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布拉德利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hy656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盛顿邮报》的前主编本·布拉德利(Ben Bradlee)去世后,美国各界发出了真诚悼念。此前的2013年11月,奥巴马在白宫接见92岁的布拉德利,向他颁发美国最高平民荣誉“总统自由奖章”,称赞他为新闻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布拉德利所建立的新闻职业标准,代表了真实、客观、细致的报道模式,他的成绩引领着更多人进入新闻行业,秉持职业操守,报道越战、“水门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不仅让《华盛顿邮报》跻身世界著名大报行列,更让华盛顿不诚实的官员们如坐针毡。
  布拉德利是一位魅力四射的领袖,在报社内部广受尊敬,可以说他的性格塑造了鼎盛时期的《华盛顿邮报》。
  本·布拉德利,1921年出生于波士顿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二战”期间担任美国海军通信官。对于未来职业他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但他从没有忘记自己少年时代燃起的对新闻事业的热情。战后,他协助创立一家小报,两年后因经营不善而倒闭。1948年被聘为《华盛顿邮报》记者,三年后辞职担任美国驻法国大使馆新闻官,1954年被聘为《新闻周刊》驻法国特派记者,1957年重返华盛顿担任《新闻周刊》华盛顿办公室负责人。1965年担任《华盛顿邮报》执行副主编,继而在1968年出任主编。1991年退休后他被任命为名誉副总裁,直至去世。
  虽然出身贵族,又受过精英教育,但在海军服役的经历,在布拉德利身上留下了两个痕迹:动辄脏话连篇,以及尊重下属展现出的才华。作为主编,布拉德利聘人的标准是“雇比自己聪明的人,并协助他们施展才能”。他深知一份报纸的成功靠的是人才和团队,主编的角色是协助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才华,不遗余力发掘真相。
  执掌《华盛顿邮报》之后,布拉德利力促报社转型,脱离传统都市日报的窠臼,将有冲击力的新闻和激进的报道方式相结合,同时着力刊登先前只在最优秀新闻杂志上才能读到的深度报道。此后,《华盛顿邮报》很快成为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性大报之一。编辑团队从300人增加到600人,新闻预算从300万美元增加到6000万美元,发行量从44.6万份升至80.2万份。
  在记者们不断发掘真相的道路上,最需要的是主编的指导、信任和鼓励。对主编来说,这有时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也意味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布拉德利担任主编期间,《华盛顿邮报》公开过五角大楼的越战文件,追踪报道过“水门事件”,成为某些政治人物的眼中钉,却维护了社会和民众的利益。
  因为擅长沟通,又颇具个人魅力,布拉德利很容易与人交朋友,其中既有一些“核心人物”,也不乏普通人。他最著名的朋友是肯尼迪总统,与报社印刷工人也能谈得来。而《华盛顿邮报》之所以能够取得后来的成就,更是离不开布拉德利用心经营的与出版人格雷厄姆的良好关系。格雷厄姆给了布拉德利充分的财务空间,得以组建起充满精兵强将的编辑部,在困难时刻,比如报道越战文件和“水门事件”之际,格雷厄姆不顾律师和投资顾问反对,给予了布拉德利充分的支持。
  “水门事件”从一个“三流盗窃案”发展成导致尼克松黯然下台的惊天政治大丑闻,《华盛顿邮报》的400多篇报道发挥了重大作用。在那段时间,白宫新闻发言人几乎天天跳出来抨击《华盛顿邮报》,点名批评布拉德利和两位记者。作为主编的布拉德利顶住了各种压力,坚持允许记者在报道中引用匿名消息来源,最终揭发了共和党尼克松阵营在竞选期间对民主党总部的非法窃听行为。该系列报道让《华盛顿邮报》获得了1973年普利策新闻奖的公共服务奖。
  在《华盛顿邮报》编辑部,布拉德利对新闻的评判标准只有两条,一是“有冲击力”,这样的报道刊出后会让报社受到广泛关注;另一种是“淡而无味”,这样的报道最多让读者的注意力在报纸上稍作停留。布拉德利的管理策略就是最大程度增加前一种报道,而将后一种压缩到最少。
  但追寻“真相”和“有冲击力”的报道,有时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1981年,《华盛顿邮报》年轻记者珍妮特·库克,因为一篇讲述8岁男童染上毒瘾的动人报道而获得普利策奖,但最后发现这是库克捏造出的“新闻”,连库克本人进入报社的履历也是伪造的。布拉德利发现此真相时,为时已晚,但他认为“解决办法只有一个——承认此事并向公众披露实情”。他在第一时间归还了普利策奖,责令报社监察专员调查并公开报道这一假新闻事件。
  不管是“最危险”还是“最優秀”,在布拉德利看来,一切外在的荣誉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追求真相的过程是真正快乐和重要的。
  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敢保证,到我离开人世的时候,肯定会举行一个专门活动,来祭奠让《华盛顿邮报》赢得18项普利策奖的布拉德利。不过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奖其实也并不值几个钱。”
  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石油的钟摆总是在短缺与饱和中来回摆动。近来,当钟摆向供过于求的方向摆动时,引发了原油短期内最为集中的跌幅,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几周内比近期峰值下跌了25%。在10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12月份交割的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TI)下跌2.2%,至每桶79.44美元。而在今年6月的高峰时段,作为国际油价基准的布伦特原油的价格曾高达每桶115美元。  全球石油价格跌到四年的低点,让消
