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生态音乐本是一种有着久远历史的民间特有的纯粹艺术形式。很长时期以来,由于受到其传播过程中的局限,反被有些城市年轻人误以为新音乐品种。殊不知,无论少数民族还是汉族,原生态音乐同样历史悠久,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受到时代、经济、封建礼教的束缚,音乐被许多民族用来当做记录、传播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且唯一的方式。这就是原生态音乐得以存活、发展、完善的社会根源。如果说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构建起的是民族的骨架和脊梁的话,原生态音乐就是其与世共生的血液和脉搏。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生活。许多英雄人物、动人心魄的史实被民间艺人用旋律记录下来,并通过文化的等级扩散、传染扩散及异地传播等方式传承开来。既迎合了许多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知心理,又在民族文化延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原生态音乐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光大的活的教科书。
音乐对于文化的传承作用功不可没,甚至在许多民族中,被物化在每一个细微的生活场景中,成为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田野里劳作时所唱的田秧山歌,表达男女爱慕之情的抒情山歌,儿童生活中游戏时所唱的儿歌,妇女们摇哄孩子入睡时所唱的摇儿歌,旧社会长工妇女受苦时所唱的传统谣曲,情绪欢畅、自娱性较强的嬉游歌等。它们或是民族生活中宣泄情感的方式,或是实用性很强的协助配合手段。多民族原生态音乐被当地艺人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久经改良日臻完美,在不断扬弃中保留着本民族的音乐特色又在不断丰富创新中适应着时代的需要。从蒙古族长短调、呼麦到新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从哈萨克族热情奔放的冬不拉弹唱到云南山寨姑娘小伙儿载歌载舞的多声部合唱i从汉族劳动号子铿镪有力的吆喝呐喊到陕北黄土高原哀婉悠悠的信天游。无论各民族不同形态的旋律起伏走向,还是明暗色彩各异的音响效果,无论不同长短句的运用方式,还是民族各异的带腔儿特色,无一不显示出各民族独到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感情色彩,那些或明快、或恬静、或爽朗、或含蓄的个性音响带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新鲜感,并以其独具的历史沧桑感震撼着每一个听众的心。
众所周知,原生态音乐是近年来才陆续在媒体亮相的,但其强烈的感染力和城市听众对原生态的关注度却一度超过了以往的音乐种类。一时间,原生态音乐成为街头巷尾品头论足的热点话题。许多老年人也在原生态音乐中找到了久违的乡音乡韵,饱含深情地感慨道:只有原生态音乐才是真正经久不衰魅力永驻的深入人心的音乐艺术,只有原生态音乐才能唤起广大民众对祖国多姿多彩灿烂多元文化的自豪,也只有原生态音乐才能向世人证明中华音乐文化的不拘一格。被各种流行音乐、欧美摇滚音乐滋养长大的城市年轻一代对原生态音乐的音响既欣喜又陌生。他们听惯了电声音乐跳跃多变的节奏,厚重丰富的背景伴奏,习惯了流行音乐直白大胆的表达方式,对原生态音乐生疏拗口的语音方言、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朴素简单半生活化半演唱的表现形式感到了莫名的距离感。其实,原生态音乐与城市听众间的距离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农耕社会信息闭塞、思想被统治者禁锢、文化被少数人垄断的社会环境里,原生态音乐仅在民族狭小的区域中孕育传承发展,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对于形成民族独特音乐形式及共同审美无疑是便利的,然而也从根本上制约了原生态音乐与外界的交流。偶尔的异地传播也相当原始(主要依靠民间艺人异地表演、持续时间短、效果不明显)。
可见,农耕社会里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与普及的步伐是相当缓慢的,同大众间的隔阂由来已久。近代“新文化运动”中,部分“新文化”倡导者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而对民族文化绝对否定的态度又一次人为地将原生态音乐与大众普及隔开,这不仅片面地否定了民族音乐在民族发展中的地位及社会作用,也使原生态音乐的传承、普及更加步履维艰。与此同时,西方音乐(包括西方音乐史、作曲理论等)借势东传到中国,被当做中国各城市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范本。西方音乐就这样顺应时代需要在中国系统化地普及开来,对近代中国音乐创作、技术原则、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城市听众对于民族音乐的辨知程度。历史局限和时代背景对于原生态音乐全国范围内的传承普及无疑是道无形的屏障。
