播电视网的有线电视和无线网络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电信技术无论是在固网上的全光纤化接入,还是移动通信网络的4G演进,其目的都是朝着宽带的目标前进,当然由于电信网较早、较好地采用了互联网技术,因而成为承载互联网的主要物理网络。
  互联网的出现给广播电视业提出了一个严峻挑战——有线电视网络既要积极拥抱互联网,又要确保自身网络特有的导向与安全。躲避是不行的,使用互联网技术或IP技术并不意味着建立一个不受管制的互联网,而是利用技术进步提升网络承载能力、服务水平以及建立必要的监管手段。
  虽然互联网没有一个物化的网络形态,但是运营商没有承载互联网的物理网络则很有可能被淘汰。因此,基于网络维度分析问题时,应该立足于技术,超越于技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两网如何融合互联网,做到兴利除弊,远比争论两网之间的技术长短、承载能力、市场份额甚至“谁吃掉谁”等要重要得多。
  当前,具有天然宽带优势的广播电视网正在努力推进数字化和双向化,但是也有亟需改进之处:一是重数字化轻双向化,目前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程度还很低,无法承载三网融合的多种业务;二是在引入互联网技术方面,也与电信网的差距越来越大,使得有线电视网络无法成为承载互联网业务的基础网络;三是要加快标准制定,使得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业务的规模运营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
  
  业务维度
  
  从国际上电信业务的发展来看,传统电信网络从提供话音业务开始,到今天进入了全业务领域,走的是以话音起家,到占领宽带市场(主要是提供互联网接入及相关互联网业务),再进入广播电视业传统视频领域的路子。同样,从国际有线电视业务的发展路径来看,是从提供传统的多套模拟电视起步,到今天也进入了全业务领域,走的是以模拟电视起家,到进入宽带市场,再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开展VoIP等电信业务的路子。由此看到,两大网络的业务演进路线是殊途同归。
  我国的情况与国际市场有所不同,电信业独占话音业务,在宽带接入上也已经是事实上的垄断地位,视频领域的业务则属于刚刚开展起来。与此相反,广播电视业独占着电视业务,在宽带接入领域开展的业务,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其他领域,例如话音业务则是空白一块。
  由此可以看到,在进行业务维度分析时,开展全业务是两个物理网络的一致之选,但是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电信网络在三占其二的前提下,进入视频领域,比较容易开展全业务,而广播电视网络在三占其一的前提下,开展宽带和话音业务,面对垄断的强大对手、较弱的网络基础条件,业务的双向进入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二是互联网是天然的全业务网络,承载互联网,势必要颠覆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原有的起家业务,即话音业务(主要是指基于PSTN体系的固话业务)和视频业务(主要是指基于DVB体系的数字电视标清业务),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同类业务必将成为两网利用互联网优势攻击对方网络“软肋”的竞争手段。
  当前,有线电视网络在进行市场拓展时,一般都是将纷繁复杂的业务介绍给用户,数据广播、远程医疗、家庭缴费……林林总总,但是能够真正提供给用户商用的却几乎没有。因此,摒弃浮华的心态、媚上的做法和眼花缭乱的业务形态,脚踏实地地开展高清交互等广播电视主营业务,有条件地开展宽带接入和话音业务应该成为有线电视网络固本培元和开展业务的路线图。
  
  市场维度
  
  市场是业务开展的平台,是网络竞争的舞台。随着网络承载全业务能力和运营商开展全业务能力的提升,昔日修建着“围栏”的垂直市场日益演变成为可以转换的水平市场。换言之,从市场上购买业务的消费行为来分析,用户将从以前在三个运营商那里分别购买三类服务演变成在任何一个运营商那里购买三类服务,国外也有学者称之为“三重服务,一个提供商,一个账单(Tripleplay,One vendor,One bill)”。
  竞争是市场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正是得益于竞争,运营商都开始在全力完善自身的网络条件,提供全业务,以满足用户需求,这也导致电信与广播电视市场的准入门槛大大提高,只有高投入才能具备竞争的基本条件。其次,竞争导致运营商的网络基础条件大大完善,用户购买业务的转移门槛也在逐步降低。虽然与国外电信业和广播电视业相比,当前国内的转移门槛较高,但是今后这一态势有望得到改善。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三网融合市场将是面向大众市场的由有限几个运营商(例如“三加一”的提法)参与的小众游戏。当然,由于竞争的需要,运营商的服务质量开始成为第一要求,以期最大限度地保持用户的忠诚度。
  当前,虽然有线电视网络处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当中,但是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值得商榷,因为这样可能会使有线电视网络的公益属性和公共服务功能丧失殆尽。如何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进入市场是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一个特殊命题,当然也是一个难题。另外,与较早进入市场的电信运营商相比,有线电视运营商的市场策略应该更加侧重防守,例如可以更多地研究如何提高电信运营商开展视频类业务的技术门槛,因为有线运营商在市场的许多层面上还没有能力与电信运营商一争高下。
  
