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传说演义经典,有礼仪彰显气度,有文化作为底蕴,有时代在其间奔跑,千年不息的狂欢盛会,点燃了白族人生生不息的文化圣火。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民族盛会,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民族的自信与激情。
火把节是白族最古老的盛典。火把节在白族各地的称谓译成汉语有“六届尾”、“六月二十五”、“六月祭祖”、“点松明火”等,大理地区老一辈白族称之为“燃柴火”。在汉文献中从唐代的南诏一直到明代多音译为“星回节”,很少译为“火节”。清代汉文献中大量出现“火把节”一词,这个词十分形象地概括了节日特征,现在已经被群众广泛接受。
火把节还有一个关于白洁夫人的美丽传说,《云南大理周城志稿》是这样记载的:“南诏时期,蒙舍诏想吞没其他五诏,借‘星回节’祭祖的机会,建松明楼,宴请各诏主。邓赕诏主之妻白洁夫人识破奸计,又知其势不得不从,特将自己的玉钏一只戴在丈夫手上,蒙舍诏主趁各诏主酒酣之时点燃了松明楼,五诏主具被焚,尸骨难辨,只有白洁夫人赶来凭玉钏收回丈夫尸骨。蒙舍诏主想强娶白洁夫人,好伪应,运回夫骨安埋,即起兵与蒙舍诏,不胜而壮烈身亡。火把节就是后人为纪念白洁夫人而举行的。”
多数学者认为火把节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火崇拜。这在今天的周城仍可看到,比如当地的白族群众就认为送火把灰是送“火神”。随着社会的发展,火把节的含义也在不断丰富。现在,火把节既包含有原始的火崇拜,又带有男性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含义。
每年的火把节前几天,妇女和小孩用凤仙花加上土碱捣成胶状后敷在手指上,然后用布条包好,用棉线扎紧。约过十来个小时后,把布条取下,将手指洗净,指甲即呈红色,特别好看。
到了火把节这天一大早,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开始忙碌起来。青壮年,尤其是在这年里刚刚结婚的新郎,一大早就要到本主庙或竖火把的地点准备材料,如松枝、竹子、麻秆、麦秆等,并要在竖火把的地点挖出直径和深度都超过一米的竖火把的大坑。而准备做新郎娶亲的小伙子则一定要亲自来扎火把,并要负责砍松枝、竹子、麻秆、麦秆等,帮忙准备扎火把的材料。竖火把的地点要摆设祭坛,由一位法师专门负责行礼。材料准备完毕后,由村子里年高寿大的老公公和老妈妈举行祭拜仪式,磕头烧香、烧纸钱、献果品和茶酒等等,进行隆重的拜祭。由于在火把节这天竖起的火把是祭拜祖宗的火把,象征祖宗香火绵延不绝,所以火把节这天扎火把的时候要进行多次祭拜。
第一次拜祭完后,人们将早已准备好扎火把用的大树抬过来,这时又开始磕头烧香、烧纸钱、摆供品,祭拜一次。祭祀仍然是由村里年高寿大的老公公和老妈妈祭拜。
经过两次祭拜后,大家开始扎火把。扎火把是在有经验的老人指导下进行的。扎火把所用的大树直径约30厘米。先把大树的两端在大架子上放平,让树干悬空,然后在大树干上先铺一层麦秆或者其他耐燃物,再用浸泡后的竹篾条将麦秆紧紧捆在大树干上,这样反复扎几层,直到把大树干扎绑成直径约80厘米左右粗,然后才转入下一道工序。扎麦秆时还要在大树干适当的位置扎进三个栓绳子的扣子以备竖火把时用。
一般年头大火把扎成十二节,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闰年扎成十三节,扎时在火把三分之二的高处斜插一个升斗(有的是在竖火把时插升斗)。升斗是大火把上最重要的装饰物,用竹子编成,外用彩纸装裱,画上观音、老虎、大公鸡、猴子等吉祥的图案,并写上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的字样。升斗分三级,第一级,升斗约两尺见方;第二级约一尺五寸见方;第三级约一尺见方。三个升斗中间用竹竿穿起来,每个升斗之间约有一尺距离,每个升斗的四角都插上小彩旗,整个升斗从上朝下看,宛如底大顶小的宝塔,宝塔上方是用彩纸扎成的小猴,抱着一只硕大的一尺见方的印,叫做猴子挂印。猴子挂印的上方,即升斗的顶端是用青色彩纸做成的舰标。有的充(巷)道大火把升斗上不扎猴子挂印,而扎大红花。
升斗插好后,由充(巷)里的男人在大火把上遍插彩色小旗、香和松柏枝,并用细细的竹篾子穿起一串串鲜红的火把梨和其它水果挂在大火把上,有的充(巷)道还在大火把上插上桃子和花红(也可以是海棠果),这时大火把就扎成了。
