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永远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她的心中,从来就没有痛苦这个词,因此,她的天真快乐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朋友。”
  
  郁风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与丈夫,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黄苗子先生同为艺坛双子星座,被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誉为“一对文雅旷达的夫妇”。两位老人携手走过一个多甲子,历经风雨而性情不改,永远那么善良温和地面对着人生的起伏。如今,郁风离开了我们,留下的却是永不改变的真、善、美。
  
  文画齐名
  
  2007年4月15日凌晨,91岁的老太太郁风静静地走了。还差十来天,“黄苗子郁风书画展”就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可生性喜欢热闹、喜欢朋友的她却没能赶上。
  回忆起这位随风而去的同龄老友,著名漫画大师丁聪感慨良多:“我,郁风与戴爱莲三人同属龙,去年爱莲去世了,那条会跳舞的龙飞走了,今年郁风又去了,会写文章的龙也飞走了,如今,只剩下我这条会画画的龙了。”在一旁的夫人沈峻老师也禁不住赞叹:“郁风永远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样可爱的老太太再也找不到了。”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郁风便颇有名气,不仅因为她是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侄女,更因为她的多才多艺,演戏、编剧、绘画、写作……无一不能,而成为文化界的耀眼明星。她的散文清新、质朴,画笔表现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都是她个人经历的心灵感受。
  “郁风也算是我的同行,她是潘玉良的得意门生,既能画国画,油画水彩素描等也很精彩。”丁聪对于郁风的绘画,有着很高的评价:“她画画有才气,不仅构图奇特,而且用色大胆,鲜亮明快。无论画她的家乡富春江还是澳大利亚的异国风情,都如同她本人一般,具有独特的魅力。”
  除了绘画,郁风的文章也是有口皆碑。“这几年,老太太记忆力比以前衰退不少,可是只要一拿起笔,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条理清晰,而且生动详尽。我们特别爱读。”沈峻说道,“老太太做什么事情都很开心,很投入,涉及的领域也很广泛,甚至还自己设计过服装。因此她对自己的仪表,总是很注意,打扮也很得体。”
  
  乐观开朗
  
  在丁聪夫妇的眼中,性格活泼的郁风永远天真得像一个女中学生,调皮而可爱。
  “有一回,我们几个年过八旬的老朋友相约游览云南。郁风是最起劲的一个,贪玩的心思简直就和中学生差不多。”丁聪先生回忆道,“她的脚不好,拄着拐杖,可是到哪里都走得最快,什么地方都要去到。哪里像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不仅如此,当这群老人来到了鼎鼎大名的玉龙雪山时,郁风更是突发奇想,不仅要亲自登上雪山,还要尝试一次滑雪!“这样高的雪山年轻人都未必敢上去,山上氧气又少,郁风的腿脚又不好,如何上得去?任我们好说歹说,郁风就是不肯听,她一定要试试看。最后,还是我想了个办法,打消了她这个念头。”沈峻说,“我们就联合起来骗她,说上山的缆车今天坏掉了,上不去。”天真的郁风只没劲地说了句“还真不凑巧”,便信以为真了。
  谁知,第二天来了个巴士司机,碰到郁风便兜揽生意,要带老太太上雪山。老太太认真地劝道:“别上去。上山的缆车坏了。”司机听罢大笑:“从来没有的事!”郁风赶忙再询问同行的沈峻到底怎么回事,沈峻只能支支吾吾地说:“大概今天修好了。”心想这个“善意的谎言”要戳穿了,没想到老太太却没有发现,依旧对沈峻的话深信不已。
  活泼好动的郁风还喜欢唱歌跳舞。尽管晚年她的腿脚不便,但遇到有舞会、歌会,还常常忍不住要和小青年们一起唱唱跳跳。去年“超级女声”很火爆,几个老朋友就鼓动郁风也去报名参加。还声称她肯定能拿到名次。说的次数多了,黄苗子赶快“亮黄牌”,说你们再这样鼓励她,她真的要去报名参赛啦!
  郁风就是这样一个乐观开朗的人,没有心机,让所有身边的人都感到快乐。沈峻说:“即使在‘文革’时期,她坐了好几年的牢,却还能在牢中绣花,甚至趁放风的机会偷偷抓了一把土,在牢房内养花种草。出狱之后,对于那段悲惨的经历,郁风从来没有向我们抱怨过。在她的心中,从来就没有痛苦这个词,因此,她的天真快乐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朋友。”
  郁风患病已经三四年了,一共得了三次癌症。先是子宫癌,再是乳房,最后是淋巴肿瘤。“尽管每次开刀手术在我们看来都很可怕,在她却像无所谓一样。她似乎永远不知道死是什么,永远活得那样动情、开心。”丁聪回忆道,“她第一次手术后,我给她打电话,说等她病好了我请她吃饭,庆祝康复。谁知她立马就说,我现在就可以来吃饭,我早好了!于是立即向医院请了假,真的风风火火地跑出来和我们一起吃了顿饭。脱下了病服,她真像健康人一样!”
  
