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叹调《这美好的夜晚多寂静》演唱内涵分析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kinwal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威尔第在19世纪中期创作了著名的歌剧《游吟诗人》,其中的咏叹调《这美好的夜晚多寂静》,是最抒情最优美的一首。本文通过对其音乐结构、细节手法的特点分析,认为这首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性”之光和深情的情感变化内涵。
  [关键词]咏叹调;威尔第;人性;内涵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133-03
  [收稿日期]2021-01-05
  [作者简介]沈轶君(2001— ),女,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科学生。(南京 210024)
  一、威尔第与咏叹调《这美好的夜晚多寂静》
  (一)威尔第简介
  威尔第是意大利19世纪的重要作曲家,他出生于1813年的一个意大利小镇。早年接受音乐启蒙,并接受他后来岳父的资助专业学习作曲。[1]他在度过最早期的创作之后,很快在1842年创作了他最为重要的作品《纳布科》。随着这部歌剧首演的巨大成功,威尔第也确立了他早期阶段的宏伟气势和振奋人心的作品风格特征,并在其中展现出积极的时代精神,极为鲜明地反映出当时意大利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特征。意大利人们在19世纪掀起的反对国外束缚、追求民族解放与权力自由的各类运动,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人们要改变社会与现状的强烈愿望。[2]
  在威尔第创作第二部作品并获得演出成功后,当地剧院就与威尔第签署了一份长期合作合同。这无疑为威尔第走出早年丧子、丧妻的悲痛境遇,重新为积极的创作工作注入了强心剂,也使他的精神状态重新振作起来。[3]在此后一系列的歌剧创作中,这些都使威尔第在欧洲歌剧领域获得了很大的影响。19世纪中期已经在歌剧界内声名大噪的威尔第,已经成为当时欧洲各地不断邀请他创作歌剧作品的基础。同时,著名歌剧院都纷纷邀请他来创作作品,威尔第一时间成为欧洲各大剧院的新宠。19世纪中期开始威尔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歌剧作品的创作中,并在1851—1853年短短几年之间创作出了诸如世界经典歌剧《弄臣》《游吟诗人》和《茶花女》在内的杰作,标志着威尔第歌剧创作风格的完全成熟,并随之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带有感伤、悲剧色彩的歌剧作品中渗透着人文主义的人性光辉,并把这一风格推向最后的创作阶段。[4]
  (二)咏叹调《这美好的夜晚多寂静》
  咏叹调《这美好的夜晚多寂静》,是歌剧《游吟诗人》中的一个重要唱段。威尔第在1852年创作了这部四幕结构的《游吟诗人》,并在这部歌剧中植入了他几十年的人生经验、阅历与哲理思考,从而展现出他歌剧创作巅峰状态的一般特征。这部歌剧的脚本是由卡玛那罗和巴尔达雷根据西班牙著名剧作家加特雷斯的剧本进行精心改编、创作完成的,腳本作品中体现出了悲剧性的人性主题特征。这部歌剧作品经由威尔第创作完成后,于1853年在罗马的阿波罗大剧院进行了成功的首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5]同年12月,这部《游吟诗人》又在巴黎歌剧院进行了演出,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1885年5月,又在英国进行了首演,同样获得了成功。在这部《游吟诗人》的歌剧巡演中,伦敦科文特花园歌剧院的盛况彻底征服了英国群众,而且采用英文歌词的演出,也使意大利风格开始成为英国的音乐创作导向。[6]
  作曲家威尔第为这部歌剧的每一幕都标上明确的、具有典型浪漫主义特征的文学性标题,从而使得每一幕中心内容都明确、自然,从而也大大增加了不同国家、地域的观众对作品的理解程度。这种用特殊的标题表达歌剧剧情的做法,不仅使得意大利歌剧具有直观性、文学性特征,还是对意大利歌剧传统之的创新。这部歌剧的四幕标题分别为决斗、吉普赛人、吉普赛人的儿子和处决等。咏叹调《这美好的夜晚多寂静》,是戏剧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唱段,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激情特征,同时也是向社会抗议的精神体现。
  二、咏叹调《这美好的夜晚多寂静》的音乐分析
  (一)结构特征
  咏叹调《这美好的夜晚多寂静》中的剧情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一方面,这首咏叹调是剧情、情感紧张并迅速变化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在多变的情感体验中又夹杂着极强的矛盾对比与情感冲突。因此,这首咏叹调中不仅体现出人物性格鲜明的特点,还展现出了不同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这些丰富、复杂的情感变化特征,表现出威尔第对剧中女主人公莱奥诺拉的塑造特点。在这首咏叹调中不仅很生动的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还细腻的刻画出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这种相当细腻的描绘效果,体现在音乐结构方面也较为独特。
