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城镇用地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fei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镇用地空间布局对城镇自身功能与发展和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加强对城镇的发展与建设的引导有重要意义。以六合区为例,探讨城镇用地空间布局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为城镇空间的发展和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GIS;城镇用地;空间布局适宜性;六合区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167-02
  引言
  城镇是人口集中居住的场所,国家在“十二五”纲要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方针[1]。目前,城镇用地方面的研究包括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扩张研究等方面[2],侧重点是区域内的土地是否具有一定的承载建筑能力,对城镇用地空间布局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城镇的空间分布是否适宜对城镇的整体功能以及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3]。城镇用地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对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六合区城镇用地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探索区域城镇用地的空间布局是否适宜以及适宜性的程度。
  一、研究区概况
  六合区是南京市的北大门,截至2009年底,全区总面积共14.76万hm2,其中城镇用地由城市用地1 690.911hm2,建制镇6 575.59hm2组成;2009年六合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012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5个指标中,已全部达标,小康实现程度为100%。
  二、研究思路
  (一)空间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从六合区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提取所需的数据,采用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将六合区作为研究对象,把网格设定为的200*200的单元格作为评价单元。运用ArcGIS9.3软件将各指标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划分城镇用地空间布局适宜性等级。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权重的确定
  影响城镇用地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的因素众多,既有宏观的、微观的,也有直接的、间接的 [4]。城镇用地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影响城镇用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各项因素的综合分析。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对评价结果的正确性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因子的权重(见表1)。
  各指标因子量化分级及赋值:依据城镇用地空间布局适宜性要求,将各个指标因子划分为不同的适宜性等级,并分别对其进行赋值,评价分值为1~5。根据六合区相应的各指标因子的实际情况,量化分级标准(见表2)。
  (三)城镇用地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
  为了使评价结果准确而又简化,运用空间评价指标加权法求得综合评价结果,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利用ArcGIS中的Model Builder工具,将评价结果分为5级(见图1),借助软件的统计功能,计算出六合区城镇用地空间布局适宜性各等级区域的统计面积。
  (四)城镇用地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评价结果分为重点布局区、优先布局区、适度布局区、限制布局区、禁止布局区五级,重点布局区10 677.4公顷,占总面积7.26%,主要分布在雄道州街、长芦街道、龙池街道;优先布局区32 796.98公顷,占总面积22.3%,龙池街道、八百桥镇、程桥镇所占比例较大;适度布局区29 370.21公顷,占总面积19.97%,马集镇、马鞍镇、冶山镇比例较大;限制布局区14 415.76公顷,占总面积9.8%,马集镇、马鞍镇、冶山镇、竹镇镇所占比例较大;禁止布局区59 814.05公顷,占总面积40.67%,竹镇镇、马集镇、马鞍镇所占比例较大。
  结语
  本文综合城镇空间布局的地形、水文条件、交通人口、土地利用和居民地四个方面因素,利用GIS进行城镇用地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将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等区域直接归为禁止布局区,以六合区为例进行实证,为该地区城镇用地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03-16.
  [2] 陆玭,汤茂林,刘茂松.基于RS和GIS的江阴城市扩张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10,(2):132-137.
  [3] 庄大方.中国城镇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 于伯华.济南市城市空间扩展分析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责任编辑 安世友]
其他文献
摘 要: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置于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通过对湖南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的创新要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湖南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五种主要模式。  关键词:湖南;村级集体经济;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026-02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
期刊
摘 要:职业农民培育,不仅要构建教育培训制度,而且要制定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在当前农地细碎化的大背景下,推动土地向职业农民流转,对于促进职业农民培育、成长十分重要。在借鉴美、英等国的经验基础上,论述土地向职业农民流转的内在逻辑与路径。  关键词:土地流转;职业农民;适度规模经营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034-02  引言  随着
期刊
摘 要:藏区农牧区市场化进程中,易产生利益冲突,影响农牧区的社会稳定。以藏区一乡的货运市场个案为例,借助博弈理论,简要阐释乡村货运市场因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稳定的机理,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市场化;利益冲突;博弈分析;农牧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062-03  藏区作为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广大农牧区自然经济特征明显
期刊
摘 要:贵州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体系结构性倾向突出、保障覆盖范围窄、救助水平低等若干问题。为体现公平,达到共同富裕,应尽快对民族地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同时考虑将传统的保障制度和现代保障制度紧密结合,确定与贵州民族地区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政策,构建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社会保障模式,达到促进各民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  关键词:民族贫困地区;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基于2004—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的相关数据,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失衡现象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失衡重点表现为由货物贸易顺差占主导的经常账户顺差、由直接投资顺差引起的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以及双顺差现象导致的巨额外汇储备。运用结构分析法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扩大内需、改善外汇储备结构、调整出口结构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失衡;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外汇储备  中图
期刊
摘 要:义乌专业市场创办三十多年以来,历经自发形成阶段、政府引导阶段和完善提升阶段,形成了极具规模的市场经济。通过“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发挥商品集聚的规模效应,运用薄利多销的营销方式,依靠政府支持合理控制物业成本、提供市场服务,义乌最终成为了专业市场发展的奇迹和典范。然而面临全球电子商务无形市场的冲击,义乌市场必须引入总部经济、完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运行机制、推进专业市场“电商换市”、加快国际陆港
期刊
摘 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贯彻和落实中央新医改方案、提高中国国民医疗保障水平的重大民生工程,是标志着中国医疗保障体系从实现“病有所医”向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迈出的关键一步。将大病保险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范围,有利于从制度上筑牢和织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这需要各级政府、商业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协同努力,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关
期刊
摘 要:构建和谐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结合昆明市东川区新农保试点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农民新农保参保现状着手,分析影响农民新农保参保决策因素,有针对性提出加大新农保宣传力度,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循序渐进推进新农保工作等对策建议,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参保积极性,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新农保的实惠。  关键词:东川区;新农保;参保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
期刊
摘 要: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如今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通过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银企信息不对称;融资困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115-02  在中国国民经济中,中小企业有举足轻
期刊
摘 要:珠三角制造业处于“微笑曲线”低端,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探讨制造业优化升级,须跳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孤立发展定式,从互动发展角度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制造业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互动发展关系,并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二者互动的角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珠三角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