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透支人情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rkm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
  幸福近矣
  我有个年轻的朋友,刚毕业出来在做自媒体,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盈利,帮他做事的写手、画手都没有薪水,自己也有本职工作,完全是牺牲业余时间,凭着一股热血和对我朋友的信任在做事。一年后,朋友的自媒體開始有点起色了,但写手、画手却越来越少,固定班底快散架了。这些写手、画手本也是他的朋友,他非常苦恼,对我说不想没了事业,又牺牲了朋友。我对他说:“那些写手、画手为你做事,也算你的同事、下属吧,但你却一直在透支着他们作为朋友的人情,来帮补职场中的事务,界限不明,划分不清。你说创业没钱,也不能把风险转嫁到他们身上,你要懂得人情不可透支太多。即使不说钱,你的这种态度也足够让朋友寒心了。所以现在工作上左窟窿右眼,朋友也跑得差不多了。”
  没有人会平白无故地对你好而不求回报,这不是世侩,是人世间最简单的道理。人际关系中除了最纯粹的利益往来,总会有些情分,这情分就是人情。人情有时候可以当钱花,但人情也是有定额的,不是无限索取的,你存得越多,可取的才越多。
  二十几岁的人涉世未深,容易把假话、客气话当真话听,过高地估计与他人的交情,一旦搭上关系就不停地透支,跟别人说话炫耀时透支,办事时透支,无论什么麻烦事都敢开口。其实冷静下来好好想想,你凭什么跟人家谈交情?跟你结交有什么好处?不但没有好处,还多了一堆麻烦事,所以只有一种结果,不再来往,避之唯恐不及。
  人在社会中,总有需要人帮忙的时候,但要明白一点,能不动用人情就不动用,动用人情的次数越少越好,动用也要严密安排,比如动用谁的,怎么动用,弄清楚交情深浅,再决定找人帮忙。事情完成后要注意回馈,及时“还人情”,就算暂时不还,也可以暗示记下了这份人情,诚恳地表示日后有需要会伸手帮忙,这样的程序,自然会让人内心熨帖。
  但人情不比实物,很难摆上台面理清楚,还人情的时候没有技巧,扫了对方的面子,比不还效果更惨,那人情究竟该怎么还?
  第一记得“估价”。举个例子,对于办公室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来说,需要老同事帮忙的地方不少,但本身又没有实权和能力,无法用人情还人情,可以通过物质“等价交换”人情,这是最可行、效果也最好的一种方式,比如送小礼物和请吃饭,所以免不了要“估价”,参考对方花费的时间、精力以及彼此的关系深浅,决定“等价交换”的物质等级,但一定不要沦为行贿与巴结、谄媚,那就适得其反了。
  第二找准时机。假如你本身有能力,欠了别人一次人情,可以不用物质的形式回报对方,而是找机会帮助对方,当别人有难处的时候主动出现。这种方式是两人之间的默契,比物质更得人心,自古以来锦上添花的人不缺,只缺雪中送炭的人,绝对会加深两人的交情。危难之时乃见交情,正是这个道理。
  第三以心换心。这一种,特别适用于受到长辈和上级的关照之后,即没能力人情还人情,物质上的回报对方不一定看得上,那就只能用“心”回报了。比如,平时嘴甜一点,该跑腿的时候跑跑腿,从小处表达自己记得对方的恩惠,让对方觉得自己受尊重,享受帮助小辈的成就感。这种情况很难把握,许多人把“溜须拍马”和“没眼色”混淆了,把握不了其中的分寸,索性把对方的“举手之劳”当成“理所当然”,于是欠下一堆人情,失去许多机会。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算之前有人欠你人情,而这次你要找他帮忙,切勿以讨债的心态和姿态开口,这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即使他本着有借有还的心态帮了你这次,但双方的关系肯定是不可维系的。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单调的刷刷声;头顶的吊扇慢悠悠地转着,却无法吹去暮春的燥热。她看着眼前的数学卷,奇怪了,明明已经烂熟于心的题目,此刻却怎么也解不出来。心中烦躁,她把卷子往前一推,转头看了看周围埋头的同学们,随手从桌洞里抽出一张草纸,胡乱画了起来。  昨天,她被叫到办公室。“小染啊,你要不要再好好考虑一下,你文化课的成绩并不差,最后再加把劲能上个不错的大学;可要是现在决定去走美术专业,恐怕要付出
一位导师指导一名博士生顺利完成一篇重要论文。博士生将手稿送到导师那里,名义上是希望他作最后润色,实则是让他在论文署名问题上做最后定夺。根据惯例,导师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完成人,博士生只能屈居第二。可是,博士生从导师那里拿回润色的手稿,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名字竟然被导师写在了第一完成人的位置,而导师则把自己的名字列在了最后。这篇论文最终获得了吴健雄物理奖。  还有一次,导师指导一群年轻人进行一项重要研
西汉学者刘向有一剂治愚的良药,药名叫读书,他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治愚。” 读书治愚,前提是善读。这个善字很巧妙,不仅要善于,而且要有选择,会选择,读书才能起到药石的作用。用好“善读”这味药,可弃绝喧嚣,可过滤浮躁,可洗掉铅华,可远离功利,可优哉游哉地活在这世间。  读书才能避免使自己成为一个蠢笨无知的人。通过读书也可以医治自身的一些常见病,像浮躁、焦虑、混沌等等。  北宋文学家黄山谷倡导人们要
有一次出差,我叫了一部出租车去虹桥。上车后,司机就跟我闲聊,说:“我从来都不做散客的,滴滴都很少做,咱们俩碰上真的是缘分。”  我猜他应该是做熟客机场生意的,就问:“有了滴滴,熟客还愿意电话叫你去机场吗?”  他大笑,说:“我的生意好到来不及接,昨天一天就去了6趟机场。上个月还去了3趟舟山。”  这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问他:“是有什么高招吗?”  他没回答,只问我:“你觉得我的车有什么不同吗?”