  他用优美、抒情的旋律刻画她温柔、诚挚性格的同时,又采用冲突性的音乐来抒发她心中的哀怨和悲痛,将一个单纯、善良、温柔同时对爱情执着、忠贞的少女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结构上来看,《这美好的夜晚多寂静》是两个并列的二部曲式结构。整首咏叹调的两部分音乐不断地反复,总共由11个乐句构成不规整的两部分结构。这些不同的并列结构,既有根据人物情绪进行发展、变化的特点,也有根据音乐的具体内容进行逻辑、层次展开的表达逻辑。但在这个并列的二部结构中,剧中莱奥诺拉的这首咏叹调《这美好的夜晚多寂静》,很充分的表现出她内心对游吟诗人曼里科的无限爱恋之情。这首咏叹调也是全曲中最具有抒情特征的咏叹调之一,表现出年轻的莱奥诺拉对美好爱情与幸福未来的期待。
  (二)音乐特征
  在这首咏叹调《这美好的夜晚多寂静》中,体现出下列三个方面的音乐特征:
  首先,每个乐句中都蕴含着较高的声乐演唱技巧,无论是在音域设置、高音点的设计、乐句长度还是在跳进运用、高音的音区运用等方面,都展现出这首咏叹调对女高音演唱能力与技巧的极大挑战性。所以,这首咏叹调《这美好的夜晚多寂静》,长期以来不仅成为舞台上频繁上演的曲目之一,还是女高音歌唱家演唱能力的标志之一,因此多年来备受舞台与教学领域的重视。
  其次,这首咏叹中运用的细节设计比较多。比如咏叹调的速度为行板标记,采用6/8拍子的律动进行。在咏叹调第一部分中虽然描绘的是宁静的夜色,但是在开始的小调5个小节规模的前奏中,却运用到了弱起、跳进、休止等具体的细节描述方式。   谱例1:
  上例可见,在调性运用方面具有独特的设计特征——在小调性的属音八度上进行跳进音程的运用,然后才去“先跳进后下行”的旋律线条设计、结合着几处弱起小节的运用等,都塑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
  再次,这首咏叹调中的音乐与情感表达彼此配合,具有较强的流畅性特征。在B段音乐进行中使用的调性是bA大调,结合着半音阶的上行与级进下行等技法运用,使得音乐的旋律更加舒展,风格更加生动,很好地塑造出了萊奥诺拉急于见到爱人的形象、心情。这部分的音乐风格不仅音色柔美、情感表达比较细腻,而且整个音乐段落都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特征。
  谱例2:
  上例可见,不同音型的运用,跳音伴奏与休止音型的配合,都展现出独特的咏叹调风格特征。在第二部分中,也展现出这种特征:第一部分素材进行变化、重复,形成了第二部分音乐,歌词也与第一部分的朦胧爱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三、演唱中的内涵透视
  (一)演唱风格内涵
  在这首咏叹调中,主要体现出了演唱者莱奥诺拉对于爱人曼里科的无限美好想象与幸福期待之情。因此在演唱这首咏叹调时需要处理好下列几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在演唱这首咏叹调的第一部分时,需要特别注意运用双辅音的“not-te”突出气息的略带停顿特点外,还需要将这里的十六分音符以及三连音等特殊律动特征,也都很好地演唱到位,塑造一种莱奥诺拉等待爱人的激动心情特点:内心忐忑不安,却也时而怀有美好的幻想,而且具有自言自语的形象特点——但不要演唱得太过于急促,需要演唱的恰到好处。
  其次,在演唱这首咏叹调时还需要表现出力度、气息与特殊表情术语的变化效果。演唱这些乐句时,需要比第一句演唱的稍强,在气息的运用方面也要更加具有力度,尤其是跳音记号标记的地方,需要表现出莱奥诺拉感觉即将见到心爱人曼里科时的惊喜、兴奋心情特征。
  再次,演唱中需要展现出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狂想、幻想特征,但也需要节制,演唱者处理不同的跳音唱段时,不能完全断开演唱,需要演唱得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断中有连”,“声断气不断”的效果。尤其是乐句中的每个音的速度、力度都要尽力做到均衡,只去突出后面的两个延长音“mu-to”的效果即可。
  谱例3:
  上例可见,在演唱第二个小节中的两个延长音时,一方面需要运用气息演唱出延续性的音响效果;另一方面,气息的运用水平要很高:在尽量不突出音量的情况下,表现出爱人仿佛就在眼前情景的略带幻想性、虚幻的场面、场景效果。
  (二)演唱中的审美内涵
  这首歌曲的演唱中,还需要注意对于作品中内涵的诠释问题:
  首先,带有半音阶上行、跳进下行的乐句中,需要发掘出特殊的、暗示性、象征性或描述性的内涵特点。比如在第一部分音乐中,在演唱时可按照情绪的陈述性特征处理,但在情绪的处理方面却需要呈现出层次性特点:这部分的音乐情绪应该比第一部分稍加激动,而且在演唱时还需要根据歌词的变化以及谱面上的力度记号进行及时的音色调整与气息控制,从而让演唱者的声音能够对应上不同乐句的内涵特征,采用渐强、或渐弱的方式、细腻而准确的将其表现出来。
  其次,在这首歌曲中的音乐速度也需要进行灵动、巧妙的处理。无论是歌词的内涵表达还是标记的速度等,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调整与变化,从而保持着音乐的连贯与情感变化的流畅性特点。
  整首咏叹调细节处理还涉及到高潮部分,无论是旋律的演唱表达,还是女主角莱奥诺拉的兴奋、激动情绪表现,都需要在演唱时通过细节地把握,调整情绪的渐强、加快等变化,无论是有标记要求的地方还是无标记的感性处理位置,都需要灵活地进行表现,塑造音乐的流动性特征。
  谱例4:
  上例可知在这首乐句的结尾处——最后两小节中,作曲家采用富有形象性特点的华彩乐句写法,采用半音阶下行的方式,很好地演绎出莱奥诺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总之,在演唱这首咏叹调中那些类似的音型、乐句、标记时,需要演唱者格外关注华彩部分、音阶进行、细节音准等所具备的形象性、暗示性、象征性特点,需要在一气呵成的基础上灵活换气、灵活地控制声音的变化,同时还需要声音的位置始终保持在同一位置上,实现音色的统一。
  结 语
