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12年的到来,《有感而发》将取代《档人心语》,成为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北京档案》的一个新亮点。《档人心语》于2007年开栏,今已历时5年。何为《档人心语》,开栏首期编者按曰:“档案人内心之实话也。而解读档人心语,便是本栏宗旨。”本此宗旨,《档人心语》载文50余篇,从内容看,大体为五方面:
一是关注大局。《档人心语》虽属副刊中仅有一个页码的小栏目,但在围绕中心工作、弘扬主旋律上当仁不让。开栏之年,正逢党的十七大召开,迅即推出“解读十七大报告的写作特色”一文,从写作角度宣传十七大精神,颇有新意。后又撰文“创建学习型档案馆,争当学习型档案人”、“精心规划‘十二五’,打造未来新十年”、“实施人才强档战略,激发档案队伍活力”,并收官于“充满自信的档案文化”,彰显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二是讴歌新风。《档人心语》以歌新时期档案部门的丰功伟绩,颂档案人的爱国创新为己任,在“感悟《档案与你同行》”中,讴歌档案演讲比赛;在“读‘驾驶员奥运志愿者风采录’有感”中,讴歌参与投身奥运的档案人;在“赞档案学会举办《档案见证北京》系列讲座”中,讴歌档案文化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普及工作;在“可圈可点的《政策解读》栏目”中,讴歌刊物新增栏目的可读性;在“石景山区档案馆率先实现馆藏数字化的启示”中,讴歌致力档案业务的领跑者。
三是感悟人生。人生之厚重、人生之精彩,需要不断地感悟。虽说不能游戏人生,但从游戏中却能感悟人生。“打保龄球的感悟”,就让我们从游戏规则中,悟出抓住机遇很重要、忽冷忽热误人生的道理;而“感悟超越自我”,更是因为北京残奥会的精彩,告诉了人们:你也许超越不了他人,但只要努力,就能超越自我;此外“来自电影《杨善洲》的启示”、“高君宇英文病历档案的启示”,都让我们“感悟‘学习司马迁,当司马迁’”,“还是要讲干一行爱一行”。
四是提倡思索。孟子曰“心之官则思”,生活工作中的许多看似平庸琐碎的小事,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奥秘与哲理。众多档案人退休后被返聘,本不足道,但若升华到“对档案职业的重新思考”,就会陡增档案人对档案事业的自信;“从博物馆失窃看档案馆的安全”,进一步说明“三个体系”建设中,档案安全体系的建设是压倒一切、居于首位的,这绝非杞人忧天。至于“职称”和“称职”、“评奖”和“讲评”、“职业”和“事业”、“读书”与“看书”、“给力”和“借力”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和关联,都在相关文章中,有专门论述,发人深省,启人心扉。
五是闲话写作。这既是栏目的开场戏和专题戏,也因文章多达十余篇,且自成系列,成为栏目的重头戏和系列戏。话题缘自也是档人的档刊编辑,首先披露了心语,“若问编辑所盼:最盼文笔好的来稿,读者喜欢,杂志生辉。若问编辑所怕:最怕文笔差的人情稿,登吧,给读者添堵,让杂志跌份;不登吧,影响作者评聘职称,有误锦绣前程,更怕影响关系,伤了和气。思前想后,请来‘知心大哥’专为本栏撰写一组有关写作心得体会的系列文章,意在通过强基固本,提高写作的基本功。”遂有“笔耕不辍话苦乐——从培养写作兴趣谈起”、“亦师亦友亦园地——读刊评刊用刊的奥妙”、“勿以善小而不为——练笔始于‘小豆腐块’”、“书山有路勤为径——读与写的辩证关系”等写作经验之谈。虽无高深理论,却皆为提高写作能力的真知灼见。
此外,《档人心语》也在探索中形成了栏目特色:一是以小见大,不尚空谈。“漫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感悟‘日子过得真快’”一文,就是从日子过得舒心,生活节奏变快说起,历数了档案部门的诸多变化。“漫话‘保存城市记忆 服务科学发展’”一文,就是从市档案局大门迎面墙上的12个赫然大字说起,条分缕析阐明了“保存城市记忆”与“服务科学发展”、“自身科学发展”与“服务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二是实事求是,力戒片面。“漫话首届‘档案馆日’”一文,既高度评价了“档案馆日”具有服务市民,规模宏大;媒体关注,影响巨大;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重大作用;又指出就全国而言,“档案馆日”活动尚未制度化、普遍化,因之,要规范活动的名称、时间和内容。
尽管如此,从《档人心语》栏目名称即可看到其限定作者必须是档案人的局限性。而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现档案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把档案文化普及到广大民众中,光有档人心语是不够的。特别是北京精神提出后,显见《档人心语》栏目不符合“包容”的要求。为此,本刊编辑部在辞旧迎新之际,以《有感而发》取代《档人心语》,实为顺应形势、吐故纳新的明智之举。因为新的栏目,不仅档人可有感而发,所有读者都可有感而发。故在《档人心语》圆满落幕之际,笔者诚盼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应运而生的《有感而发》栏目,不仅能像过去5年来的《档人心语》栏目那样,生动活泼,而且凸显包容、广揽作者、争奇斗艳、越办越好。
