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剖析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从三个方面:优化课堂时间管理、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 教学 实效性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学习,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并在外化行动中形成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这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的发展,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主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受传统教学观念、自身素养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的两个倾向
一堂好的课就像一个舞台,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展示自我,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两种倾向:
一是有的教师为了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常常故作严肃,刻意加大与孩子们的心理距离。这样的老师往往深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仍然继续使用“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老师上的辛苦,而学生听的痛苦,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这就背离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更无从谈起。
二是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新课程主张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具体表现为:(1)课堂搞得热热闹闹,各种活动频繁地“闪亮登场”,学生只是为了参与活动而活动,而没有对活动内容的思考和体验。(2)为了追求学生的参与,教师把所有的问题都探究一番,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可学生的收获却很少。(3)有的教师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小组里,每个学生都在发表看法,缺少倾听和补充。(4)短暂的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推选代表交流,最后老师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总结。课堂时间有限,使教师不可能对交流中出现的新问题作深入分析,与学生进行“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热闹的背后是学生思维的停顿,当然更谈不上确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
(二)教学手段的两个倾向
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成为了教学的“利器”,但在现实教学中却存在两种倾向:
一是许多教师仍然在沿用传统的“一支粉笔走天下”的教学手段。教室虽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许多教师却只将其视为摆设,甚至认为那是上公开课才用得着的“道具”。依赖于一支粉笔,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这样的做法如何让学生用情去学习知识呢?
二是无处不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些教师想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把课上得活跃一点、信息量大一点,希望不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使课堂充满吸引力。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演变成了多媒体代替黑板成了电子板书,教学环节完全按照电子演示文稿的固有设计程序依次演示;有些多媒体课件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被设计得眼花缭乱,学生只关注课件制作的效果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站在电脑旁边操作课件,而极少走入学生之间,课堂就像电影院,老师播学生看,缺乏亲切、和谐的师生互动。“精彩”的背后缺乏师生情感的共鸣,这只是“现代填鸭式”教学罢了。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思索,提出几点建议。
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几点建议
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策略要讲求效果,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一)优化课堂时间管理
课堂教学效率,实质上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获得最有效的成果。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必须坚持时间优化意识,注重课堂时间管理的策略。具体有以下一些做法:
首先,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制度和增强时间观念,保障有限时间落到实处。第一要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第二要精心设计提问,抓住主题,紧扣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第三活用“留白”艺术,留给学生探索、反思的空间,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实现情感的升华。
其次,重视教学节奏的调节与控制。教学节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张弛快慢、动静疏密及其有规律性的变化。把握好这一点:第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讲究语言表达的艺术,以此来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节奏感。第二保持适度的信息量,把握好教学信息的密度,从而保持学生的活跃情绪和积极进取心理。第三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参与,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等师生双边活动恰当安排,努力做到动与静相和谐。
总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合理的时间和空间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张弛有度地学习,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知识。
(二)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一贯讲究“言传身教”,言简意赅的板书、绘声绘影的描述、身体姿势和手势比划、实物演示等传统做法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示范性。这不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所能完全取代的。
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自身的优势。它借助声、像、图、文营造出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形象的声音,创设出生动直观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教学趣味化,有利于将难点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
我们要把这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才能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课,它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为了教给学生多少理论知识,让学生知道多少道德规范,而且要教会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去改造主观世界,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而不只是反映在考试上,也不只是表达在口头上。
学生只有接触社会实际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里有两个方法比较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实际:一是广泛收集资料,通过报刊、书籍、新闻广播等收集资料,这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前提;二是将社会上发生的时事、热点适当引入课堂,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对社会的思考,让我们的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
总之,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教师与时俱进地探索。我希望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活泼而有序,和谐而丰富。
参考文献:
[1]刘强主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第二版
[2]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第一版
作者单位:常熟市浒浦中学;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在读教育硕士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 教学 实效性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学习,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并在外化行动中形成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这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的发展,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主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受传统教学观念、自身素养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的两个倾向
一堂好的课就像一个舞台,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展示自我,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两种倾向:
一是有的教师为了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常常故作严肃,刻意加大与孩子们的心理距离。这样的老师往往深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仍然继续使用“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老师上的辛苦,而学生听的痛苦,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这就背离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更无从谈起。
二是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新课程主张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具体表现为:(1)课堂搞得热热闹闹,各种活动频繁地“闪亮登场”,学生只是为了参与活动而活动,而没有对活动内容的思考和体验。(2)为了追求学生的参与,教师把所有的问题都探究一番,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可学生的收获却很少。(3)有的教师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小组里,每个学生都在发表看法,缺少倾听和补充。(4)短暂的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推选代表交流,最后老师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总结。课堂时间有限,使教师不可能对交流中出现的新问题作深入分析,与学生进行“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热闹的背后是学生思维的停顿,当然更谈不上确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
(二)教学手段的两个倾向
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成为了教学的“利器”,但在现实教学中却存在两种倾向:
一是许多教师仍然在沿用传统的“一支粉笔走天下”的教学手段。教室虽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许多教师却只将其视为摆设,甚至认为那是上公开课才用得着的“道具”。依赖于一支粉笔,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这样的做法如何让学生用情去学习知识呢?
二是无处不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些教师想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把课上得活跃一点、信息量大一点,希望不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使课堂充满吸引力。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演变成了多媒体代替黑板成了电子板书,教学环节完全按照电子演示文稿的固有设计程序依次演示;有些多媒体课件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被设计得眼花缭乱,学生只关注课件制作的效果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站在电脑旁边操作课件,而极少走入学生之间,课堂就像电影院,老师播学生看,缺乏亲切、和谐的师生互动。“精彩”的背后缺乏师生情感的共鸣,这只是“现代填鸭式”教学罢了。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思索,提出几点建议。
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几点建议
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策略要讲求效果,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一)优化课堂时间管理
课堂教学效率,实质上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获得最有效的成果。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必须坚持时间优化意识,注重课堂时间管理的策略。具体有以下一些做法:
首先,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制度和增强时间观念,保障有限时间落到实处。第一要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第二要精心设计提问,抓住主题,紧扣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第三活用“留白”艺术,留给学生探索、反思的空间,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实现情感的升华。
其次,重视教学节奏的调节与控制。教学节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张弛快慢、动静疏密及其有规律性的变化。把握好这一点:第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讲究语言表达的艺术,以此来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节奏感。第二保持适度的信息量,把握好教学信息的密度,从而保持学生的活跃情绪和积极进取心理。第三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参与,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等师生双边活动恰当安排,努力做到动与静相和谐。
总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合理的时间和空间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张弛有度地学习,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知识。
(二)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一贯讲究“言传身教”,言简意赅的板书、绘声绘影的描述、身体姿势和手势比划、实物演示等传统做法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示范性。这不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所能完全取代的。
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自身的优势。它借助声、像、图、文营造出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形象的声音,创设出生动直观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教学趣味化,有利于将难点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
我们要把这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才能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课,它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为了教给学生多少理论知识,让学生知道多少道德规范,而且要教会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去改造主观世界,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而不只是反映在考试上,也不只是表达在口头上。
学生只有接触社会实际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里有两个方法比较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实际:一是广泛收集资料,通过报刊、书籍、新闻广播等收集资料,这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前提;二是将社会上发生的时事、热点适当引入课堂,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对社会的思考,让我们的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
总之,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教师与时俱进地探索。我希望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活泼而有序,和谐而丰富。
参考文献:
[1]刘强主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第二版
[2]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第一版
作者单位:常熟市浒浦中学;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在读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