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文学改编中后现代解构的典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基金:2015年连云港师专校级课题“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西游记》海外传播;2015年连云港市哲学社科课题“《西游记》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传播方法探究”(编号:16LKT65);2016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西游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传播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摘要:文学与影视的联姻自媒介产生之后便从未停止,而反对之声也一直不绝于耳。《大话西游》是对传统《西游记》的解构,这种解构包含了对传统的经典《西游记》的挑战,一方面,这种尝试给它招来了巨大的非议,另一方面,通过改编,《大话西游》和《西游记》获得了一种双赢的局面,《西游记》的经典地位变得无以复加,而《大话西游》也可以成为后现代的力作而名垂青史。
  关键词:西游记;改编;解构;后现代;大话西游
  作者简介:徐仲秋,江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周宝和,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14旅游管理本科班学生。
  纵观国内关于《西游记》的研究,研究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源流论”、“文本解读”、“作者版本论”等方面。近三十年以来,随着影视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西游记》的影视改编作品不断涌现。
  一、争议中的文学改编
  文学与影视的联姻自媒介自产生便从未停止,而反对之声也一直不绝于耳。阿伦·罗布·格力叶认为,文学和影视是完全不同的。“经验证明,当人们把一部伟大的小说搬到银幕的时候,这部伟大的小说将遭到完全的破坏,文学——这是词汇和句子,电影——这是影响和声音,文字描述和影响是不同的。”文学和影视在思维深度上的不同导致了文学的“转译”存在很多困难。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改编是经典传承的一种现代方式。貝尔曾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当代文化正变成一种视觉文化的时代。”经典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现代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是拓宽文学经典传播面临的机遇,也是消解文学意义的挑战。
  二、后现代结构的典范——《大话西游》
  “后现代”是一种对于现代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一种颠覆和反叛。“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一切领域,一切固有的确定性,所有的既定界限、概念、范畴、等级制度,在他看来都是应该被推翻的。”解构主义否定了结构主义,对古典的美学原则提出了挑战。事实上,解构主义产生于后现代的文化氛围,就《西游记》的影视改编创作而言,《大话西游》带有浓厚的后现代的解构色彩,是解构主义的典型代表。
  《大话西游》中充满了荒诞、怪异。“真正的怪诞是富于丰富的包罗万象的内在内容以极鲜明的外部形式,也加以大胆的合理化,而达到高度夸张的境地……怪诞不能是不可理解的,带问号的。怪诞应该显得极为清楚明确。”周星驰拼凑了大量的元素,利用孙悟空的知名度,套用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拍摄手法,中英文夹杂,白话文言混用,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并行……孙悟空有了感情生活,唐僧的老爸是妖精,取经也没有丝毫的“政治觉悟”,这里一切的一切,都与原著相差甚远。陈柏生也承认,“而一个这么反叛的人,我会觉得当他被放出来的时候,第一样要做的事情就是一定要干掉唐僧,杀了他。但是,我又不可以写一个这样反面的人物。我又试图去想象孙悟空这个角色,如果放一些感情世界在他身上,将会变成一个怎样的故事?结果,我从这个方面开始,去塑造一个孙悟空。”
  另一方面,《大话西游》在改变中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也在电影叙述中隐隐流露出一股悲观色彩。在文本叙述中,孙悟空本是石头缝里的一只猴子,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然之风是他的灵气,仙石遇风而化,大自然赋予他精神灵魂的自由个性,但是他一直受到命运的羁绊。《大话西游》以一种极富喜剧意味的形式展现了人无力对抗命运的悲剧故事。这种改编实际上是把原著中某些悲观因素放大,体现了一种宿命的观点。
  对原著的戏说、大话、解构、戏仿成为当今文艺创作中不可阻挡的思潮,这种改编看似后现代,无意义,但是却蕴含了丰富的现代人的心理特色。文本影视化的改变是历史的必然,努力减少影视对文本文字意义的消解作用,发扬影视直面化呈现的优点,在根据原著内容改编的基础上存在一定自由阐释的空间,正如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所说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对于影视文学的百花齐放也未必不是好事。
其他文献