  老太太第二次开刀之后,线头还没拆,就跟着画家黄永玉一起到湘西凤凰去疯玩了一周。等到玩得尽兴了,才想起自己的线头还没拆,再回到医院拆线。
  
  深情友谊
  
  黄苗子、郁风夫妇与丁聪、沈峻夫妇既是好友,又是邻居,两家经常来往,感情很好。郁风对朋友的真诚热情让丁聪很感动,他说道:“大家都管我的夫人叫‘家长’,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放心交给她去办。却不知道郁风是我的‘业余家长’呢!”
  当初,沈峻老师尚未退休,白天家里往往只有丁聪一人在家。住在隔壁的著名画家叶浅予老人也是独居。郁风便时常来探望照顾两人。往往在中午时分,先去看望叶老,随即来到丁聪的家里,也不打招呼,直接登堂入室,翻箱倒柜,找出些食物,亲自下厨,为两人做一顿好吃的,饱饱口福。久而久之,大家伙便亲切地叫郁风为“业余家长”。
  两年前的秋天,丁聪夫妇邀请黄苗子、郁风两位老朋友到家乡上海枫泾“丁聪漫画陈列馆”小住几日。在老街边的一家蓝印花布店内,沈峻看中了一条颇为古雅的围巾,不料郁风也同时看中了这条围巾。“我想买,郁风却不让我买,硬说两个人一起围着同样的围巾出去没个性。我当场就说,‘你也太霸道了。’她想了想,就再买了一条送给我,却和我‘约法三章’,不允许我和她在同样的场合戴一样的围巾。”沈峻老师说着笑了起来:“后来我每次遇到她,都注意她有没有戴这条围巾。大概是怕‘撞车’,我们俩谁也没戴过。”不过,沈老师表示,在26日的郁风画展上,自己一定会戴上这条见证友谊的围巾,“让老太太高兴高兴,也算对她的一种怀念”。
  郁风这位老朋友去世后,丁聪、沈峻夫妇并没有太多的哀伤,在他们看来,郁风从来不曾离去,也不会离去。“这几天,郁风的遗体就要火化了,只有想起这件事的时候,我才觉得她真的要走了么?我很牵记她。”“郁风留给我们的,是多么美好而愉快的回忆。她总是那么纯,那么真,那么光彩照人,那么具有魅力。我们是早已看开生死的人了,郁风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两位老人的话,正印证了郁风丈夫,95岁高龄的黄苗子先生在痛失爱妻后的感言:“郁风永远离开了我们。她是个永远乐观的人,她一生崎岖坎坷,但却慷慨多姿,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朋友、永留在那么广大的人们心中。她是个总为别人操心、安排的人,但自己不愿受人摆布,她最不喜欢别人为她哀伤。记住她的风度、爱心、艺术,这就够了。她是个魅力永存的人!”(图片由丁聪、沈峻夫妇提供)
其他文献
外资银行最强的在于观念、管理手段、管理基础设施、新产品开发速度和跟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紧密对接度。    "外资银行在华难赚快钱"。  这是一个月前,《金融时报》一篇文章的标题。它引用毕马威的调查报告称,尽管在华外资银行在信用卡和抵押贷款业务方面投下巨资,但在今后十年之内,激烈的竞争可能使他们无法从中盈利。  这份报告表明外资银行并非来势汹汹,也不是人们感觉中的洪水猛兽。多位行业咨询专家在接受本刊采
"英国政治学的古典逻辑’两党政治’,到了台湾经验,却成了令人发疯的抉择。"    这个春天,台湾政坛烽烟四起。年底"立委"选举与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战在即,蓝绿各自的党内初选开战,纷争一片。  台湾资深媒体人陈文茜一针见血地道出,"这是一个困惑的选择,2008在蓝绿之间……英国政治学的古典逻辑’两党政治’,到了台湾经验,却成了令人发疯的抉择。两条死胡同,逼得大家没处走。’意识形态’像安眠药,
无论从应然还是实然层面,财经类媒体似乎都难与财团或其他商业机构脱离干系。    "好莱坞有奥斯卡,百老汇有托尼,而在新闻界(特指纸质媒体),每年4月有普利策。"  北京时间4月17日,第91届普利策新闻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揭晓。  在本届的14个新闻奖项中,沿用了16年(1991-2006)的"独家报道奖"改为"地方报道奖"。最大的赢家当数《华尔街日报》,一家独中两元:"为公众利益服务奖"和"国际