电视剧《都挺好》引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我认为“都挺好”就是“都不好”。苏明哲上学时是一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工作后是一个爱慕虚荣、迂腐的“伪君子”。他从北大毕业又去斯坦福大学留学,是传统意义上名校毕业的高才生,在被“离职”面前束手无策,对家人又谎话连篇充“大佬”……他爸苏大强是教师,理应为人师表,然而自私、爱面子、懦弱、对实质性的问题不闻不问,躲避矛盾,推卸责任。这和孔乙
2020年,进入7月,持续不断的暴雨一直袭击着江西省永修县。在艾城堤坝上,一群身着迷彩的战士正在紧张地搬运着沙袋,建起“围井”,为即将到来的暴雨做准备。人群中,有一个身影扛起沙袋风一般冲上大坝,战士们风趣地称他为付副班长。他叫付海洪,出生于1998年大洪水期间,现在是陆军某旅“抗洪抢险英雄营”的一名副班长。  说起付海洪参军的经历,大家都说他是个富有传奇性的人。1998年夏天,上饶市横峰县司铺村深
演讲的成与败,开场白最关键,精彩的开场白能把人的注意力快速吸引过来,唯此,才能认真倾听你所要讲的具体内容。  美国著名黑人律师约翰·罗克勤在一次演讲会上,听众都是白人,作了一场《解放黑人奴隶》的演说。一上台,他就笑着自嘲:“女士们、先生们:我来到这里,与其说是演说,还不如说是给这一场合增添一点点‘颜色’……”此言一出,台下听众哈哈大笑,紧张的气氛立马缓和下来。这一开场白风趣而颇具深意,其所引起的笑
袁隆平有一个业余爱好,喜欢与胡同口的老人们打扑克。就在袁隆平获得国家科技大奖后的一天下午,有记者来采访他,一到巷子口,就见袁隆平正和3位老人围坐在一方矮木桌前打扑克。为了不打扰他们,记者就静静地站在旁边看。袁隆平打扑克聚精会神,根本没发现一旁观战的记者。  打了大约半个小时,袁隆平输了好几盘。只要一输,袁隆平必定要钻桌子。这时,3位老人就抬起矮桌,在大家的笑声中,袁隆平一钻而过。打完最后一盘,袁隆
1975年底,20岁的马未都调到航天工业部,在七机部的一个厂当铣工。工厂第一次发奖金,为了打破大锅饭,上级规定把奖金分一二三等:一等8元,二等7元,三等6元。就因为这1元钱的差别,车间停工讨论。会议室烟雾缭绕,气氛十分沉闷,每位与会者都心事重重,翻看着不知年月的报纸,少有人打头炮。终于有人表态了:“我这个人大度,不在乎这1元钱,少了这1元钱也能过日子,可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要少给我1元钱?”  马未都
本来我是要去书店的,走到楼下,天突然飘起了雨,我既不想折返上楼去取伞,也不想冒雨走在马路上。于是,我在几秒钟内,就作出放弃去书店的决定。改变主意,原谅自己,实在太容易了。  一位网友讲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位“死党”,对他的女友唯命是从,平日里看上去如胶似漆。本来二人世界是私密的,但他们会把各种柔情蜜意晒到朋友圈里,大家看到的是各种打情骂俏,真的让人羡慕。這位“死党”还对外宣称,他和女友从来不吵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