  运营维度
  
  运营和市场是一对孪生兄弟。前面已经从竞争的角度分析了市场维度,可以分析运营维度的工具则更多,这里仅从规模经济角度进行分析。
  电信业和广播电视业的产业链很长,产业带动性好,自身又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因此运营是将整个产业链上各个要素贯穿起来的一条主线,由此带来的网络规模效益非常明显:
  一是从外在表现形式来看,规模效益要求高投入,同样也会带来高产出,网络的覆盖面越广,就越容易产生效益, 这是规模经济显而易见的外在表现形式。电信网络较好地抓住了这一产业规律,同时自身的运营主体建设也已经到位,因而在运营维度上已经占具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广播电视业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形成网络的规模效益,这是广播电视网络在运营维度上的—个先天不足,需要尽快弥补。
  二是从内在角度来看,为了获取市场份额,不同运营主体必须从主观上契合规模效益的法则。具体来说,无论电信运营商还是广播电视业者,都希望通过提供三重或四重服务的绑定方式向用户提供全业务,例如美国Comcast提供的电视、宽带和VoIP三重服务业务,国内的中国电信提供的固话、移动、宽带和视频四重服务业务。电信运营商在坚持主营业务的同时,可以利用边际成本较低的优势开展视频业务;而广播电视业开展视频业务以外的成本由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因此还不能称之为边际成本,运营劣势突出。
  当前,有线电视网络的热点词汇之一就是网络整合,因为网络整合与运营规模密切相关。但是现实给予有线电视网络一种两难的窘境,外受电信运营商的市场挤压,苦于单兵作战,迫切希望尽早形成规模运营的态势;内受被整合的压力,网络双向化改造和业务开展陷于停顿,甚至出现了“等靠要”的思想。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运营,应该尽早明确网络整合的路线图,特别是在网络整合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情况下,明确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多元主体(几千个)向有限几元主体(几十个甚至更少)的渐进式演进方案。
  
  终端维度
  
  在以iPhone和iPad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出现之前,一般都将终端划归到制造产业当中。现在,智能终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运营规则,还彻底颠覆了终端的概念,使终端成为最具吸引力的信息产品。
  终端之所以过去不是而现在成为单独的一个维度,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用户对终端的依存度大大提高。早期的电话机、计算机、电视机处于明显的水平市场环境,用户可以在任何一个商场购买到没有任何运营商特质的信息终端。现在智能、便携、移动等各种新型终端层出不穷,用户的消费行为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终端左右,用户对网络运营商的依存度已经慢慢地受到使用终端的影响,乃至改变对运营商的选择,比如,有些用户为了获得iPhone手机而由中国移动转移到中国联通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是终端改变运营规则。终端参与到网络运营商的运营当中,最明显的案例就是在互联网上开办网上商城,开放部分乃至全部源码,使技术发烧友们能够面向大众提供应用程序。这一点最有代表性的是苹果和谷歌公司。
  三是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信息终端具有产品的一般属性,即产品生命周期,由于竞争的缘故,运营商会缩短业务提供的时间周期,因此信息终端的升级随之加快,用户自然也会加快对信息产品的淘汰时间,因而也间接放大了信息终端的产业规模。
  因此,在当前环境下分析终端维度的意义比过去大得多,忽视终端或者单纯地将终端作为被动接收的一种信息产品,一定会影响到网络自身的发展。
  当前,有线电视网络的终端形态是机顶盒。许多用户把有线电视数字化甚至简单理解为“看电视需要在家里安装一个小盒子”即可,可见机顶盒之重要性,但是现在运营商对机顶盒的重视与研究不够。第一批整体转换的机顶盒由于软硬件配置老化等原因已经到了淘汰期,采用什么样的机顶盒进行替换是有线电视运营商共同关心的话题,当然,核心还是做好相关标准的制定和相应业务的分类。
  
  监管维度
  
  在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监管的作用愈加重要。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在技术、业务乃至机构等各个方面对监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达到了较高的监管水平。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直有多个部门涉及到网络的监管工作,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做好监管,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在进行监管维度分析时,没有成熟的工具可以采用,更多的是采用案例法,分析比照国外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但是关键还是要充分地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在监管本身的建设上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广电内部也要进一步完善与优化监管。
  当前,监管维度分析可以从完善三网融合的法律依据、确保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建立公平竞争的保障机制以及监管机构整体架构的合理设计等四个方面出发。
  
  结束语
  
  融合维度的解构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六个维度当中,技术和网络可以分成两个维度,业务和市场也可以被放在一起探讨,另外本文也没有穷举涉及到电信业和广播电视业发展的各个层面,例如就没有把内容生产部分提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维度来分析。因此,以上分析仅供同行参考,还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本文既探究如何解构,也简要分析了有线电视网络的需要改进之处,目的是想从有线电视网络的视角找寻重构之路。重构是在解构基础上的一种探索,所以需要试点,重构也是三网融合的必经过程,因此需要时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