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美学视角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j78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现代美学的角度,对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黑色幽默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价值做了分析与解读:一是从社会历史美学的视角,分析了小说对战后美国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二是从接受美学的视角,论述了小说所采取的“重复”和“时序交错”等文本策略,正是对揭示世界荒诞本质的小说主题的升华和深化;三是从结构美学的视角,说明了小说精心构建的貌似杂乱其实有序的结构,是作者对小说形式的一个伟大创新。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 美学 荒诞 黑色幽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的代表作,同时也被誉为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开山之作。自小说问世以来,国内外的英美文学研究者已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和研究,本文试图以社会历史美学、接受美学和结构美学为理论基点,对《第二十二条军规》从现代美学的视角加以解读。
  一 从社会历史美学角度解读小说的现实性
  《第二十二条军规》不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但要说这部颇具后现代情趣的小说与现实毫无关系自然也是不恰当的。众所周知,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社会历史美学的任务就是将文学作品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探讨其现实意义,《第二十二条军规》同样值得我们去做这方面的探讨。
  1 20世纪中叶的美国社会
  虽然美国在二战期间远离战场,并借战争之机大发横财,但美国人仍然感受到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传统价值观的解体和崩溃,实际上,战争带来的不确定性在战后曾经久久地笼罩着成千上万的美国人。
  二战以后,美国政府执意要在世界舞台上打败苏联和共产主义。1947年,总统杜鲁门公然宣布共产主义是美国最大的敌人,并开始对美国国内的共产党组织和共产党人进行打击清除。在国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的领导下,数以千计的美国人被贴上了“共产主义”的标签,这导致大量的美国人职业丢失、人心惶惶。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而对其他与共产主义相关的国家,美国政府则专注于发动“冷战”。
  经济方面,美国人一度认为战后的美国就是人间的天堂,因而任意消费成了美国人的新时尚。经济社会似乎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假象,大多数的社会财富仍被极少数人所控制,大量底层人民的生活依然非常贫困。
  政治上的“冷战”与“麦卡锡主义”,经济上的虚假繁荣与底层社会人们的生活困窘,以及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民权运动使得战后的美国成为了一个“不幸”的社会。美国人在战后所经历的这种“不幸”及“不确定”,被约瑟夫·海勒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通过表现论的手法以间接和荒诞的方式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出来。
  2 荒诞的小说与真实的社会
  海勒曾在接受采访中说,他的这部小说与二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的主题是极富时代意义的。应该说,海勒对自己小说的定位与分析是客观的。
  通过对小说的细读不难发现,小说中的人物与战后美国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有着很强的相似性。比如,小说中达克特护士警告尤索林“他们”打算“失踪”他的朋友邓巴,而紧接着邓巴不见了。这类阴谋事件不得不使读者把小说与战后的美国社会联系起来。海勒也曾清楚地表明过,他对麦卡锡时期的一个最深刻的认识正是来自于当时的案件审判。他的这一观点在小说所描述的两起案件审判中得到了印证:一起是克莱文杰被控阴谋反叛长官;一起是牧师被控偷取红色梨形番茄并在官方文件上假冒签名。海勒后来给出了他这样描写这两起案件审理的两个原因:一是受卡夫卡的影响;二是对麦卡锡时期美国社会状况的印象。在当时那样一种社会政治背景下,海勒没有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传统现实主义式的刻画是可以理解的,但小说中的人物所经历的那种“不确定”和荒诞的感受,却仍使读者对于战后美国社会的历史现实有了更为真切深刻的体验,而这正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创造的艺术魅力。
  二 从接受美学角度解读小说的文本策略
  1 文本的“召唤结构”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沃夫冈·伊瑟尔在对文本进行了现象学透视之后,从中发现了一个文本的“召唤结构”。这个结构由两部分构成:文本的“保留内容”和文本“策略”。保留内容指文本取自于现实的社会文化现象,尤指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文本对它们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召唤”读者对此予以否定。而文本策略则是作品对其保留内容进行艺术加工,即安排文本视角,以便更好地吸引读者。
  2 小说的文本策略
