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出版集团内部凝聚力的铸造

来源 :出版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BILLGAT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出版企业是典型的文化企业,对企业文化有着更强的依赖和更高的需求。凝聚力则是企业有效开展团队协作、不断发展壮大的核心动力,包括统合力、亲和力和集体进取力。企业文化与凝聚力之间,是因果或表里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过程就是鲜活的例证。随着我国出版业集团化格局的日益凸显,企业文化建设伴随凝聚力构建问题会成为更多出版集团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出版集团 凝聚力 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5-0012-04
  Casting Publishing Group’s Corporate Culture and Internal Cohesion
  Mo Qubo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Group Limited, Guilin, 541004)
  [Abstract] A healthy corporate culture is necessary for business. Publishing enterprise is a typical cultural ones, it is stronger and higher demand for corporate culture. Cohesion is the core power, which could effectively carry out teamwork,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including the integration efforts, affinity and collective aggressive for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porate culture and cohension is a casual.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Group is a vivid illust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With the group patter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publishing industry in China, corporate culture issues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 cohesion publishing group will become the focus by more publishing groups’attention.
  [Key words] Corporate culture Publishing group Cohesion Management
  在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出版业转企改制初步完成的今日,人们对企业文化尤其是出版企业文化有了渐趋深入的认识,这对于出版业的科学、和谐、健康发展大有裨益。随着出版集团的相继出现,如何有效加强大型、复合型出版机构的内部凝聚力,成为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即围绕企业文化与内部凝聚力二者的各自内涵和特性,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对如何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出版集团内部凝聚力的铸造,作些初步的探讨。
  1 对于企业文化与凝聚力的分别理解
  1.1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为绝大部分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工作风貌、发展路线等综合构成的精神内涵体系。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必要保证,企业文化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最有力的竞争武器”[1]。国外也有学者从经营效益的角度论证了企业文化的实际价值,如德国学者E.凯能在《企业文化的实践和展望》一书中指出,任何企业的管理,都不要寄希望于体制协调、契约协调能够使企业取得好的效益,因为那样会大大提高企业的交易成本,相反,如果企业员工有一个共同的远景目标,有共同的价值观,有高度认同的企业精抻,则会使企业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取得理想的效益。
  在文化企业,企业文化的作用体现得更加充分,因为文化企业本身就是靠文化维系的,文化既是它们的产品和企业性质,也是它们的价值导向和维系纽带。出版企业是典型的文化企业,因而对企业文化有着更强的依赖和更高的需求。在出版业中,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人,即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工作风貌、职业理想等;二是书(报刊),即通过出版物所体现的出版单位的特色定位、文化品位、价值观念等;三是经营管理,即通过工作准则、发展路线、制度建设等体现出的企业经营理念、管理规范程度等。也有人把企业文化分为向内和向外两个维度:向外,是经营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处理它与外部关系时所持有的价值理念;向内,是管理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处理它与内部关系时所持有的价值理念[2]。以此标准来看,出版业的企业文化,向外首先体现为书(报刊),面向读者和经销商等出版产业链上的所有终端环节;其次体现为人,面向部分读者和其他客户。向内则首先体现为经营管理,其次也体现为人,由此二者可以集中看出一个企业的内部文化建设情况。
  1.2 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的凝聚力,是指通过牵系企业内各个部门和人员的分工配合、有序合作,使整个企业得以顺利运转的内在力量。凝聚力是检验一个企业能否有效开展团队协作的标准,也是判断企业能否长期良性运行、不断发展壮大的核心依据。分解来看,凝聚力也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统合力,是指企业管理层对于全体员工和部门的统帅、整合能力,直接体现为向心力,即全体员工和部门对企业管理层的服膺和自觉依从,一定程度上也从执行力上表现出来。如果按照心理学上一般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情、意的观点,统合力、向心力体现的主要是“知”,其相对理性,体现了员工对领导者能力的认可和人格的信任。在新组建的出版集团内部,统合力一般亟待加强。   二是亲和力,是指企业全体人员之间相互赢得对方的亲近和喜爱,彼此亲如一家、融为一体的能力,它体现的主要是“情”,表现为人员之间(包括普通员工与领导之间)的沟通力、吸引力、协作力等。如果说统合力是辐射形的,亲和力则是散射形的,反映了出版企业的民间文化生态。
