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之大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ami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著名的工匠贺盛瑞是个不折不扣的建筑管理专家,做过工部屯田司主事和营缮司郎中。任职期间负责修建泰陵、献陵、乾清宫、坤宁宫等工程。主持这么多大工程,依官场逻辑推断,贺盛瑞一定是捞得盆满钵溢,然而真相却令人不胜唏嘘。
  明朝太监在监督工部兴建陵墓、神庙时,按例要使用板瓦,官窑生产的板瓦色黑质劣,每片价钱一分四厘,民窑生产的板瓦色白质坚,每片只要三厘,太监们“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理由么,我不说,你也懂得!),靠官窑中饱私囊,结果,陵墓神庙的瓦隔三差五就会漏雨,漏了再修,修了再漏,太监的私囊便如雨后的海绵鼓胀充盈!
  贺盛瑞主持陵墓兴建之后,敏锐地发现了“劣瓦逐良瓦”现象。他便私下选了黑瓦和白瓦各一千片,在瓦上暗中做了记号,混杂在一起,然后邀集监工和本陵掌印一干人等,会合太监来到放置瓦片的地方,说道:“你们选选看,这里头哪种板瓦最好。”众人挑选后一致道:“白色的好。”贺盛瑞说:“民瓦既然質优价廉,何苦一定要使用官窑的产品?”太监说:“这是祖宗立下的规矩,谁敢违背?”贺盛瑞说:“当初祖宗要用官窑,是因为民窑的产品没那么好。现在官窑中一定有人从中贪污舞弊,否则品质怎会恶劣到这种地步?我正准备向朝廷上疏报告此事,请在场的监官为我作证。”结果,这次工程共使用二十万片民瓦,节省了二千多两银子。
  太监监工中饱私囊,贺盛瑞大可做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尤其当时太监的权力不可小觑,断了人家财路,后患无穷。更何况,决定选用民瓦之后,监工的太监私底下找到贺盛瑞低声下气地说:“此端一开,官窑无用,且得罪,请如旧。”太监的话软中透硬,希望贺大人三思。但是贺盛瑞斩钉截铁,不答应!太监无奈“请用官民各半”,贺盛瑞还是不答应!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我的地盘我做主!好个贺盛瑞,单单在小小的瓦片上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大匠的风采。
  大匠之大,首先在其小,此“小”当体现在关注细节上。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不放过,甚至专在细小上下功夫。小小的一个瓦片,价值几厘,对一个耗资动辄百万甚至千万两银子的大工程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但是贺盛瑞偏偏较真儿,巧妙地使民瓦“上位”,为国库节约了二千两白银。更难得的是如那太监监工所言“此端一开,官窑无用”,官窑倒闭,堵住劣瓦逐良瓦的滥觞,实实在在是开了个好头。如此看来,贺盛瑞关注小小的一片瓦,用意良苦,造福巨大!
  大匠之大,其次在其大,此“大”,当指大胸怀、大魄力、大担当。做工程,就要做百年工程,胸怀天下、为国为民,而不是贪污舞弊,只想着中饱私囊;更要有刚直不阿的品格,像贺盛瑞这样,在阉竖当道的明朝,敢于据理力争,不怕得罪人,斩断太监等人的利益链条,才是当之无愧的大匠。
  在乾清宫和坤宁宫的工程上,“公每事核实,裁去浮费,竟以七十万竣役。所省九十万有奇”。一项工程节省预算竟然高达九十万两白银,省下的竟然比花费的多,贺盛瑞可谓居功至伟。试想,如果施工的和监管的狼狈为奸,彼此袖子里捏捏手指,二一添作五,各自揣了腰包,工程花费又会如何?可叹的是,刚直不阿的贺盛瑞因为动了太多人的“奶酪”,竟然遭到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无良奸商的一致攻击,最后不得不黯然离职。
  《老子》云:“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手矣。”高明的木工,无人能替代。像贺盛瑞这樣的大匠古来罕有,无出其右。其黯然离职,不得不说是当时的一大损失,其大匠风采,在当下也显弥足珍贵!