火把扎好后,所有的人都要离开火把,不到竖火把时,任何人都不能再摸大火把。这时又对火把进行一次隆重的拜祭仪式。由村中帮忙的人在大火把前放置一张供桌,桌上摆放上煮熟的猪头、大公鸡、干果、乳扇、油炸祭品等,老法师行过祭拜礼后,由一位年长者点燃一把小香对着大火把磕头后用香烟把大火把各个部位绕一圈,每个部位都要绕到,意思是给大火把清洁、除秽。巷道里四十岁以上的男人都要对大火把磕头行礼,顺序由长及幼。人们在火把周围点上许多香,烧许多的纸钱,来拜祭祖宗火把。
这时可以竖火把了。竖火把的场面极为壮观,因为大火把扎成后有两三丈高,呈上细下粗的形状,下面要两人合抱,所以竖火把时全村的青年都会聚集过来。竖火把前先放一挂鞭炮,村里的唢呐都吹起来。先是吹吹腔,然后唢呐吹出《大摆队伍》的曲子,小伙子用力喊着“嘿吆嘿吆”的号子,伴着唢呐吹出《龙上天》的曲子,将大火把稳稳地竖好。在整个扎火把和竖火把过程中,女人不能走近,尤其是火把竖好未点燃之前女人不得走近火把。
竖好大火把,天也黑了,大家都各自回家吃过节饭。过节饭当然要吃最好的饭菜,吃完晚饭,村民们又集中到大火把前开始点火把。点火把要请村里年高寿大、儿孙满堂并且是四世同堂的老公公点。点之前老公公要对着祖宗火把磕头烧香拜祭,然后,老公公将绑在细长竹竿上的稻草点燃。再由一个小伙子代替老公公举起竹竿将火苗送到大火把的顶端,点燃大火把。
这时全村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娃娃们闹着打起长约2米的小火把。小火把也扎成十二节,先在家里各个房间转一圈,熏一熏蚊虫,再到院子里跑几圈,然后到村中主要巷道上游火把。妇女们背着娃娃和姑娘、老太太一起在大火把下绕三圈,以求清吉平安、无灾无病。有时火把节的组织者会组织起锣鼓唢呐队,唱小调、吹吹腔。大火把的火焰在熊熊燃烧,烧断了穿梨的细竹篾,火把梨往下掉,据说吃了火把梨牙齿不会痛,大人、小孩子都一哄而上,争抢大火把上掉下的火把梨吃,气氛热烈欢欣。
升斗斜插在火把上,用一片篾子捆好。解放前的习俗是等这根篾子烧断了,升斗掉下来时大家去抢,尤其是结婚几年后未生育的人更要抢。人们相信抢到了升斗来年会生个胖小孩。但近年这种习俗有所改变,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人们不再抢升斗,而是送升斗。而且升斗也不仅送给婚后多年未生育的人家,有时也送给家里有孩子考上大学的人家。
当火快烧到升斗时,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火把上的升斗,当升斗掉下后,大家敲锣打鼓送到事先约定好的人家里。送升斗的时间各充(巷)道不完全相同。有的充(巷)道在火把节当天夜里送,有的充(巷)道在火把节第二天送。送升斗前要找一对童男子抬着放到本主庙里的塑像面前,在草垫子上放一晚,第二天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送到事先己经定好的人家里。一般是结婚多年后还没生小孩的人家。得到升斗的人要出扎升斗的钱,一般是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尾数一定要带6字,并要为送升斗的人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饭。升斗送到时,主人要虔诚的把升斗挂在楼上,一直挂上几年,甚至十几年。
火把节传统的习俗是大火把不能全部烧完,除埋在地下的部分外,地上的部分一定要留一截根,否则不吉利。近几年的火把节一般都留下很长的树桩。
每当火把燃烧到一定的程度,火把节这一天的精彩狂欢活动也就随着宣告结束了。意犹未尽的人们,怀着难舍的心情离开树火把的广场陆续回家。
第二天,村子里的青年小伙在喧天的锣鼓和欢快的唢呐伴奏声中,将火把树上烧下的火把灰烬撮在箩筐里,抬送到洱海边上。村民认为这是在送走村里的“火神”,“火神”当然不能留在村内,一定要虔诚的送走。火把灰有时也会就近倒在村里的河沟里,只要是有水的地方且隔村子有一定的距离就可以。倒火把灰前,同样要烧香、烧纸钱拜祭一番。火把灰烬倒完后,小伙子们返回到竖火把的地点聚餐,大吃大喝一顿,整个火把节狂欢祭祀活动才算全部结束。
【作者简介】段甲成:男,白族,1975年生,大理市人。199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现供职于大理市政府办公室。曾获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三等奖,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 左家琦