不仅在中国,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音乐领域也曾一度被西方音乐所垄断。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许多作曲家敏锐地意识到本民族音乐在保留民族传统风韵及发扬本土音乐特质方面意义重大,他们试图推翻西方音乐在本民族音乐之上的绝对权威,竭力对本民族音乐加以保护,深入民间寻找挖掘属于本民族的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音乐。19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的作曲家本着复苏、光大民族音乐的理念,对本民族的特有音乐形式、特殊调式的运用加以整理,加工再创作,谱写出一曲曲备受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特色浓郁的音乐作品。这些流淌着民族血液的音乐作品,不仅唤起了民众趋同的审美意境,也在娱乐身心的同时见证着民族音乐强大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各民族作曲家和民众的努力,使得民族音乐得以在许多国家焕发应有的感染力,再次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中,这种对民族音乐保护、珍视的态度不仅挽救了民族音乐,也影响着更多国家对民族音乐的保护意识。20世纪中后期,随着中国的崛起,许多有责任感的音乐工作者在西方民族音乐复兴运动的影响下,致力于原生态音乐的采集、整理和保护工作。他们深感挽救保护原生态音乐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深入山间及少数民族聚居地,采用多种方式将原生态音乐的旋律、演唱特色用笔记、录音等方式记录下来,编辑整理成册,从理论高度加以概括、提炼、总结。同时,许多原生态民间艺人、歌手也被请上了城市音乐舞台,用活生生的表演展示原生态音乐的魅力。这些音乐工作者对保护我国原生态音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起到了拉近原生态音乐与城市听众距离的作用。而现代城市中信息传输便捷,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流行音乐就像快餐一样成批量生产,这些流行音乐大多节奏跳跃与城市人生活节奏相吻合,歌词内容也直白多于含蓄,不少音乐作品中还渗透着他国音乐元素,迎合着年轻人对前卫音乐的追捧心理,这种混血的适应当代快节奏生活并能充分表现城市人生活状态及心理需求的城市流行音乐,与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就像美国的鸡尾酒与中国陈年的茅台一样令不同地域的人群为之陶醉。此时,原生态音乐进入都市,也进一步拉近了原生态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距离。距离不仅产生了隔阂,更凸显着原生态音乐的独特美感。也正是这种久违的距离美使当下这些过度沉湎于流行音乐中有些审美疲劳的城市年轻一代在重新认识原生态音乐中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
原生态音乐不仅仅是种种民族音乐的概括,更代表着种种多元的音乐文化。一个民族只有在实力强大的时候才有底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其音乐文化只有在宽松、被理解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用一种挑剔的眼光去看 待原生态音乐(理性客观地看待原生态音乐中落后的、糟粕的因素,尽可能运用大众审美引导其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应用一种负责任的宽广胸怀去包容它,为原生态音乐的传承普及营造更加宽适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原生态音乐借助多种媒体展现在大众面前,不仅为其保留民族特色音乐形态,普及民族音乐精品提供了平台,也为其更进一步走向城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其间,许多知名作曲家致力于将一些群众耳熟能详、旋律优美的原生态音乐小曲改编成可以被多种乐器演奏的器乐曲,这对于远离山野的城市人及异国他乡的外国人了解、认识原生态音乐艺术及缩短其与城市人群的距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同时,多位歌王级原生态音乐歌手也频频走上了城市音乐舞台,用精彩的演唱征服着听众的耳朵,身体力行地为传播原生态音乐贡献着力量。两年一度的“青歌赛”更是借助其超高的收视率担起了大力宣传原生态音乐的任务,将其编为一个唱法组集中展示,并在问答题简短的谈话中涉及到原生态音乐本身,为听众解读着隐含在原生态音乐中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致力于传播、普及原生态音乐的组织和个人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拉近原生态音乐与城市距离做出了贡献,也感染着每一个城市中华儿女用更加平和、包容的态度去接受它、认识它,从而进一步感受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多元。
