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螺线管型结构的变压器偏移情况下的参数分析

来源 :电气传动自动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miy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线电能传输相对于传统的接触式,具有无接触、同时不受环境影响的优点,而变压器作为无线电能传输中的关键器件,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基于螺线管型的松散耦合变压器在串联补偿电路中的变压器原副边产生偏移情况下进行参数分析,通过先对电路进行分析,再通过仿真给出相应结果。
  关键词:变压器;偏移;特性
  文章编号:1005-7277(2019)05-0207-03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ontact mode, the wireless energy transmiss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no contact and no influence from the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In this paper, the parameters of a solenoid loosely coupled transformer are analyzed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ide of the transformer in the series compensation circuit is offset.
  Key words:Transformer; Migration; features
  利用松散耦合变压器实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相比于接触式的充电具有更安全可靠,更适用于恶劣的环境[1]。松散耦合变压器实现一次侧和二次侧分离,并将电能从电源端经一次侧电路和一次侧线圈传递给二次侧的负载,实现供电线路与用电设备之间的无线传输,该传输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航空、水下、医疗等电能传输系统[2],因而松散耦合变压器对于无线电能传输效率起关键性作用。
  根据变压器的磁场分布特性,可分为单面变压器和双面变压器两种结构,相对于单面线组绕组结构,螺线管型结构的松散耦合变压器在偏移条件下具有更好的耦合特性。为研究松散耦合变压器偏移情况下的相关参数,现将其应用于SS型补偿电路进行分析。图1为SS型补偿电路,Lp和Ls分别为松散耦合变压器的原边和副边电感,M为变压器的互感值。
  利用法拉弟磁感应定律得出原边的线圈端电压u1和副边的线圈端电压u2分别为:
  式中,n1和n2分别为原副边线圈匝数,R1和R2分别为原边和副边的等效磁阻,R12和R21分别为原别边的外部漏磁阻。由式(1)和(2)得出:
  通过式(3)至式(5)可推导出耦合系数k为:
  SS型补偿电路输出为恒流输出,其输出电流io为:
  式(3)和式(5)代入式(7)得:
  式中ip为原边电流,a为副边的磁阻比。
  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螺线管型松散耦合变压器模型(a)和磁芯结构图(b)。
  在以往对松散耦合变压器设计的过程只是原副边针对正对着的情况下进行分析,这也是耦合性最好的情况下设计的。实际很多情况下很难达到正好对准的狀态,因此需要考虑偏移下对变压器性能影响相关特性的分析损,本文通过仿真软件,对松散耦合变压器模型进行仿真,分别对耦合系数k,电感量(LP,LS,M)、磁阻(R11,R12,R22)、变比(n1/n2)与变压器副边在X轴方向上的偏移,每隔20mm测一个点,具体仿真结果如图3至图6。从图3中可知,螺线管结构在平行与磁芯方向上的耦合系数随着偏移量的增大而变小,偏移量到80mm时,耦合系数变化不大,但偏移量大小80mm后,耦合系数变化明显,下降幅度较大。从图4可知,原副边自感(LP,LS)基本不随变压器副边偏移而发生变化,而原副边互感(M)则在偏移量到100mm后有明显下降趋势。从图5可知,内磁阻(R11,R22)在变压器副边发生偏移时,基本保持不变,而外漏磁阻(R12)则在偏移量大于80mm后R12随偏移量增大有明显的增加。从图6可知,变比(n1/n2)在偏移量大于80mm后,随偏移量增大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磁阻比则有明显有上升趋势。
  结论
  从理论分析,与松散耦合变压器相关的参数有LP,LS,M,R11,R12,R22,n1/n2,k等参数,故通过仿真,在变压器副边偏移情况下,对相关参数进行了仿真,从仿真结果看,在水平偏移量不超过80mm的情况下,对变压器的性能不会有太大影响,应用于SS型补偿电路,其输出电流在偏移量不超过80mm内,基本能实现恒流。
  参考文献
  黄学良等,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J].电工技术学报,2013,28(10):1-11.
  程时杰等,无线输出关键技术及其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15,30(19):68-84.