火把节是白族最古老的盛典。火把节在白族各地的称谓译成汉语有“六届尾”、“六月二十五”、“六月祭祖”、“点松明火”等,大理地区老一辈白族称之为“燃柴火”。在汉文献中从唐代的南诏一直到明代多音译为“星回节”,很少译为“火节”。清代汉文献中大量出现“火把节”一词,这个词十分形象地概括了节日特征,现在已经被群众广泛接受。
火把节还有一个关于白洁夫人的美丽传说,《云南大理周城志稿》是这样记载的:“南诏时期,蒙舍诏想吞没其他五诏,借‘星回节’祭祖的机会,建松明楼,宴请各诏主。邓赕诏主之妻白洁夫人识破奸计,又知其势不得不从,特将自己的玉钏一只戴在丈夫手上,蒙舍诏主趁各诏主酒酣之时点燃了松明楼,五诏主具被焚,尸骨难辨,只有白洁夫人赶来凭玉钏收回丈夫尸骨。蒙舍诏主想强娶白洁夫人,好伪应,运回夫骨安埋,即起兵与蒙舍诏,不胜而壮烈身亡。火把节就是后人为纪念白洁夫人而举行的。”
多数学者认为火把节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火崇拜。这在今天的周城仍可看到,比如当地的白族群众就认为送火把灰是送“火神”。随着社会的发展,火把节的含义也在不断丰富。现在,火把节既包含有原始的火崇拜,又带有男性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含义。
每年的火把节前几天,妇女和小孩用凤仙花加上土碱捣成胶状后敷在手指上,然后用布条包好,用棉线扎紧。约过十来个小时后,把布条取下,将手指洗净,指甲即呈红色,特别好看。
到了火把节这天一大早,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开始忙碌起来。青壮年,尤其是在这年里刚刚结婚的新郎,一大早就要到本主庙或竖火把的地点准备材料,如松枝、竹子、麻秆、麦秆等,并要在竖火把的地点挖出直径和深度都超过一米的竖火把的大坑。而准备做新郎娶亲的小伙子则一定要亲自来扎火把,并要负责砍松枝、竹子、麻秆、麦秆等,帮忙准备扎火把的材料。竖火把的地点要摆设祭坛,由一位法师专门负责行礼。材料准备完毕后,由村子里年高寿大的老公公和老妈妈举行祭拜仪式,磕头烧香、烧纸钱、献果品和茶酒等等,进行隆重的拜祭。由于在火把节这天竖起的火把是祭拜祖宗的火把,象征祖宗香火绵延不绝,所以火把节这天扎火把的时候要进行多次祭拜。
第一次拜祭完后,人们将早已准备好扎火把用的大树抬过来,这时又开始磕头烧香、烧纸钱、摆供品,祭拜一次。祭祀仍然是由村里年高寿大的老公公和老妈妈祭拜。
经过两次祭拜后,大家开始扎火把。扎火把是在有经验的老人指导下进行的。扎火把所用的大树直径约30厘米。先把大树的两端在大架子上放平,让树干悬空,然后在大树干上先铺一层麦秆或者其他耐燃物,再用浸泡后的竹篾条将麦秆紧紧捆在大树干上,这样反复扎几层,直到把大树干扎绑成直径约80厘米左右粗,然后才转入下一道工序。扎麦秆时还要在大树干适当的位置扎进三个栓绳子的扣子以备竖火把时用。
一般年头大火把扎成十二节,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闰年扎成十三节,扎时在火把三分之二的高处斜插一个升斗(有的是在竖火把时插升斗)。升斗是大火把上最重要的装饰物,用竹子编成,外用彩纸装裱,画上观音、老虎、大公鸡、猴子等吉祥的图案,并写上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的字样。升斗分三级,第一级,升斗约两尺见方;第二级约一尺五寸见方;第三级约一尺见方。三个升斗中间用竹竿穿起来,每个升斗之间约有一尺距离,每个升斗的四角都插上小彩旗,整个升斗从上朝下看,宛如底大顶小的宝塔,宝塔上方是用彩纸扎成的小猴,抱着一只硕大的一尺见方的印,叫做猴子挂印。猴子挂印的上方,即升斗的顶端是用青色彩纸做成的舰标。有的充(巷)道大火把升斗上不扎猴子挂印,而扎大红花。
升斗插好后,由充(巷)里的男人在大火把上遍插彩色小旗、香和松柏枝,并用细细的竹篾子穿起一串串鲜红的火把梨和其它水果挂在大火把上,有的充(巷)道还在大火把上插上桃子和花红(也可以是海棠果),这时大火把就扎成了。