  (1)重复
  “重复”在小说中随处可见,甚至连小说的名字中的数字“22”也暗含了重复之义。而小说中两处最典型的“重复”的运用当属对斯诺登之死和浑身雪白的士兵的描写。
  在小说中,斯诺登之死对尤索林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并给他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然而,海勒并没有把斯诺登之死的惨烈场面一次性地呈现给读者,而是通过尤索林的回忆分几次不断地重复给读者,而每一次的重复又都有新的内容加入,直到小说的最后我们才看到事件的全貌。海勒采取的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斯诺登之死犹如他死前所不断重复的那句“我冷”一样深入读者心肺,如果海勒把斯诺登之死一次性展现在读者眼前,就很可能使读者不能深刻地体验到他的死所承载的深层含义,从而大大影响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浑身雪白的士兵在小说第1、17和34章的三次重复出现。从表现内容上来说,通过对浑身雪白的士兵的描写,映照了人们对于那个荒诞世界残酷现实的恐惧与不安,使得小说主题的艺术表现在反复“咏唱”中留下无穷魅力。从表现形式上来说,浑身雪白的士兵的三次聚焦“亮相”,则把整部小说也分为了三个部分,使得整部小说呈现出了循环往复、“层峦叠嶂”的艺术意象。
  (2)时序交错
  表现手法的荒诞不经是荒诞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海勒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将这一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读小说后很容易发现,小说中大量故事情节的演绎推进,在时间和空间上并不是按照人们的一般性思维呈线性顺序发展,而是呈现出时空交错、时序颠倒等看似杂乱无章的混沌局面。然而,正如学者詹·索罗门所说,表面的杂乱与真正的杂乱、作家有意制造的荒诞与真正的荒诞是有区别的。小说表现手法上的有意杂乱,正如顺叙、倒叙、插叙等不同文学表现形式的区别一样,说到底也只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并非真正的故事情节的不可捉摸与艺术表现形式的杂乱无章,实质上,这种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点也不会给读者带来艺术欣赏的困难,相反,这种表现手法,不仅通过时空的纵横交错,有力地促进了故事情节演绎得跌宕起伏与引人入胜,而且通过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契合,实现了小说形神兼备的艺术塑造。通过打破情节叙述坐标的惯常思维,作者迫使读者感同身受地去深入体验小说中这个非理性世界的荒诞不经。海勒要揭示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混乱不堪与荒诞不经的,而“时序交错”的艺术表现形式正好恰如其分地吻合与反映了这个世界的特征。因此,海勒采用“时序交错”的叙事策略正是小说主题塑造和艺术表现的需要。
  通过“重复”和“时序交错”等一系列文本策略的运用,海勒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毫无理性、毫无秩序可言的,受“第二十二条军规”支配的杂乱社会,进而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荒诞的,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要想改变这一现实是无力而可悲的。这就是海勒写作这部小说想给世人的警示。
  三 从结构美学视角解读小说的结构特色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结构一度是一个颇富争议的话题。有些评论家认为就结构而言,它是小说创作史上的革新之作;有些评论家则认为它简直就是一个败笔。在笔者看来,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其完整统一的结构,而且这种独特的结构形式依然是小说艺术表现形式的需要。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结构主要建构于一个主要情节和两个次要情节之上。主要情节当然是围绕着主人公尤索林展开,即他为在战争中求得保命想方设法早日回国的思想与举动,包括一开始力求早日完成飞行任务及后来又不得不谋求证明自己精神异常,这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一条情节线索。当然,初看起来,这一主要情节在小说中似乎并非一气呵成,而是给人时断时续之感。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在小说中,尤索林的求生努力是一致和连贯的,而之所以会给人造成上述的错觉,是因为海勒在对它的描写中穿插了不少倒叙和插叙,正是这些倒叙和插叙造成了主要情节的不连贯之感。但是,这些倒叙和插叙的出现,正是小说艺术表现的需要,一方面,倒叙插叙的反复出现,从侧面反映了尤索林一直在试图摆脱“第二十二条军规”怪圈的复杂思想情节;另一方面也为小说主要故事情节提供了必要的大量背景信息。
  除了主要情节之外,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还有两个次要情节对小说结构起着重要作用:一个是佩克姆将军和德里德尔将军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斗争;另一个就是米洛的发迹史。两个次要情节与主要情节在小说中相互交织,同样看似缺乏连贯,其实其发展线索是清楚的:
  从第一个次要情节的发展脉络来看,两位将军的斗争在小说第3章的情节中开始出现;在第12章佩克姆将军暴露了其欲夺权的野心;第21章,新的权力体系形成,德里德尔将军被排除在外,佩克姆赢得胜利。
  从第二个次要情节的演绎过程来看,在第2、7、9章,开始慢慢交代米洛拥有的奢华的司务长生涯;第10、12、13章则回顾了他是如何成为司务长的,并谈到了他的“M&M果蔬产品联合公司”;第19、20、21、22章,描述了他成立的辛迪加联合体和他个人业已形成的影响力;第24章是对他的“M&M果蔬产品联合公司”的一个回顾;第28、35、39、40、42章,则进一步描述了他奢华的司务长生涯和无所不在的辛迪加联合体;第42章,描述的是米洛发迹史的最高峰,米洛不但控制了这场战争,而且通过使人人拥有股份变成了这个世界的主宰。