  三是集体进取力,也可称为团队战斗力,是指整个队伍团结一致、奋发图强、拼搏进取的信念力量,它体现的主要是“意”,展现了企业人员的事业理想、共创伟业意志。如果说统合力、亲和力是相对静态的,集体进取力则是动态的,鲜明展示出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对出版企业来说是凝聚力的最显著体现。而在转企改制以前的相当一部分出版企业内,凝聚力静态有余,动感不足,大家一团和气,上下和谐融洽,但集体进取意志不强,因而使凝聚力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导致单位发展迟滞。因而,要铸就出版集团的强大凝聚力,应当重点强化集体进取力。
  2 企业文化与凝聚力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凝聚力之间,可以说是因果或表里关系。凝聚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企业文化是凝聚力的外在反映。
  2.1 凝聚力要靠企业文化来熔铸
  要造就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凝聚力;而要铸就一流的凝聚力,需要一流的企业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企业凝聚力的源泉。对于出版集团来说,虽然转企改制以后经济属性加强,经营任务加重,但切不可忽视企业文化的营建,因为这关涉长远,堪称软实力。实际上,出版集团应当比单体出版社更加重视这方面,因为出版集团组建以后,原有的各出版单位的企业文化大多被打乱、重整,如果不能尽快形成一套新的能够为各出版单位接受、认同的企业文化,在出版方向、经营理念、人事管理秩序等方面多有分歧,势必会出现各自为战、貌合神离的局面,由统合力、亲和力、集体进取力构成的集团凝聚力无法形成,经营效益难以有效提升,甚至处于内耗态势,导致1+1<2。这显然不是成立集团的初衷。出版集团不应当只是规模上去,更要使凝聚力一起上去,这样才能发挥规模优势,既大又强。为此,要在企业文化创建上下大功夫。
  2.2 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产生不同结构形态的凝聚力
  由于企业文化是凝聚力的决定因素,因而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产生不同结构形态的凝聚力。如人本型企业文化会使亲和力突出,从而产生人情味浓郁的凝聚力,诸同事亲如一家,上下级管理色彩淡化;管理型企业文化会使权力色彩浓重,领导者统合力突出,强人意志在企业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运作效率较高,但领导者要赢得属下的拥戴要凭借过人的智慧、能力和个人魅力,并为企业创造出不凡的业绩,否则上下级矛盾会比较显著;理想型企业文化会使集体进取力高扬,团队成员靠理想激励,为了共同的人生目标一起携手创业,共克危难,从而形成强健高昂的企业凝聚力。上述三类企业文化及相应产生的三种形态的凝聚力,各具优点,如能在出版集团内部合而为一,则最为完美。
  此外,也有一些弊端明显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产生了畸形或潜藏危险的“凝聚力”。如有些完全市场化的出版机构尤其是某些片面注重码洋的书商在企业内部推行“狼道文化”、丛林法则,用包括按一定比例淘汰员工等严厉的惩罚方式激发员工的斗志,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难以留住真正的人才——出版企业毕竟不同于“富士康”。有些出版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搞的是小农经济型文化(也可称为大锅饭文化),不求做大做强,只求能够维持,小富即安,每年通过“合作出版”收些书号管理费,或者再版重印以前好卖的书,给员工在发上工资之余再谋些福利,这种一团和气、不思进取的企业文化塑造的凝聚力是僵化的、绵软的,一味亲和,缺乏斗志,早晚会坐吃山空;还有些出版企业大行金钱崇拜型文化(或称经济刺激型文化),只知道绩效挂钩,多赚多得,用悬殊的奖金差距刺激员工的神经,诱导员工片面向钱、向经济效益看齐,这样的企业固然有进取力或者统合力,但忽视公平,内部矛盾林立,怨声一片,这个基础上的凝聚力犹如沙中斜塔。
  2.3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直接反映凝聚力的强弱和层次
  企业凝聚力的强弱和层次,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态度、力度和深度即可基本掌握。企业文化是凝聚力的外在反映,一个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出版集团,企业凝聚力一般不会弱;领导者和员工都对企业文化有深切认识的出版机构,其企业凝聚力的层次一般比较高,不是基于物质利益或科层制管理等外在因素的诱导或强迫所形成的,而是基于共同的信念、志趣、性情等内在因素自发、自愿、自觉所形成的,因而更有价值和生命力。业界已有一些出版集团的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高度重视并作了较多思考和努力,如安徽出版集团[3]、山西出版集团[4]、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反映出集团内部较好的凝聚力,这是它们近年来稳步前进、科学发展、积极进取的基础。随着我国出版业集团化格局的日益凸显,企业文化建设伴随凝聚力构建问题一起成为更多集团管理层关注的焦点[5]。
  3 关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的案例分析
  广西出版界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及凝聚力的构建,近年来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由于笔者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现在全称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的情况比较熟悉,试以其为案例进行分析。该社1986年成立,2009年成立集团,历史并不悠久,但其经营特色、社会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业内有称“广西师大出版社现象”。相对于业内其他出版集团来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比较独特,即它是以一个单体出版社作为母体,在发展过程中相继孕育出其他子公司,最终自然形成集团架构,可谓走了一条内涵式发展的集团之路,凝聚力自然较强。该企业的发展道路,是与其企业文化相适应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的企业文化,为该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不一样的凝聚力。