火把扎好后,所有的人都要离开火把,不到竖火把时,任何人都不能再摸大火把。这时又对火把进行一次隆重的拜祭仪式。由村中帮忙的人在大火把前放置一张供桌,桌上摆放上煮熟的猪头、大公鸡、干果、乳扇、油炸祭品等,老法师行过祭拜礼后,由一位年长者点燃一把小香对着大火把磕头后用香烟把大火把各个部位绕一圈,每个部位都要绕到,意思是给大火把清洁、除秽。巷道里四十岁以上的男人都要对大火把磕头行礼,顺序由长及幼。人们在火把周围点上许多香,烧许多的纸钱,来拜祭祖宗火把。
这时可以竖火把了。竖火把的场面极为壮观,因为大火把扎成后有两三丈高,呈上细下粗的形状,下面要两人合抱,所以竖火把时全村的青年都会聚集过来。竖火把前先放一挂鞭炮,村里的唢呐都吹起来。先是吹吹腔,然后唢呐吹出《大摆队伍》的曲子,小伙子用力喊着“嘿吆嘿吆”的号子,伴着唢呐吹出《龙上天》的曲子,将大火把稳稳地竖好。在整个扎火把和竖火把过程中,女人不能走近,尤其是火把竖好未点燃之前女人不得走近火把。
竖好大火把,天也黑了,大家都各自回家吃过节饭。过节饭当然要吃最好的饭菜,吃完晚饭,村民们又集中到大火把前开始点火把。点火把要请村里年高寿大、儿孙满堂并且是四世同堂的老公公点。点之前老公公要对着祖宗火把磕头烧香拜祭,然后,老公公将绑在细长竹竿上的稻草点燃。再由一个小伙子代替老公公举起竹竿将火苗送到大火把的顶端,点燃大火把。
这时全村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娃娃们闹着打起长约2米的小火把。小火把也扎成十二节,先在家里各个房间转一圈,熏一熏蚊虫,再到院子里跑几圈,然后到村中主要巷道上游火把。妇女们背着娃娃和姑娘、老太太一起在大火把下绕三圈,以求清吉平安、无灾无病。有时火把节的组织者会组织起锣鼓唢呐队,唱小调、吹吹腔。大火把的火焰在熊熊燃烧,烧断了穿梨的细竹篾,火把梨往下掉,据说吃了火把梨牙齿不会痛,大人、小孩子都一哄而上,争抢大火把上掉下的火把梨吃,气氛热烈欢欣。
升斗斜插在火把上,用一片篾子捆好。解放前的习俗是等这根篾子烧断了,升斗掉下来时大家去抢,尤其是结婚几年后未生育的人更要抢。人们相信抢到了升斗来年会生个胖小孩。但近年这种习俗有所改变,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人们不再抢升斗,而是送升斗。而且升斗也不仅送给婚后多年未生育的人家,有时也送给家里有孩子考上大学的人家。
当火快烧到升斗时,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火把上的升斗,当升斗掉下后,大家敲锣打鼓送到事先约定好的人家里。送升斗的时间各充(巷)道不完全相同。有的充(巷)道在火把节当天夜里送,有的充(巷)道在火把节第二天送。送升斗前要找一对童男子抬着放到本主庙里的塑像面前,在草垫子上放一晚,第二天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送到事先己经定好的人家里。一般是结婚多年后还没生小孩的人家。得到升斗的人要出扎升斗的钱,一般是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尾数一定要带6字,并要为送升斗的人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饭。升斗送到时,主人要虔诚的把升斗挂在楼上,一直挂上几年,甚至十几年。
火把节传统的习俗是大火把不能全部烧完,除埋在地下的部分外,地上的部分一定要留一截根,否则不吉利。近几年的火把节一般都留下很长的树桩。
每当火把燃烧到一定的程度,火把节这一天的精彩狂欢活动也就随着宣告结束了。意犹未尽的人们,怀着难舍的心情离开树火把的广场陆续回家。
第二天,村子里的青年小伙在喧天的锣鼓和欢快的唢呐伴奏声中,将火把树上烧下的火把灰烬撮在箩筐里,抬送到洱海边上。村民认为这是在送走村里的“火神”,“火神”当然不能留在村内,一定要虔诚的送走。火把灰有时也会就近倒在村里的河沟里,只要是有水的地方且隔村子有一定的距离就可以。倒火把灰前,同样要烧香、烧纸钱拜祭一番。火把灰烬倒完后,小伙子们返回到竖火把的地点聚餐,大吃大喝一顿,整个火把节狂欢祭祀活动才算全部结束。
【作者简介】段甲成:男,白族,1975年生,大理市人。199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现供职于大理市政府办公室。曾获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三等奖,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 左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