如今,许多原生态歌手为宣传弘扬我国原生态音乐,纷纷走出国门,向外国友人展示我国独特韵味的原生态音乐,在赢得外国友人欢呼、喝彩惊叹的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原生态音乐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音乐,然而对于许多城市青少年儿童来说,短时间认知原生态音乐单单依靠媒体是成效甚微的,因此,本着对我国原生态音乐及文化普及负责的态度,应在各中小学音乐教本中适量加入一些涉及原生态音乐知识及曲目欣赏方面的内容,让他们从小就了解、接触原生态音乐艺术,这不仅为普及原生态音乐成体系式的传播打开一扇门,更为广大城市青少年了解祖国灿烂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了可能。
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听众对原生态音乐与当代学院民族唱法区分不开,总以为学院民族唱法就是原生态音乐。在听过真正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后,才发现两者无论在唱腔、唱词内容及演唱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究其原因,就会清晰地发现原生态音乐无论在产生环境、传播局限、历史因素等方面与当代学院民族音乐大不相同。首先,原生态音乐产生于山野,传播过程中并无记谱,而是凭个人喜好加工、改进。因此,不同歌手对同一首原生态音乐作品会有不同的演绎方式,变化明显,更没有条件和机会灌制唱片予以保留,传播范围也多有局限。而当代学院民族音乐是当代作曲家运用西方作曲技术混合中国传统民族调式及符合时代需要的唱词经曲谱记录,并灌制成唱片向大众传播。其音乐形成模式与原生态音乐不同。另外,学院民族唱法在演唱方法上也多融合了美声方法与其靠前的声音共鸣位置相结合,因此其声音是被美化了的新唱法,与原生态音乐山野气息十足经多年形成的演唱方法多有区别,这也是其原汁原味的独特唱腔令人惊叹震撼的原因。虽然原生态音乐距现代城市人的生活较久远,虽然其音乐中也会有许多对城市人不入时的个性腔调,虽然其唱法在音乐界也曾频频引发争议,但其在中国音乐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如今,随着蒙古长调和新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相继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原生态音乐也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原生态音乐承载着多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时期初放异彩,在历史长河里积聚的力量终于得以释放,其多年孕育的音乐之花终于吐露出迷人的芬芳。愿其能够在传播过程中保留住原始的本色,保留住原汁原味的民族气息,更要保留住铭刻在骨子里的民族特质。原生态音乐——愿你一路走好。
王吉乐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北京音协理事
责任编辑 金兆钧
音乐对于文化的传承作用功不可没,甚至在许多民族中,被物化在每一个细微的生活场景中,成为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田野里劳作时所唱的田秧山歌,表达男女爱慕之情的抒情山歌,儿童生活中游戏时所唱的儿歌,妇女们摇哄孩子入睡时所唱的摇儿歌,旧社会长工妇女受苦时所唱的传统谣曲,情绪欢畅、自娱性较强的嬉游歌等。它们或是民族生活中宣泄情感的方式,或是实用性很强的协助配合手段。多民族原生态音乐被当地艺人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久经改良日臻完美,在不断扬弃中保留着本民族的音乐特色又在不断丰富创新中适应着时代的需要。从蒙古族长短调、呼麦到新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从哈萨克族热情奔放的冬不拉弹唱到云南山寨姑娘小伙儿载歌载舞的多声部合唱i从汉族劳动号子铿镪有力的吆喝呐喊到陕北黄土高原哀婉悠悠的信天游。无论各民族不同形态的旋律起伏走向,还是明暗色彩各异的音响效果,无论不同长短句的运用方式,还是民族各异的带腔儿特色,无一不显示出各民族独到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感情色彩,那些或明快、或恬静、或爽朗、或含蓄的个性音响带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新鲜感,并以其独具的历史沧桑感震撼着每一个听众的心。
