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相关研究的回眸与前瞻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2488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借助CiteSpace计量工具回眸其1991-2020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文献追踪”的方式来挖掘相关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究热点主要为“实践观”等,研究方向主要是学术价值和内容阐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前瞻。
  【关键词】 费尔巴哈;实践;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8-0057-02
  基金项目:青岛市双百调研课题(2020-B-52),2020年度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SZJYY-20054);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马克思共同体理论视域下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党中央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更是在“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利于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对于全面理解、贯彻新思想新方略具有重要指引作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尤为重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寓示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思想的形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虽有学者对国内《提纲》的研究态势进行了文献综述,但只限于用抽象性的定性方法进行总结,极少有人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提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本文基于CiteSpace对近30年《提纲》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回眸其研究成果,探测其未来发展图景。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一款由陈超美教授研发的用于可视化分析大量文献的软件,兼具“图”和“谱”的功能。[1]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版本5.7.R2)绘制《提纲》相关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探索《提纲》的相关研究动态及研究前沿。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主题对全部期刊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1月5日),检索年限设为1991-2020年,共获得496篇期刊文献。经人工剔除会议记录等无效文献后,最终得到489篇有效文献作为本文的数据样本。这些文献基本上全面涵盖了近30年来学界关于《提纲》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概况
  (一)发文量分析
  一定时间内的发文量可以折射出某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近30年以来,以《提纲》为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制作年度发文量变化折线图,如图1所示。《提纲》相关论文的发文量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平稳增长阶段(1991-2011年),《提纲》的相关研究不甚活跃,发文量增长较为缓慢;第二个阶段是波折增长阶段(2012年-),相关论文的发表呈波动上升态势,这个阶段党中央开始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多次强调应认认真真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但《提纲》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波动较大,还未形成长效稳定的研究成果样态。
  (二)核心作者分析
  对某领域的核心作者合作关系网络进行分析, 可以帮助研究者们了解该领域的信息流动。运行CiteSpace,调整后得到《提纲》相关研究的作者合作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发文成果最多的作者是山东大学的何中华(6篇),主要研究了《提纲》的真理观和实践观;排名第二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安启念,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提纲》的唯物史观及方法论价值;发文数量排名第三的作者是北京大学的单提平,主要研究了《提纲》的写作缘由及唯物史观。图谱有合作关系的作者仅有8人,都是两人之间合作,合作比较单一。图谱显示整体结构分散,作者合作密度(Density)仅为0.0007,由此可知该领域以个人独立研究为主,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
  三、研究热点与前沿
  (一)研究热点聚类分析
  为分析研究《提纲》的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得到《提纲》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在聚类图谱的基础上制作了《提纲》关键词聚类编码:核心范畴:#0实践观、#1实践;基本意涵:#3主体性原则、#4对象性活动、#5人的本质、#7精神本体论;对比:#2《德意志意识形态》、#6《提纲》。经过对关键词聚类分析并结合现有研究发现,近30年来《提纲》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以下路径:
  1.《提纲》的核心范畴(#0实践观、#1实践)
  实践观作为一条核心思想线索贯穿于《提纲》的始终。在《提纲》中,围绕“实践”这个关键词本身,马克思阐明了许多要点:实践是感性的活动、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何中华[2]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指出,《提纲》最大的贡献在于对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进行了彻底改造,确立了实践的本体论地位。
  2.《提纲》的基本意涵(#3主体性原则、#4对象性活动、#5人的本质、#7精神本体论)
  《提纲》基本意涵的研究主要有#3主体性原则、#4对象性活动、#5人的本质、#7精神本体论。张娜[3]在21世纪的视域下对《提纲》的文本结构进行了探析,她认为马克思把人的活动理解为了“对象性的活动”“人的感性活动”。单提平[4]从新唯物主义的角度,重思人的本质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3.《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对比(#2《德意志意识形态》、#6《提纲》)
  《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写作内容等方面有着相似或不同之处,学者们对此展开的比较研究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邹诗鹏[5]等人认为,《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曾凡跃[6]认为二者所阐释的改变世界的思想维度存在着区别,并进一步指出《提纲》的改变世界突出的是一般思想原则,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更加深化和具体化了。   (二)研究前沿分析
  关键词的突现是分析该领域研究前沿的一个主要指标。为了把握《提纲》相关研究的前沿方向,绘制关键词突现强度前10名的图谱,如图2所示。
  观察图2可知,红色标志表示突现词出现的年份,《提纲》相关研究的突现词随着时间的流逝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结合已有文献的研读,对图2中的10个突现词进行分类,分为学术价值和内容阐释两个维度。
  1.学术价值。这一维度的突现词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等。对于《提纲》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学界公认为《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逐渐成熟打下了思想基础。
  2.内容阐释。《提纲》的相关研究前沿主要集中于内容阐释维度。这一维度的突现词由“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体性原则”等组成。马克思在《提纲》中以实践为基础架构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
  四、前瞻
  《提纲》中含有十分丰富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具有重要启示。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提纲》的核心范畴、内容意涵等诸多方面展开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前的问题在于,以高等院校占据主导,研究作者间缺乏交流合作;论文发文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论文增长趋势不稳定;《提纲》的价值、现实意义等方面有待深化研究。从研究方法看,大都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缺乏跨学科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
  未来拓展和深化《提纲》相关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1.进行跨学科融合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历史的书卷中熠熠生辉,是历久弥新的。未来研究应打破学科间的障碍,实现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融合研究,进一步进行理论架构和实践推进,为其研究提供更多理论支撑。
  2.加强研究作者间的合作。未来研究可以探索构建合作平台,举行学术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信息共享。通过交流互动,切实提升研究者的学术水平。
  3.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突破传统研究方法,进一步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另外,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等。
  参考文献:
  [1]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2]何中华.论马克思实践观的本体论向度——重读《提纲》[J].河北学刊,2003,(04):66-73.