照片上有块路牌,上写"樱花路"。这是连一般浦东居民都不很熟悉的小路。但如按照这几天上海最热门的话说,这条路在"车展旁边",那知道的人就多了。媒体报道,车展对公众开放的第一天--前两天对专业人士和媒体记者展出--"10.3万人冒雨赏车"。真是名副其实的万头攒动。  开展第二天,早上听新闻:昨一早就有数不清的轿车开来,展馆外只需10分钟的路程,现在开开停停,须行驶45分钟。"几近瘫痪",不得已实行道路
十年了,她一直想去他当年插队的云南陇川,去看看他笔下的"王二"和"陈清扬"一起趟过的小河,还有他们两人避难的章风山。2007年4月11日,她终于如愿以偿。    1997年的4月11日,一位名叫王小波的作家因为心脏病突发,在北京的寓所中悄然离世。当时,他的妻子李银河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机场临别时的用力一抱,竟成永诀。  此后若干年间,她整理出版了他的几乎全部著述,并在每年4月11日来到坟前
面对“听歌不用花钱”的华语市场,始终适应不了的EMI最终选择了放弃。接手的“金牌大风”延续着EMI的主要管理团队和庞大的艺人资源,却摘掉了镣铐,少了很多束缚,郑东汉能否点石成金呢?    国际唱片巨头EMI退出华语市场,是华语乐坛最新的一次地震和洗牌。乐观者称颂着“金牌大风”,第一家由国际大唱片公司转型的华人音乐集团的诞生;悲观者却感受到了唇亡齒寒,娱乐当道,音乐慢慢在死亡。  1995年台湾才子
重走小波路行将结束的晚上,李银河再次面对记者谈起了王小波和她这十年。    新民周刊:十年了,不断有王小波的著作和纪念活动推出,有人戏称这是一阵风,每年都会准时刮到你身边。今年是十周年,风就格外地大。  李银河:我知道有人又在对这个活动(重走小波路)说三道四,不过我觉着挺好,来的都是一群有趣、有智慧的人。关于他的书也出得差不多了,今年还会重出一套王小波纪念册,算是告一段落吧。我总觉得小波是个文学家
王小波带给我们最大的财富是:人可以选择这样的生活。    只要说到王小波对世人的影响,人们自然会列举在他逝世后出现的典型拥趸"王小波门下走狗"。与王小波遭受毁誉参半的评论相比,他们招致更多的是人们的质疑、鄙视与唾弃。  骂人者的理由是,王小波绝对不会喜欢一大群人簇拥在他身边做什么走狗。实际上,"王小波门下走狗"不过是一群意趣相投的文学爱好者。因为王小波,他们的世界被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启蒙者
王小波带给我们最大的财富是:人可以选择这样的生活。    只要说到王小波对世人的影响,人们自然会列举在他逝世后出现的典型拥趸"王小波门下走狗"。与王小波遭受毁誉参半的评论相比,他们招致更多的是人们的质疑、鄙视与唾弃。  骂人者的理由是,王小波绝对不会喜欢一大群人簇拥在他身边做什么走狗。实际上,"王小波门下走狗"不过是一群意趣相投的文学爱好者。因为王小波,他们的世界被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启蒙者
李银河并不否认这是一个"李银河时代的王小波"。    早在去年3月,批评家李美皆就在《文学自由谈》上尖锐指出:  "王小波在自己的时代很寂寞,在李银河的时代却又有点过于繁荣,他的身后繁华几乎和生前寂寞同样不正常。李银河的炒作更加证明了王小波不是一种文学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现象。王小波是一个拙于面对媒体的人,而李银河恰恰在媒体面前风云叱咤、大放异彩。不得不承认,李银河在炒作方面天分奇高,很懂得利用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