众所周知,原生态音乐是近年来才陆续在媒体亮相的,但其强烈的感染力和城市听众对原生态的关注度却一度超过了以往的音乐种类。一时间,原生态音乐成为街头巷尾品头论足的热点话题。许多老年人也在原生态音乐中找到了久违的乡音乡韵,饱含深情地感慨道:只有原生态音乐才是真正经久不衰魅力永驻的深入人心的音乐艺术,只有原生态音乐才能唤起广大民众对祖国多姿多彩灿烂多元文化的自豪,也只有原生态音乐才能向世人证明中华音乐文化的不拘一格。被各种流行音乐、欧美摇滚音乐滋养长大的城市年轻一代对原生态音乐的音响既欣喜又陌生。他们听惯了电声音乐跳跃多变的节奏,厚重丰富的背景伴奏,习惯了流行音乐直白大胆的表达方式,对原生态音乐生疏拗口的语音方言、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朴素简单半生活化半演唱的表现形式感到了莫名的距离感。其实,原生态音乐与城市听众间的距离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农耕社会信息闭塞、思想被统治者禁锢、文化被少数人垄断的社会环境里,原生态音乐仅在民族狭小的区域中孕育传承发展,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对于形成民族独特音乐形式及共同审美无疑是便利的,然而也从根本上制约了原生态音乐与外界的交流。偶尔的异地传播也相当原始(主要依靠民间艺人异地表演、持续时间短、效果不明显)。
可见,农耕社会里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与普及的步伐是相当缓慢的,同大众间的隔阂由来已久。近代“新文化运动”中,部分“新文化”倡导者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而对民族文化绝对否定的态度又一次人为地将原生态音乐与大众普及隔开,这不仅片面地否定了民族音乐在民族发展中的地位及社会作用,也使原生态音乐的传承、普及更加步履维艰。与此同时,西方音乐(包括西方音乐史、作曲理论等)借势东传到中国,被当做中国各城市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范本。西方音乐就这样顺应时代需要在中国系统化地普及开来,对近代中国音乐创作、技术原则、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城市听众对于民族音乐的辨知程度。历史局限和时代背景对于原生态音乐全国范围内的传承普及无疑是道无形的屏障。
不仅在中国,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音乐领域也曾一度被西方音乐所垄断。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许多作曲家敏锐地意识到本民族音乐在保留民族传统风韵及发扬本土音乐特质方面意义重大,他们试图推翻西方音乐在本民族音乐之上的绝对权威,竭力对本民族音乐加以保护,深入民间寻找挖掘属于本民族的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音乐。19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的作曲家本着复苏、光大民族音乐的理念,对本民族的特有音乐形式、特殊调式的运用加以整理,加工再创作,谱写出一曲曲备受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特色浓郁的音乐作品。这些流淌着民族血液的音乐作品,不仅唤起了民众趋同的审美意境,也在娱乐身心的同时见证着民族音乐强大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各民族作曲家和民众的努力,使得民族音乐得以在许多国家焕发应有的感染力,再次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中,这种对民族音乐保护、珍视的态度不仅挽救了民族音乐,也影响着更多国家对民族音乐的保护意识。20世纪中后期,随着中国的崛起,许多有责任感的音乐工作者在西方民族音乐复兴运动的影响下,致力于原生态音乐的采集、整理和保护工作。他们深感挽救保护原生态音乐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深入山间及少数民族聚居地,采用多种方式将原生态音乐的旋律、演唱特色用笔记、录音等方式记录下来,编辑整理成册,从理论高度加以概括、提炼、总结。同时,许多原生态民间艺人、歌手也被请上了城市音乐舞台,用活生生的表演展示原生态音乐的魅力。这些音乐工作者对保护我国原生态音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起到了拉近原生态音乐与城市听众距离的作用。而现代城市中信息传输便捷,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流行音乐就像快餐一样成批量生产,这些流行音乐大多节奏跳跃与城市人生活节奏相吻合,歌词内容也直白多于含蓄,不少音乐作品中还渗透着他国音乐元素,迎合着年轻人对前卫音乐的追捧心理,这种混血的适应当代快节奏生活并能充分表现城市人生活状态及心理需求的城市流行音乐,与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就像美国的鸡尾酒与中国陈年的茅台一样令不同地域的人群为之陶醉。此时,原生态音乐进入都市,也进一步拉近了原生态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距离。距离不仅产生了隔阂,更凸显着原生态音乐的独特美感。也正是这种久违的距离美使当下这些过度沉湎于流行音乐中有些审美疲劳的城市年轻一代在重新认识原生态音乐中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