其他文献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外交、经贸、文化交往日趋频繁。可清朝官员满口“子曰诗云”,于洋文一窍不通,不得不倚仗翻译,而会洋文的中方译员奇缺。为解燃眉之急,京师同文馆在同治元年(1862)正式开办,隶属于恭王奕訢主持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它开设英、法、德、俄、日诸课目,招收14岁以下八旗子弟入馆就读。随着洋务运动兴起,1866年12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聘请洋人當教习,招收科甲出身的满汉
期刊
有个“三辞将衔”的故事,至今仍常被人提起。1955年,全军实行军衔制,中央军委准备授予著名将领许光达大将军衔,许光达得知后,“高兴之余,惶惶难安”,接连写了三封恳辞信,请求降衔。在他看来,自己对革命的贡献,“不要说同大将们相比,就是与一些资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  古人讲,“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荣誉历来被视为“人生的第二遗产”,高光时刻近在眼前,许光达却选择冷却自己,“不停地敲击
期刊
2016年12月26-27日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指出,目前党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反“四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动向,部分党员干部担当精神不足,一些人可能不贪腐了,但是不作为。其实懒政、庸政是一种更严重的隐性腐败。2016年12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自我监督和接受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建设一支让党放心、人民信赖、忠诚干净担
期刊
“当代愚公”,是相对古代愚公——春秋战国时期列御寇笔下那个愚公——而言的。二者比较起来,实乃天差地别。  古代愚公移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除“路障”,“当代愚公”移山,许多是为了盖大楼、赚大钱;古代愚公移山,近乎原始作业,所用工具是锄头铁锹加扁担畚箕,“当代愚公”移山,全是机械化操作,挖掘机辅以自卸车……  一立方粘土,大约2.5吨。古代愚公,手挖肩挑,按一次挑50公斤计算,需要往返50次左右,才
期刊
夜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掩卷思之,对韩信的军事才能钦佩至极,又对韩信的遭遇深表同情和惋惜。秦汉之际,英雄辈出。楚汉相争,项羽空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匹夫之勇,由于不会招揽人才,更不肯重用人才,和本无过人才能的刘邦争斗了四年,结果一败涂地,落得个“别姬”“自刎”的下场。论才能,论实力,论人品,论地位,哪一样刘邦都处于下风。可他却胜利了,而且当上了大汉的开国皇帝。这并非是历史给给后人开了一个大大的玩
期刊
《墨子·兼爱中》说:“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说的是楚灵王喜欢大臣们有一副纤细的腰身,楚王之臣为此每日只食一餐,腰带越束越紧,饿得只能扶墙而立,满朝文武皆“黧黑之色”。联想开来,宫中妃子為了争宠,势必也会练就一副“A4腰”“筷子腿”,争当瘦美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这一“好”不要紧,上下一“甚”,麻烦就大了。当然,楚王所好不止
期刊
刘昆是汉光武帝时的江陵县令。有一次,县城着起大火,顷刻间烧毁了数百所民房。眼见百姓遭火灾之苦,心急如焚的劉昆跪地向着大火磕头不止。奇迹发生了: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大火很快就被浇灭了。后来,刘昆升职做了弘农郡太守。上任那天又发生了奇事:曾经为害弘农郡的老虎背著虎仔纷纷渡河逃往对岸。从此,弘农郡一带虎患绝迹。  发生在刘昆身上的这两件怪异之事,被民间炒得沸沸扬扬,都说刘昆是个无所不能的“圣人”。光
期刊
“安史之乱”是盛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唐玄宗这位风流天子命运的转折点。如果说,“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天宝年间唐玄宗是一意寻花的话,那么,“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在世的六年间则是在吞自己酿造的苦果。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铁蹄所至,山河破碎,月余,安禄山率领的20万叛军攻克唐朝东都洛阳。  天宝十五年六月八日潼关一战,素有威名的唐将哥舒翰率领的守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哥
期刊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在贾府瞧见墙上的挂钟,“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刘姥姥这一“展眼”,跟乾隆会见英使马嘎尔尼,瞧见“铜镀金写字人钟”时一样。只是,乾隆对钟表的热爱,仅止步于把玩和身份象征层面,钟表背后的工业文明被关在门外。马嘎尔尼想用“钟表”打开的门,48年后的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  如今,“铜镀金写字人钟
期刊
整理旧衣物时,从衣柜里翻出一包儿子小时候的小衣服、小鞋、小帽。看着这些小衣物,仿佛看到儿子的成长过程:襁褓中安睡的儿子,丫丫学语的儿子,蹒跚学步的儿子,长成高大帅气的儿子,这里面有多少难忘的故事啊!这些小衣服里,有一件毛衣外套,后背有个小白兔图案,当时,同事看到儿子穿这件毛衣,还直夸好看,表扬我手真巧,小白兔活灵活现的。天知道我曾是多么笨拙的人,缝个扣子都缝得七扭八歪的,突然明白,母爱能让一个笨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