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 :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zlw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在诸多能力中,我们认为思维能力是核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是: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培养学生抽象与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关键词】 培养;初中数学;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对数学思维的研究,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核心,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
  乔治·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所以,猜想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猜想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科学上许多“发现”都是凭直觉作出猜想,而后才去加以证明或验证,在数学研究里面,“先猜测后证明”几乎是一条规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猜想的欲望,培养学生猜想的兴趣,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地提出猜想,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异议”,启发学生进行多向猜测、多向思考。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引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抽象与概括能力
  抽象是把研究的事物从某种角度看待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在数学中抽象是指从研究对象或问题中抽取出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而舍弃其他属性对其进行考察的方法。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也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它具体表现为发现在普遍现象中存在着差异的能力,在各类现象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分离出问题的核心和实质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从非本质的细节中使自己摆脱出来的能力,把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的能力,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等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学生对概念、命题的概括能力训练。通过具体实例,在分析、综合、抽象的基础上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命题教学中应注重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过程,如勾股定理、乘法公式、二次函数等问题的教学,都可以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其次,要培养学生对模式和方法的概括能力。从现实问题中概括出具体的数学模型,要注意的是,应当在教师引导下,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概括,这样才能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主要表现为反向思维,换位思考,简单思考等能力。数学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理解为概念的可能组合形式,所以可以说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灵活地应用数学概念的过程。概念的灵活应用是锻炼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法。创造性地应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法。
  数学问题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多种解决方法,甚至有的具有不同的答案。我在教学中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力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去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的,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颖,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求异的情景,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奇”。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培养,特别是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能动探究水平和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下更加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雯雯.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 中学教学参考,2009年26期
  [2]梁有金.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J]. 广西教育,2007年Z2期
其他文献
最近听了一位数学老师执教“面积单位的进率”,老师只花了很短的时间引导学生计算后就获得了结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然后就是多种题型的训练,从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进率掌握得还不错,很多老师都觉得是一节好课,毕竟抓到老鼠了,但我听后总觉得有些遗憾,如果发现进率的过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那该多好呀,简单地模仿和记忆不是新课程提倡的数学活动,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经历知
期刊
【摘 要】 学习能力水平是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能力培养”教学活动开展的终极目标。小班化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体会,通过对小班化下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和心得,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小班化教学;问题教学;学习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师教学理念运用、教学策略实施以及教学技能展示的重要对象,更是教学效能衡量的重要“
期刊
一、建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意义  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倍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合作学习能够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交流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看上去很热闹,实际参与度小”,表面化和形式化倾向比较突出。课堂上多数的合作学习没有达到人们所期待的效
期刊
“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是苏教版教科书的内容,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使学生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中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在教学本节内容时我利用游戏组织教学,效果甚佳。  教学目标:  1.
期刊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以数学问题为中心,从探究问题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探究式教学要遵循数学思想方法,要将隐性的东西化为显性的东西。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把
期刊
【摘 要】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传授、问题解答和能力培养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主导特性与主体特性得到展现和提升。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教学活动双边互动,在新知传授、问题解答、思维练习等环节,开展有效双边教学活动,实现教与学活动效能的“双提升”。  【关键词】 高中数学;互动性教学;双边互动;学习效能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主导,学生在教师有效
期刊
【摘 要】 数学解题中的审题就是通过审阅题文和题图,理解题意,明确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活动。能否做到认真、仔细、准确地审题是正确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实质,探寻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 审题能力;提高;数学解题  从事数学教学十多年来,最大的感受是学生学习高中数学难,许多学生在做数学习题的过程中感觉很容易,然而作业正确率低,考试成绩不高,这是因为
期刊
【摘 要】 “人文”,通俗的说,就是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生态”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与课堂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主要由课堂中的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他们之间相互关联,互为促进。“绿色”,环保,充满生命和活力之意。本文从生态的角度研讨人文化数学课堂的绿色构建问题,以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 绿色课堂;生态发展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对数学课堂的教
期刊
提到语言表达能力,大家可能立即想到的是语文学科或者是品德与社会等学科,认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文科老师的责任,事实并非如此,《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的合作、参与、交流意识,而合作、参与、交流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提出问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大胆质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独特见解的阐述等等,全部离不开数
期刊
体验是对学习个体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重视;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体验中,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能独立获取知识,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通过不断地猜测、论证,改进结论。创设一定情境,带来的是空间的开放,思维的开放,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与他人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