  一方面,领导班子、党委、工会、各职能部门通过各种努力营造这种家园局面。如管理层提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三留人”政策,在日常工作中与员工们打成一片,生活上关心同志尤其是困难职工、年轻职工;党委注重发挥党员同志的模范带头作用,并经常组织集体学习、思想恳谈、双向交流,化解大家的思想疙瘩,使全体同人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和谐一致;工会则努力帮大家解决面临的困难和棘手问题,并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游乐活动,增进大家的交流和感情。同时,出版社还在集体对外奉献爱心行动中进一步增强“家”的色彩,如自1995年以来,出版社先后在广西落后山区资助7届少数民族女童班,通过全体员工与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女童结对子、认干亲的办法,资助了七届近400名女童完成义务教育甚至读到大学。在予人关爱中,尤其对新进社的员工教育方面,强化出版社内部的家园意识。   另一方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7年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出版社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与之相适应,正是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了不一样的发展,成就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国内外华文出版界和思想文化领域较强的影响力。
  “同人文化”。认同是沟通、合作的桥梁。第一阶段是出版社发展的初期,也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就尝试与民营书店合作,是最早与民营书店合作的出版社之一。由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创行的民营书业分省代理制,直接催生了全国教育书刊发行联合体。民营的全国教育书刊发行联合体的成立,不但极大促进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图书的销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其他出版社与民营书店的合作,推进了整个书刊发行业的改革进程。出版社在这个时期的企业文化特色,一是大力打造自己的教辅品牌,二是内外强打感情牌,共同凝合成“同人文化”,对内,全员之间既是同事,又是同志、同怀、同胞,彼此心灵相通,融为一体,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创业理想而竭诚努力,求同存异,互相包容,在单位内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下之分,大家彼此平等,真诚相待,亲如家人。出版社注重培育“家文化”,引导全体员工以单位为家,为之奉献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并从中得到慰藉和快乐。
  “求实文化”。求实的目的是求变。第二阶段是出版社的转型期,上世纪90年代末,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始了战略结构调整,结合出版社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划,开始探索一条“自我裂变,内涵发展”的道路,形成以教育出版为中心,以学术人文图书和珍稀文献图书出版为两翼的产品格局;通过推动社刊工程和整合其他企业来延长产业链,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区内区外和国内国外两大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进出版社的新一轮发展;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目标,开展出版社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寻找出版社体制改革的突破点,积极探索出版社的跨地域跨领域发展道路,相继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南宁组建了5家以“贝贝特”为名的地方公司,充分利用异地资源,拓展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生存空间。由此形成的“自我裂变,内涵发展”的集团化建设模式和发展道路,被业界称之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模式”,也成为广西师大出版社20多年发展中最有战略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经验。这个阶段出版社企业文化特色是统合力。在出版社自我形成的集团架构下,母公司对子公司具有较强的带动力和吸引力,在各子公司建立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保证集团内方向一致,齐心协力,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实现协调发展、集约化经营。
  “责任文化”。作为广西师大出版社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文化更注重的是提高服务质量。第三阶段是出版社快速发展期,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6月28日完成转企改制后,更自觉遵循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规律,创新机制,寻求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对内大力激活微观运行机制,激发企业活力,使全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大增强;通过实施分社战略,各经营部门的责权利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大。另一方面,对外拓展多边合作,延伸出版产业链条。在具有共同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基本一致的背景下,出版社诸同仁能够以奉献精品文化和优秀精神食粮为己任,携手并进,共创大业,出版社以人文、学术为纽带,广纳贤才,吸引全国各地的才俊加盟,出版社因而更有蓬勃朝气。这个时期出版社的企业文化特点是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也就是“责任文化”,主要体现在加强和提高服务质量方面。服务,该社强调服务过程,认为过程比结果重要。目前出版社企业内部狠抓服务质量,抓一线部门和员工对外业务的服务,抓管理部门对一线部门和员工的服务,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解决落实问题。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广西师大出版社集团实现了企业文化的“三位一体”,带动了企业凝聚力的全面加强,映证了“一流的企业文化造就一流的企业凝聚力”的现代经营理念,并以鲜活的案例给人带来多方面的经验性认识和思考。企业文化与凝聚力二者的深刻内涵、作用与微妙关系,仍有待业界尤其是出版集团的相关人士进一步研讨、论证与实践发现。愿具有先进企业文化和优秀凝聚力的出版集团,在建设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和出版强国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
