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开放英语教学中的认识与实践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uto_Dragonba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合作学习,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发展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英语 教学 认知与实践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要让信息在记忆中保持及与原有的信息发生联系,学习者必须参与到材料的认知重构或精细加工活动之中。研究发现,精加工的最优方式之一被认为是向同伴作解释说明,而且被教者亦能从中受益。换言之,教人者通过讲解、答疑,被教者通过讨论、提问,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正可谓“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知识建构论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个人主体的活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主体交往。从根本上讲,人的知识是社会生活中不同主体之间建构的产物。不难看出,建构性学习要求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构筑人际交互作用。基于此,建构主义者同样十分重视合作学习方式。然而,合作学习操作起来并不十分简单,其中蕴含的几个原则不容违背。
  1 “合作学习”在开放英语教学中的原则
  1.1 协作性原则。合理地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既是学生个体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喜好、性格、性别、社会背景、心理素质等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搭配,将内向寡语的同学与外向健谈的同学组合,将成绩较差的与成绩较好的学生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以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互补。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小组模式(如2人一组的pair work、4人一组的group work或由更多学生组成的teamwork)进行教学。在课余,教师也可引导学生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并可适时地参加他们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进学生间的友谊,还能够增强学生对班级乃至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有助于培养“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任务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1.2 自主性原则。教育学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生的真谛确实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有意、无意地改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如果学习者能逐步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自我设计和激励、自我监督和控制、自我体验和强化、自我协调和完善,他们就能学会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设计评价指标;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驱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和调适。自主学习(或称个别学习)既是合作学习的出发点又是合作学习的落脚点。
  1.3 任务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有效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任务设计的合理性。如果教师设计的任务能激发学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循序渐进,合作学习才有可靠的保障。因此在具体设计任务时,教师必须考虑到主题的趣味性,以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同时,也要遵循任务多样性原则。合作学习可以安排在室内或户外;合作时间可以利用课内或课外;活动内容可以紧扣教学内容或延伸、补充;活动形式可以是讨论、问答、调查、采访或游戏等。
  1.4 反馈性原则。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合作学习更注重人际交互。在学生的信息交流和灵感碰撞中,学生的思索、想象得到激励、启发,学生的判断、创造、加工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学生的思维动态和活动信息得到反馈。在注重信息反馈的同时,还应适时进行积极评价与奖励
  1.4.1 积极评价。教师的积极评价,是在小组自评和组员互评的基础上、围绕着学生的活动参与度进行展开,因此小组自评和组员互评非常重要。合作学习小组应定期地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并反省在小组活动中,哪些组员活动是有益的,哪些是无益的,哪些活动可继续或需要改进,以确保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满足小组成员内在“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1.4.2 及时奖励。当小组成员通过共同的努力,取得了进步或达到了共同的目标时,优胜组内的每位成员应该得到奖励。同时,每个小组可以推选出组内最佳成员,然后再在班级中评选最佳参与者。
  2 “合作学习”在开放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在开放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随着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不断推进,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羞于在公众面前发言,小组成员有时不能和睦相处,小组讨论噪音较大,讨论、活动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不到位,小组成员承担的任务量严重失衡。因此教师的调控起很大的作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质疑他人观点,学会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此外,教师在材料选择、目标设置、任务选择与过程评估中,应该积极介入各个小组,并运用临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为小组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充分体现组织者、合作者与参与者的角色。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启发式 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我们应该更新我们的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
期刊
要想把学生教好,就要把书教在学生的心上。具体地说,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去确定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效率当然也就是好的。那么,怎样才算把课教在学生的心上呢?  1 诱发学习情感  1.1 用情境烘托。就是利用幻灯、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烘托出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习兴趣,牵动学习
期刊
【摘 要】 要想真正是音乐课堂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努力探讨和研究,努力设计,有效组织音乐教学,还要善于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观念,不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 音乐教学 提高效率 优化教学  听音乐也是一种享受,带来放松,心情舒畅的感觉。但是在我们学校的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学给人的感觉就是“困”。造成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分析,音乐教师的教学思
期刊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滋润着语文教学,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 读出情感信息  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
期刊
【摘 要】 语文课堂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由于有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特点不够明晰,故而要么因循守旧,要么娇枉过正。本文旨在找到语文课堂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平衡点,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主导 主体  1 语文课堂的主体性到底是什么  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即活动层面、交往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必须从改革课程结构入手,运用现代课堂理论,增设读写课、赏析课、实践课,为学生营造、融合提升、扩大学习语文的环境,让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大世界,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去探索语言文字的奥秘,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的博大精深,使其语文能力得到发展。  1 营造语文环境  语文学科是基础课程中的基础,作为学习生涯的必修课,语文的必修课堂教学必须起到奠基作用。它不仅是学生语文扩展与
期刊
小学生学习最根本的途径是活动,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导学互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  1 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
期刊
在素质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新形势下,教师的学科教学活动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任课教师若能及时理解当前学科的变化及发展方向,同时不断进行自身的学习和创新,把抽象、枯燥教学课堂转变为生动、直观情境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调动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肯定能不断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通过情境创设来尝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期刊
所谓良好的语文习惯,就是在长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并巩固下来的一些好的行为方式或动作倾向。  1 养成四个方面的语文习惯  1.1 阅读习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叶圣陶)。其实,阅读习惯只是一个大的范畴,它还可以分为许多更细、更具体的习惯要求。如养成精读的习惯,养成略读的习惯,“培养默读习惯”,“读书先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
期刊
现代教育学理论指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双重主体,教学过程实际上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交往过程。失去任何一方主体的参与,教学必然会形成“孤掌难鸣”、“一条腿跳舞”的残缺局面。在化学的教学中也不例外,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就像一片死水,毫无生机可言,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