摘 要:池莉和方方同作为新写实的代表作家,又同为武汉的女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一些相同的艺术特色,但由于个性气质和禀赋的不同,二人在持有相同的艺术特征的同时又各具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新写实;价值倾向;艺术特征  作者简介:豆金(1991.8-),女,汉族,河南省鹤壁市人,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萧统《昭明文选》中选了鲍照的《芜城赋》,作为赋体文学,该作表达了一种扬州城衰败的叹息之情。无独有偶,千年之后,宋人姜夔作自度词《扬州慢》,同样也表达了扬州城昔盛今衰的感慨。鲍照的《芜城赋》与姜夔的《扬州慢》的艺术之异,文体不同带来的抒情之异,值得我们探寻。  关键词:鲍照;姜夔;赋与词;文体的抒情性  作者简介:蔡晓伟(1994-),男,江苏昆山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学生,主要研究方向
很久以前就看到过这样一个段子,说有几位初级经理参加一个管理培训课程,培训师问:“假如一截木头上有五只青蛙,其中三只决定跳开,木头上还剩几只青蛙?”学员不假思索地同声回答:“两只。”培训师说:“错。仍然剩下五只,因为决定跳开不等于实际跳开。”如果说《教育规划纲要》是“决定跳开”的话,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就是从“决定跳开”到“实际跳开”的过程。而在有些人士看来,相对于其他教育领域“实际跳开”的进展,主
摘 要:近代对辩证法的探讨是在对哲学基本问题讨论时引申出来的,我们可以透过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来审视辩证法。康德是第一位比较系统的研究了这个问题的近代思想家。康德的辩证法以理性辩证法的样态而出场;费希特在考察了康德的辩证法思想后,指出了康德辩证法的缺陷并提出了自己的主体辩证法;而谢林又着重强调了客体方面,提出了他的客体辩证法。这些近代哲学家关于辩证法的思想研究,给黑格尔认识辩证法提供了理论资源。黑
远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远程教育学的关系型范畴,也是核心范畴,是学科范畴群的中心概念或基本属性,能够统帅范畴群,并注入新的内容,做到纲举目张。关系型范畴是范畴史的最高级形态。唯有辩证关系的机制,才能解释社会学习化的基本原理:即在对象中返回到自身,也就是社会把学习的进程作为自身发展的机制,反之亦然。关系范畴能够解释、预测重大发展,解释终身学习、继续教育如何使人的“继续社会化”与社会的学习化统一起来,等
摘 要:唐朝经济的发达和文化的开放,促成了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转变,士人转而以狭斜标榜自我的才调风流。在文学领域,突出表现为唐传奇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形成,而薄情郎形象又成为婚恋题材中重要脸谱之一。  关键词:唐传奇;薄情郎;人物形象;《霍小玉传》  作者简介:金秋(1992-),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中图分类号]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的文化学派提出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文化转向”。本文试图通过运用操纵与改写理论对《牛虻》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探讨文化环境对翻译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文化转向;勒菲维尔;操纵与改写理论;牛虻  作者简介:王伟浩,男,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
摘 要:鲁迅是一面鲜明的爱国与战斗的旗帜,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贯穿着他全部的作品,贯穿着他的全部生命,这是战士鲁迅一生事业中非常杰出和始终一致的特征。他的科学救国思想,他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剖析以及他对于进化论与超人哲学的独到理解,都渗透着他强烈的忧患意识;主张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尤其要建设精神文明;不仅要发展科学,尤其要提倡新文艺。鲁迅文艺理论的思想启蒙价值是巨大的,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
【摘 要】 自适应学习是教育人工智能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致力于通过对学生教育数据的挖掘以促进个性化学习。运用共词分析法,对从2008年至2018年国外自适应学习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将近10年来国外自适应技术的研究主题划分为四类:智能学习环境创设研究、自适应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教师适应性学习研究、基于自适应学习技术的理科教学实践创新研究。国外自适应学习技术的研究趋势主要体现在三
1  馒头店的老板陈亮坐在院子里静静地抽着烟,就在5分钟前,他接到了一位许久没联络的老朋友王老六的电话,王老六,县农业局副局长,年轻时同陈亮一起参军入伍,算得上一起扛过枪的老朋友。  而这次找到陈亮,也把从操旧业的机会带到了陈亮面前。要问现在这个馒头店老板陈亮过去是干什么的,对普通人来说还真挺神秘。淘金。  淘金在这儿可不是形容词,而是实实在在的寻矿脉,挖金矿。当这个曾经令陈亮魂牵梦绕的两个字,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