  作者简介:
  吴丽君(1976年12月),女,浙江绍兴人,汉族,硕士,副教授,主要从无线电能传输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现阶段的电网运行管理日常应用进行分析,提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介绍了电网运行管理工作app模式的实现思路,高效性的减轻了现阶段电网运行管理人员工作负担,建立集中、统一、智能、高效、安全的运行工作流程。  关键词:智能电网;运行管理;移动应用  文章编号:1005-7277(2019)05-0136-04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p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无人机的选择、无人机平台设备的构建等手段搭载一个无人机巡检平台,以期望该无人机巡检平台能够在配网架空输电线巡检中发挥作用,并且通过试验验证该无人机巡检平台的可靠性。该无人机巡检平台的构建为未来应用于配网架空输电线的巡检工作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无人机综合巡检;架空输电线;巡检功能;环境自适性  文章编号:1005-7277(2019)05-0110-04  Abstract: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和居民所需的用电量越来越大。配网工程的规模也随之增大,而在配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需要供电企业加强对配网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以便能够更好的完成配网工程的施工。本文提出了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同时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的归纳整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为配网工程的施工提供好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配网工程;
期刊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电气行业也在不断发展,电气绝缘材料作为电气行业中必不可少的组成,研究工作始终没有停止过,特别关注电气绝缘材料的基本性能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电气绝缘材料的性能将会有更理想的突破。本文就电气绝缘材料的性能以及发展方向展开了详细的探讨。首先就电气绝缘材料的基本性能以及基本作用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电气绝缘材料的进一步开发,最后分析了电气绝缘材料的发展主方向。  关键
期刊
摘要: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延伸,能源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电力资源作为主要能源,如何对其消耗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已经成为相关人员研究的重点。因此,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使其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可以有效减少能源的损耗。如果仅仅只是对系统能量进行转换,虽然可以对消耗量进行控制,但是该方法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会受到许多的限制。为了改进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设计
期刊
在介绍Xplus之前,笔者想先说说“电子子杂志”这个概念,这可是个新鲜事物,它是由固定的制作网站(相当于传统媒作的编辑部)制作,并定期通过网络发行的杂志。其内容无所不包,以Xplus电子杂志为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时尚(幻分为男性和女性)、数码等等。
期刊
摘要:当前电网公司制定的自动化排班大多由人工进行安排,排班管理的有效性以及分配效率性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此外,因为人为进行排班,排班的历史容易出现遗漏的情况,因此当工作出现问题时,无法寻找当日值班的主要负责人,且对于过后统计的正确率和效率都非常低下。为了保证电网公司自动化排班的合理分配和管理的有效性,为了减少频繁的人工操作引起的失误,为了保证有可靠的排班历史记录,急需设计和开发相应的排班模块进行辅
期刊
摘要:为保证供电的可靠性,高压配电网中都配备了备自投装置,当发生故障或者进行设备检修时能够维持供电。因此在进行进行配电网静态安全分析时需要将备自投考虑在内,并不是单纯的进行N-1分析,而应该考虑备自投,进行N-1(+M)分析,这样才能比较准确的反应配电网的静态稳定情况。目前PSD-BPA软件作为电网日常进行静态稳定分析的软件,其N-1功能没有考虑备自投的情况,所以本文通過对母联备自投在BPA中的建
期刊
摘要:电网的快速发展使得设备投运工作量日益增大。现有运行方式人员手工编制启动方案的模式效率低,安全风险难以管控,无法满足电网运维精益化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 基于OMS平台的启动方案流程化管控,应运而生也迫在眉睫。旧的流程问题,已经无法满足电网规模越来越大及现代化、智能化需求。本文针对OMS平台的启动方案流程化管控,展开探讨与研究。借此,可实现启动方案从编制到现场启动全过程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作模
期刊
摘要: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和补充,计算机技术在很多领域内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其实际价值也相对较高。借助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实际应用可以为工业自动化的稳定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也能够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强化针对数字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分析,结合实际需求将其进行引进。  关键词:数字技术;工业自动化;创新  文章编号: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