原生态音乐不仅仅是种种民族音乐的概括,更代表着种种多元的音乐文化。一个民族只有在实力强大的时候才有底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其音乐文化只有在宽松、被理解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用一种挑剔的眼光去看 待原生态音乐(理性客观地看待原生态音乐中落后的、糟粕的因素,尽可能运用大众审美引导其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应用一种负责任的宽广胸怀去包容它,为原生态音乐的传承普及营造更加宽适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原生态音乐借助多种媒体展现在大众面前,不仅为其保留民族特色音乐形态,普及民族音乐精品提供了平台,也为其更进一步走向城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其间,许多知名作曲家致力于将一些群众耳熟能详、旋律优美的原生态音乐小曲改编成可以被多种乐器演奏的器乐曲,这对于远离山野的城市人及异国他乡的外国人了解、认识原生态音乐艺术及缩短其与城市人群的距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同时,多位歌王级原生态音乐歌手也频频走上了城市音乐舞台,用精彩的演唱征服着听众的耳朵,身体力行地为传播原生态音乐贡献着力量。两年一度的“青歌赛”更是借助其超高的收视率担起了大力宣传原生态音乐的任务,将其编为一个唱法组集中展示,并在问答题简短的谈话中涉及到原生态音乐本身,为听众解读着隐含在原生态音乐中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致力于传播、普及原生态音乐的组织和个人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拉近原生态音乐与城市距离做出了贡献,也感染着每一个城市中华儿女用更加平和、包容的态度去接受它、认识它,从而进一步感受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多元。
如今,许多原生态歌手为宣传弘扬我国原生态音乐,纷纷走出国门,向外国友人展示我国独特韵味的原生态音乐,在赢得外国友人欢呼、喝彩惊叹的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原生态音乐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音乐,然而对于许多城市青少年儿童来说,短时间认知原生态音乐单单依靠媒体是成效甚微的,因此,本着对我国原生态音乐及文化普及负责的态度,应在各中小学音乐教本中适量加入一些涉及原生态音乐知识及曲目欣赏方面的内容,让他们从小就了解、接触原生态音乐艺术,这不仅为普及原生态音乐成体系式的传播打开一扇门,更为广大城市青少年了解祖国灿烂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了可能。
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听众对原生态音乐与当代学院民族唱法区分不开,总以为学院民族唱法就是原生态音乐。在听过真正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后,才发现两者无论在唱腔、唱词内容及演唱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究其原因,就会清晰地发现原生态音乐无论在产生环境、传播局限、历史因素等方面与当代学院民族音乐大不相同。首先,原生态音乐产生于山野,传播过程中并无记谱,而是凭个人喜好加工、改进。因此,不同歌手对同一首原生态音乐作品会有不同的演绎方式,变化明显,更没有条件和机会灌制唱片予以保留,传播范围也多有局限。而当代学院民族音乐是当代作曲家运用西方作曲技术混合中国传统民族调式及符合时代需要的唱词经曲谱记录,并灌制成唱片向大众传播。其音乐形成模式与原生态音乐不同。另外,学院民族唱法在演唱方法上也多融合了美声方法与其靠前的声音共鸣位置相结合,因此其声音是被美化了的新唱法,与原生态音乐山野气息十足经多年形成的演唱方法多有区别,这也是其原汁原味的独特唱腔令人惊叹震撼的原因。虽然原生态音乐距现代城市人的生活较久远,虽然其音乐中也会有许多对城市人不入时的个性腔调,虽然其唱法在音乐界也曾频频引发争议,但其在中国音乐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如今,随着蒙古长调和新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相继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原生态音乐也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原生态音乐承载着多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时期初放异彩,在历史长河里积聚的力量终于得以释放,其多年孕育的音乐之花终于吐露出迷人的芬芳。愿其能够在传播过程中保留住原始的本色,保留住原汁原味的民族气息,更要保留住铭刻在骨子里的民族特质。原生态音乐——愿你一路走好。
王吉乐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北京音协理事
责任编辑 金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