  在这首咏叹调中,运用音阶下行、旋律大跳、音型暗示、标记灵活处理等方式,展现出女主角莱奥诺拉对于爱人曼里科的思念之情。通过在这个咏叹调中引导速度的减慢、加快变化,控制音量的减弱变化,最后很形象、具象地表现出莱奥诺拉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从而,展现出灵动的意境特征,揭示出全曲的情感变化轨迹。
  注释:
  [1]
  陈 建.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的演唱分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04):66—70.
  [2]马向涛.谈游吟诗人的创作风格及演唱[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04):35—41.
  [3]王 宇.论游吟诗人中莱奥诺拉的人物形象塑造[J].艺术教育,2007(02):51—54.
  [4]董 娜.咏叹调《这美好的夜晚多寂静》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J].大众文艺,2011(07):23—24.
  [5]王兰芬.浅谈咏叹调《这美好的夜晚多寂静》的演唱[D].中国音乐学院,2016.
  [6]史 可.论声乐演唱中的“气”“字”“情”[D].武汉音乐学院,2012.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摘 要]艾捷克是我国维吾尔、乌兹别克等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拉弦乐器,它历史悠久,但其发展和普及相对滞后。随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兴起,新疆各民族文化事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特别是艾捷克作为维吾尔族音乐艺术中主要的拉弦乐器之一,根据维吾尔音乐艺术的需求,在吸取了小提琴、二胡和卡曼恰等国内外先进拉弦乐器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使艾捷克藝术逐步走向成熟。本文叙述了小提琴艺术对改良艾捷克艺术
[摘 要]清朝建立后,满族统治者为更好地进行国家管理,积极倡导学习汉族文化。历经几百年的交流融合,如今的满族,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思维观念,都与汉族基本相同,缺少能够代表民族身份的文化标志。在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导向下,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清河城地区的太平秧歌与东北地区常见的汉族秧歌有所不同。官方根据民间艺人所掌握的地方知识,对太平秧歌进行了满族化的重塑。当今的太平
新媒体环境之下,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来说,带来了极大的变化,最显著的方面在于人们的阅读方式上,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社会青年,对于阅读的方式都由传统的书籍阅读转向了网络阅读,阅读方式的转变,对于学生来说,改变了其阅读的习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学校生活中,数字阅读的方式变得越来越普遍,在学生之中也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并且逐渐成为当前学生在学校阅读的主要方式。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的图书馆建设对于数字阅读的方式也进行了改进和推广,通过采用一些更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传统的阅读方式进行改造和创新,对于学
[摘 要]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标签与象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民族乐器是传播与发展民族音乐的主要物质载体之一。而今天,文化的传播路径和形式已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科技日新月异,时代变迁不复以往,娱乐化的新媒体时代到来,如何通过新媒体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本土音乐文化、吸收世界先进音乐文化以及为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搭建更为通畅的平台,是人们的共同目标和理想追求。本文笔者就对于新媒
[摘 要]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杰出的钢琴家,他的音乐体现了古典、浪漫到现代的音乐风格,他继承了古典时期的音乐结构,还加入新的音乐元素并且也运用了现代的音乐风格和思维,创造出了普罗科菲耶夫自己独特的风格。《第二钢琴奏鸣曲》是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钢琴作品,本文从背景、节奏、旋律和演奏等创作特点方面对钢琴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
李树化作为我国早期一代钢琴家,自1927年留法归国后便投身于中国钢琴艺术的创作、表演和教育等.他在杭州艺专教学的十年间,创作出十多首钢琴独奏曲,这样的数量在中国早期阶段
期刊
期刊
期刊
薅草锣鼓又称之为“打闹歌”,是劳动人民在薅草(用锄头给田地里的庄稼除草)时,由几名手持鼓,锣等乐器的歌手,随着节奏的律动而进行吼唱的一种歌唱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