  [3]张娜.21世纪语境下《提纲》文本结构再探析[J].学习与探索,2019,288(7):39-45.
  [4]单提平.从“立脚点”重思新唯物主义“新”在何处——《提纲》第10条的考辨[J].山东社会科学,2013,215
  (7):23-26+71.
  [5]邹诗鹏.“实践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相通性——基于《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探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4):22-32.
  [6]曾凡跃.《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改变世界思想之比较研究[J].求實,2012,(8):29-32.
  作者简介:
  吕君,女,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栾慧,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 熵在化学中被用于计算一个系统中的失序现象。熵是一个描述系统状态的函数,即熵值越大,系统的混乱程度就越高。本文将借助熵在化学中的概念,并通过酒神、日神等形象来区别古希腊悲剧与中国苦情戏。  【关键词】 熵;酒神;日神;悲剧;苦情戏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8-0031-02  “悲剧”一词渊源于古希腊,这个无法
期刊
【摘要】 《故事新编》的问世,在中国文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它可以说是鲁迅的最后创新之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学者一直对它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激烈的争论,回首这段研究历史不难发现,在许多领域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果实。但是,相比于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的研究,又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和不平衡性。《故事新编》的具体研究问题,确实给后来的学者留下了一个难题。尤其是作品中现代手法的大量运用。现代学者尝试从不同维度
期刊
【摘要】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和史学著作《三国志》相比,二者在问世时间和内容选材上大致相同,但受到自身文体和时代的限制,在叙事结构、叙事内容、叙事语言、叙事笔法与叙事立场上呈现“小同大异”的局面。  【关键词】 《三国志》;《世说新语》;叙事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8-0041-03  基金项目:魏晋南北
期刊
【摘要】 在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当中,体现民俗文化的作品日益增多,这也是文学在后期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俗文化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当中将民俗文化充分融入其中,则能够有效提升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对我国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激发读者后期的阅读兴趣,对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民俗文化有着前所未有的帮助。由此,本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当中的民俗
期刊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过许多“过客”,他们形象各异,对任何事件总是保持着冷眼旁观的态度,著名作家鲁迅最为致力于“过客”的描述。本文以鲁迅笔下的“看客”为例,简要阐述了“看客”心理形象,进而对“看客”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将其结合到现代社会进行反思。  【关键词】 现代文学;“看客”;鲁迅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可谓家喻户晓。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十四行诗的真正流行得益于“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莎士比亚在充分继承意大利式十四行诗文学精髓的根本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创新,自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作的新风格。其文学创新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和写作内容上。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20世纪以来,美国华裔作家开始用自己的声音表现真正的华人形象,黎锦扬在《花鼓歌》中就塑造了个性鲜活的华裔人物。他对华裔人物形象的正面书写既是对美国主流文化内华人负面形象的隐性辩白,也是反驳西方主流文化庞大霸权话语的一种特殊而有力的方式。小说的出版与走红,不仅成功地构建了华人的正面形象,还清晰地向西方世界呈现了华人的民族品格——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明熏陶之下对“君子”标准孜孜以求的审美取向。
期刊
【摘要】 《精灵王》是英国女性主义作家安吉拉·卡特作品《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中的第五篇故事,故事讲述了单纯少女进入森林被精灵王迷惑哄骗,但最终摆脱困境、杀死精灵王的故事。本文揭示了男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强烈控制欲,女性彻底沦为男性玩物,并且歌颂了女孩反抗男性压迫,不畏强权的自主意识。  【关键词】 《精灵王》;女孩;卡特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 张爱玲的两部中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和《金锁记》呈现多重互文关系,《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上一辈女性梁太太在《金锁记》中变身为曹七巧,喻示张爱玲笔下旧式女性无论处于开放或封闭的境遇,一旦遭遇压抑的情欲、疑忌与自危的桎梏,皆无法逃离变成绝对自私者的病态命运。《沉香屑·第一炉香》中下一代女性葛薇龙等女性变为《金锁记》中的长安等,积极追求自我解放,但在上一辈或诱哄或掌控下,内外交困,渐失自我。
期刊
【摘要】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钻研学问,渊源文化的里程碑,虽存在不足,但不可否认它拉开了中国文化散文的序幕。“苦”是贯穿全书的主旋律,对“苦”的表现的探索其实是自然、文化、生命融合的探索,通过对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研究,认为“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山水寻觅之苦,即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最直接的苦来自跋山涉水寻觅文化的身体之苦;文化探索之苦,即余秋雨热爱文化,其笔下有开阔的文化视域,但来自文化的消逝却让
期刊