  以主要情节为骨干,以两个次要情节为补充,小说的基本框架在一种纷至沓来而又合理有序的结构中得以树立,这种纷至沓来的表面“乱象”,不仅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合理演绎,而且同样是小说对于其要反映的现实世界的客观映照。
  四 小结
  《第二十二条军规》无论从语言、结构、还是主题来看,在美国小说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它开创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荒诞小说的先河,而从现代美学的角度看,它的艺术魅力同样令我们回味无穷。就像本文分析的那样,从社会历史美学视角看,这部小说并非游离于现实之外,而是对战后美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真实状况的曲折再现。海勒通过表现论的手法为小说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现实平台;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海勒所采取的“重复”和“时序交错”等文本策略是为表现主题有意而为之,从而深刻地揭示了那个世界的荒诞本质,也使得小说的主题得以升华和深化;从结构美学视角看,这部小说貌似杂乱无章的结构背后,其实有着一个条理清楚的主干框架,海勒精心构建的这种结构,同样是小说艺术表现形式的一个伟大创新。
  总而言之,这部小说中虽然充满了“混乱”与“疯狂”,但就像人们评价的那样,这是 “一切有组织的混乱”和“一种制度化的疯狂”——它是当之无愧的美国小说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Seed D.The Fiction of Joseph Heller:Against the Grain[M].New York:The Macmillan Press,1989.
   [2] 丁芸:《英美文学研究新视野》,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王岳川、胡经之:《文艺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 约瑟夫·海勒,扬恝、程爱民、邹惠玲译:《第二十二条军规》,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6]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 杨仁敬:《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青岛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韩荣,女,1969—,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1月14日,有旅客到昆明长水国际机场60号登机口,找到昆明营业部现场商务人员陈瑞寻求帮助。“我是乘坐山航1192前往济南的旅客,过安检的时候把我随身携带的女士挎包遗忘在安检
从美学研究的视角看,《圣经》与希腊文明相互交织形成了西方美学的源头。《圣经》中所包含的创世神话、始祖亚当的犯罪堕落、耶稣基督的诞生、被钉十字架、复活等内容都是历
白谦慎有篇文章,自述研究艺术史的经历,题目是《转益多师是吾师》,文末结语说:  文思敏捷吾不如曹宝麟,博闻强记吾不如华人德,阐微抉幽吾不如潘良桢,哲思深远吾不如邱振中,条理清晰吾不如刘恒,缜密圆通吾不如丛文俊,多才多艺吾不如黄惇,扎实厚重吾不如朱关田……  谦慎十年来致力傅山研究,创获甚多,更关怀明清之际的种种文化现象,成就斐然。虽然身在海外,犹心系国内书坛,他说到的那些中年学人,都是他在国内的书
摘要劳伦斯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对机械文明的批判,始终贯穿于其作品之中。他常常通过作品中的表层信息即非人类世界中自然生命的展示,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生活的深刻含义。本文试通过分析劳伦斯的诗歌《蛇》来揭示其生态伦理思想。  关键词:生态 诗歌 蛇 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  1930)是20世纪
本文通过新的多维视角解读了玛蒂尔德的性格,读过这部作品之后,我们应打破以往仅从时代政治意义的视角解读其主旨(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的模式,还原玛蒂尔德人格的本来面
不寻常的死罪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亦译为《量罪记》),改编自一部意大利悲剧《普洛莫斯和卡桑德拉》,不过,莎士比亚将这个故事装上了一个喜剧的结尾。故事是说维也纳的
如果有人问我:一本影响你最深的书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最早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那时我还是个中学生。小小年
IFLY:请问您认为2015亚洲商务航空会辰(ABACE)有何特点?艾德博伦:今年的亚洲商务航空会展将在过去三年积累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除了向新企业介绍商务航空能够带来的优势,也将重
煎烹带鱼是款很大众的菜肴,但并非每位烹饪者都能把它做好,没有做好的原因一般出现在初步处理、腌渍入味、酥糊调制、油炸这4大环节上。 初步处理,先将带鱼剁去头、尾、剪背
“十一五”期间,深圳供电局以创建国际先进水平供电局为契机,供电可靠性指标连年大幅提升。2010年,深圳供电局城、农网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分别达1.48小时、6.64小时,较2007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