期刊
10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大力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模式,使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相辅相成。9月23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种种信息表明,PPP这种国际上广泛运用在城市基础建设领域的投融资机制,在国内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财经》记者获悉,财政部对PPP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其受国务院委托,启动了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转
期刊
10月20日,全球油气巨头法国道达尔的董事长兼CEO马哲睿在莫斯科坠机身亡。事发两天后,道达尔董事会发布公告,任命蒂埃里·德马雷为该集团新任董事长,同时任命帕特里克·普亚纳为新CEO。  普亚纳于1997年加入道达尔,1999年曾担任卡塔尔子公司的CEO,2012年起任道达尔炼油与化工部门负责人。作为下游背景的继任者,普亚纳必须应对新一轮油价下跌和炼油业务利润下滑的挑战。  此前,壳牌、BP、挪威
期刊
2014年7月24日,光大国际宣布,以9200万元收购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下称威立雅)在中国青岛持有的污水处理项目全部权益。这一“套现”之举,就被业内人视为威立雅收缩中国业务。  威立雅是进入中国最早、拥有水务项目最多的外资企业。回望其扩张版图,自1997年进入中国,与天津市政府合作,拿下凌庄水厂改扩建与20年特许经营合同,此后十年间,又先后获得上海、北京、成都、乌鲁木齐、兰州等全国29个水务项目
期刊
分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权被下放和取消之后,本届政府正试图将这一改革推向深入,将“如何正当行使权力”当作下一步的举措。  据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士透露,他们正着手起草规范部门行政审批行为的文件。按照初步的设想,文件内容包括更好地履行告知义务、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权限,以及加强责任追究等方面。此文件有望于年内出台。  中国的行政审批制度脱胎于前苏联的审批体系,一直以来都是政府
期刊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中电投)位列中国声名显赫的五大发电集团,也是中国仅有的三家核电站运营牌照的持有者之一。不过,现在这家公司的核电业务正经历艰难时刻。  2007年获得国内第三张核电项目运营牌照之后,中电投曾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核电发展计划,但现在发展未及预期。  原因之一是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中电投曾对内陆核电寄予厚望,但彭泽核电项目因福岛核事故陷入停滞,至今未有重启时间表;今年上半年广西白龙核
期刊
司法改革一贯引人注目。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司法改革也最為浓墨重彩。  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着力破解司法的地方化和行政化两大弊端不同,此次司法改革还侧重解决长期存在的立案难、执行难、申诉难等痼疾。不过,如何推动改革举措落实、实现改革者的意图始终是现实难题。立案、执行难在配套  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只是第一步,“这不是最重要的
期刊
直接投资和委托投资是机構投资者通常采取的两种运作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投资者如何根据自身的目标和特点进行选择,扬长避短,也是投资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直接投资与委托投资的比较  1.直接投资的优势。直接投资即是投资者运用内部管理人对资金进行投资运作的方式。  直接投资的优势包括:一是管理成本低,投资者不需要支付高额的外部管理费、托管费等,只需支付本机构的运营费用和人工费用,避免了管理费对组合
期刊
10月26日,乌克兰东南部安全局势依然堪忧,在全国总共225个选区中的27个选区无法组织正常投票的情况下,总统波罗申科执意推动议会提前进行选举。  截至10月31日的投票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乌克兰的亲西方阵营将以较大优势获得胜利,波罗申科领导的“波罗申科联盟”开始与辞职不久的总理亚采纽克所率领的“人民阵线”商讨组建新的联合政府。至此,亚努科维奇下台后的乌克兰新政府过渡期将正式告一段落。  继上世纪9
期刊
在前东欧时期,匈牙利最有影响的政治学家是雅诺斯·基什,西方学者往往将他与捷克的哈维尔和波兰的米奇尼克并称。雅诺斯·基什,1943年出生于布达佩斯,1967年从埃特瓦什·洛南德大学哲学系毕业,随后进入匈牙利科学院哲学所工作。在卢卡契的影响下,他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并加入匈共。  基什属于1968年匈牙利经济改革那一代的知识分子。苏联军队入侵捷克后,基什开始反思意識形态与制度问题。1973年,他与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