  注 释
  [1]郭文礼. 企业文化建设于转制后出版集团的重要意义[J].编辑之友, 2011(S2)
  [2]肖启明. 大学出版精神与大学出版社的发展:中国大学出版发展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亚非.出版企业文化建设的微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 2012(7)
  [4]齐峰. 论出版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J].编辑之友, 2007(2)
  [5]柳建尧. 关于出版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编辑, 2010(3)
  (收稿日期:2014-01-20)
其他文献
[摘 要] 出版社竞相引进国外童书以求在童书市场上占据有利态势,过度依赖引进童书导致原创童书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本文挖掘当当网平台童书数据,分年龄段将畅销榜Top 500的原创童书与引进童书的售价、折扣、评论数、好评数和三年畅销书排行榜Top 20占比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畅销榜Top 500中原创童书整体市场表现不如引进童书,引进童书质量参差不齐却售价普遍高于原创童书,Top 20中原创童书
期刊
[摘 要]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三届获奖图书的作者(或编者)、作品内容、地区分布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据此对我国2003—2012年图书出版基本状况进行述评,并提出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 中国出版政府奖 图书奖 地区分布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6-0050-05  Review of China
期刊
执教于武汉理工大学的贺子岳教授多年来潜心数字出版研究,拥有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数字出版科研项目的丰富经验,其著作《数字出版形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以产品形态为主线,从数字出版的概念和模式两个层面,全面、仔细地梳理了目前错综复杂的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以及相应的运作模式、商业模式,为厘清当下纷繁复杂的数字出版情况做出了贡献,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数字出版的理论,为我国数字出版实践提供了参考。 
期刊
[摘 要] 根据社科期刊的内容特点,通过引入新的参数,尝试对何学峰等人的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数值模型进行修正并得出社科期刊学术水准的动态评估模型。应用该数值模型,对同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的12种高等教育核心期刊进行实证分析,相关数据来源于2008—2011年中国引文数据库(CCD)和《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结果表明社科期刊学术水准的动态评估模型作为一种新方
期刊
[摘 要] 语义出版物是科学交流和学术出版领域一种新兴的数字出版物模型,适应了机器读取和理解文献内容的需要。本文以科学交流理论、文本功能理论和修辞结构理论为基础,在系统论视角下重点关注语义出版物内容组织架构中两个核心基本要素:组件单元和语义关系,并以语义出版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模型——纳米出版物模型和微型出版物模型为例,从模型架构、核心组件、语义关系、论证模式四个角度对语义出版物的内容组织架构进
期刊
[摘 要] 结合《科学通报》(化学学科)策划出版的一系列专题的情况,探讨科技期刊专题在选题策划、编辑流程策划、宣传推广策划与专家资源整合策划方面的策略和实施措施。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专题策划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科技期刊 专题策划 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6-0032-04  [
期刊
[摘 要] 当今时代呈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全球文化日益趋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出版大国。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传统出版发展特点表现为:(1)出版物印数不断下降,实体书店数量锐减;(2)信息传播技术具有催生传播新时代的可能;(3)传统出版还处于国家政策保护之中等。面对这些情况,传统出版应积极应对,面向未来,努力探求产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縱观全球图书市场,目前童书已成为推动整个出版市场前行的一大动力。童书出版已经成长为中国出版业最具活力的板块。过去的十年(2006—2015年)是中国童书出版业繁荣发展的“黄金十年”,童书出版的“黄金十年”成为出版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热议的话题。以图书价格为切入点,可考察分析过去十年间中国童书出版的行业生态状况。从对中国童书价格的数据分析可以洞悉童书的出版、定价与竞争状况:童书出版是我国出
期刊
2013年9月23日、24日下午,来自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y Erlangen-Nuremberg)的Axel Kuhn博士给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师生做了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徐丽芳教授主持,系副主任张美娟教授、姚永春教授、许洁博士和出版科学系的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参加了讲座。  
期刊
)期刊交易博览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出版科学》主编方卿教授应邀出席并做了主题报告。  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共同主办,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期刊交易博览会。本届大会以“汇聚世界期刊,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吸引了众多中外期刊传媒界人士和各界读者参加。大会采用展会与研讨结合的方式,在展会期间组织多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