一是关注大局。《档人心语》虽属副刊中仅有一个页码的小栏目,但在围绕中心工作、弘扬主旋律上当仁不让。开栏之年,正逢党的十七大召开,迅即推出“解读十七大报告的写作特色”一文,从写作角度宣传十七大精神,颇有新意。后又撰文“创建学习型档案馆,争当学习型档案人”、“精心规划‘十二五’,打造未来新十年”、“实施人才强档战略,激发档案队伍活力”,并收官于“充满自信的档案文化”,彰显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二是讴歌新风。《档人心语》以歌新时期档案部门的丰功伟绩,颂档案人的爱国创新为己任,在“感悟《档案与你同行》”中,讴歌档案演讲比赛;在“读‘驾驶员奥运志愿者风采录’有感”中,讴歌参与投身奥运的档案人;在“赞档案学会举办《档案见证北京》系列讲座”中,讴歌档案文化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普及工作;在“可圈可点的《政策解读》栏目”中,讴歌刊物新增栏目的可读性;在“石景山区档案馆率先实现馆藏数字化的启示”中,讴歌致力档案业务的领跑者。
三是感悟人生。人生之厚重、人生之精彩,需要不断地感悟。虽说不能游戏人生,但从游戏中却能感悟人生。“打保龄球的感悟”,就让我们从游戏规则中,悟出抓住机遇很重要、忽冷忽热误人生的道理;而“感悟超越自我”,更是因为北京残奥会的精彩,告诉了人们:你也许超越不了他人,但只要努力,就能超越自我;此外“来自电影《杨善洲》的启示”、“高君宇英文病历档案的启示”,都让我们“感悟‘学习司马迁,当司马迁’”,“还是要讲干一行爱一行”。
四是提倡思索。孟子曰“心之官则思”,生活工作中的许多看似平庸琐碎的小事,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奥秘与哲理。众多档案人退休后被返聘,本不足道,但若升华到“对档案职业的重新思考”,就会陡增档案人对档案事业的自信;“从博物馆失窃看档案馆的安全”,进一步说明“三个体系”建设中,档案安全体系的建设是压倒一切、居于首位的,这绝非杞人忧天。至于“职称”和“称职”、“评奖”和“讲评”、“职业”和“事业”、“读书”与“看书”、“给力”和“借力”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和关联,都在相关文章中,有专门论述,发人深省,启人心扉。
五是闲话写作。这既是栏目的开场戏和专题戏,也因文章多达十余篇,且自成系列,成为栏目的重头戏和系列戏。话题缘自也是档人的档刊编辑,首先披露了心语,“若问编辑所盼:最盼文笔好的来稿,读者喜欢,杂志生辉。若问编辑所怕:最怕文笔差的人情稿,登吧,给读者添堵,让杂志跌份;不登吧,影响作者评聘职称,有误锦绣前程,更怕影响关系,伤了和气。思前想后,请来‘知心大哥’专为本栏撰写一组有关写作心得体会的系列文章,意在通过强基固本,提高写作的基本功。”遂有“笔耕不辍话苦乐——从培养写作兴趣谈起”、“亦师亦友亦园地——读刊评刊用刊的奥妙”、“勿以善小而不为——练笔始于‘小豆腐块’”、“书山有路勤为径——读与写的辩证关系”等写作经验之谈。虽无高深理论,却皆为提高写作能力的真知灼见。
此外,《档人心语》也在探索中形成了栏目特色:一是以小见大,不尚空谈。“漫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感悟‘日子过得真快’”一文,就是从日子过得舒心,生活节奏变快说起,历数了档案部门的诸多变化。“漫话‘保存城市记忆 服务科学发展’”一文,就是从市档案局大门迎面墙上的12个赫然大字说起,条分缕析阐明了“保存城市记忆”与“服务科学发展”、“自身科学发展”与“服务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二是实事求是,力戒片面。“漫话首届‘档案馆日’”一文,既高度评价了“档案馆日”具有服务市民,规模宏大;媒体关注,影响巨大;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重大作用;又指出就全国而言,“档案馆日”活动尚未制度化、普遍化,因之,要规范活动的名称、时间和内容。
尽管如此,从《档人心语》栏目名称即可看到其限定作者必须是档案人的局限性。而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现档案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把档案文化普及到广大民众中,光有档人心语是不够的。特别是北京精神提出后,显见《档人心语》栏目不符合“包容”的要求。为此,本刊编辑部在辞旧迎新之际,以《有感而发》取代《档人心语》,实为顺应形势、吐故纳新的明智之举。因为新的栏目,不仅档人可有感而发,所有读者都可有感而发。故在《档人心语》圆满落幕之际,笔者诚盼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应运而生的《有感而发》栏目,不仅能像过去5年来的《档人心语》栏目那样,生动活泼,而且凸显包容、广揽作者、争奇斗艳、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